为什么曹操想到挖走徐庶却没想挖走诸葛亮(曹操为什么不去找诸葛亮)

观点一

这是元末大作家罗贯中这样安排的,徐庶因为母亲确实由刘备阵营去了曹操阵营;诸葛亮忠于汉室,曹操也不太了解诸葛亮,也没有理由诱使诸葛亮去曹营,再者诸葛亮确实没有去曹操阵营,所以曹操也不会产生挖走诸葛亮的想法。

“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徐庶和关羽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名气很大,这得益于《三国演义》小说和诸葛亮。

徐庶投奔曹操原因《三国演义》小说和正史中记载不同。

徐庶,原名徐福,也称单福,颖川人,今河南长葛市,中原混战时期而避乱于荆州,和诸葛亮交好,是刘备谋士,推荐了诸葛亮。徐庶在《三国志》没有列传,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提到了徐庶。在魏国史书《魏略》中提到曹丕劝进表中有徐庶名字,徐庶在魏国官职做过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太和二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曾感慨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诸葛亮意思是说徐庶有王佐之才,应该得到更高官职。

《三国演义》说程昱出计,把徐庶母亲骗到许昌,模仿徐母字迹给徐庶写信,把徐庶骗到曹营,徐母知道真情后自杀伤而亡,徐庶从此在曹营不出一计,一言不发。

正史中徐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曹操虎豹骑在当阳长坂坡追上刘备等,掳获徐庶母亲,徐庶为和母亲在一起而主动离开刘备集团投奔了曹操集团。刘备两个女儿也被虎豹骑掳获。并没有曹操集团骗徐庶这一回事。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釆用“尊刘抑曹”观念,写徐庶被骗到曹营,使刘备受到尊重,曹操遭到憎恨。

观点二

在《三国志》中,曹操并没有想要挖走徐庶,也没有想挖走诸葛亮。这不过是《三国演义》的杜撰。

在小说中,爱才若渴的曹操不仅要挖走徐庶,还要挖走诸葛亮。

曹操将徐庶的母亲骗至许都,然后又模仿徐母的笔迹,写信骗徐庶离开刘备,这才有了“徐庶回马荐诸葛”的故事。当然,强扭的瓜不甜,所以徐庶发誓,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谋一计。即使在赤壁之战中,徐庶分明已经看出了庞统的连环计,但他却选择了明哲保身。

对于诸葛亮如此大才,曹操当然也想收入麾下,所以他故技重施,在占领襄阳后,就派人搜寻诸葛亮的家人。但诸葛亮料敌机先,已经先令人把家人送至三江避难。这才使得曹操阴谋没有得逞。

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就简单的多,曹丞相也没有为网罗两位大才花费多少心思。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三国志·诸葛亮传》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与事实的不同:

1.徐庶离开刘备的时间不同。在历史上徐庶与诸葛亮在刘备处有过一段公事的时间,徐庶是在当阳兵败的时候离开刘备的。

2.曹操在主观上并没有拿徐庶母亲威胁徐庶,虽然俘虏徐庶母亲,在客观上起到了威胁的作用。

3.徐庶是因为母亲主动投奔曹操的。小说中说,曹操想挖走徐庶是不存在的。

而对于诸葛亮,在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曹操想要挖刘备墙角。倒是跟刘备结盟的东吴想要把诸葛亮挖走。

张子布荐亮於孙权,亮不肯留。人问其故,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三国志·诸葛亮传》

究其原因,为什么曹操对诸葛亮如此大才不感冒:

一是没有听说过。早年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即使身处荆州的刘备,也要经过徐庶推荐才会三顾茅庐,更不要说远在北方的曹操了。

二是没有打过交道。与小说中不同,诸葛亮一出山就有“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的精彩手笔,但历史上,火烧新野没有此事,“火烧博望坡”却是刘备的手笔。这一时期的曹操还没有领教到诸葛亮的厉害。反倒是因为诸葛亮出使东吴,让江东诸人最先感觉到此人非同小可。

三是没有迫切需要。曹操本人文武全才,手下文臣如云,武将如雨,又雄居北方,对待人才自然没有四处漂泊,没有方向的刘备急迫。事实上,赤壁之战后,曹操杀荀彧,诛杨修,逐张松,这样的事干得不少。对诸葛亮这样清高之士看不上眼。

四是为时已晚。等到曹操认识到诸葛亮厉害后,诸葛亮已经成为了刘备集团的二号人物,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群体,成为刘备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不是曹操简单的挖墙角就能挖到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