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动作片的困境“看起来幼稚”,《蜘蛛侠》解决了吗?(《蜘蛛侠:平行宇宙》超出预期的惊喜,独特画风和故事主线吸引人。)

《蜘蛛侠:平行宇宙》超出预期的惊喜,独特画风和故事主线吸引人。

很明显这个没有可比性。

尽管在看到无数好评后,我已经大大提高了对《蜘蛛侠:平行宇宙》的期待值,但看完电影后,此片依然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是今年最好的动画电影,甚至于在“动画电影史”上也会占有一席之地。

更何况,它还是一部“蜘蛛侠”电影……可以说,此片浑身上下写满了惊喜。

用语言来形容《蜘蛛侠:平行宇宙》到底有多好是件挺不容易的事儿,因为许多视听效果和感官体验无法转换成文字,所以最好是去看一看这部片子,相信你绝不会失望。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

要说《蜘蛛侠:平行宇宙》最最最大的优点,当属影片独树一帜的鲜明“画风”。

首先它是一部3D动画,可你会发现它处处彰显着漫画的特征:对话框、独白气泡、网点效果、具象化的拟声词、用圆圈图案表现宇宙能量物质的“柯比爆裂”等等,这些漫画手法的运用,让人在看电影时产生了一种新奇的“阅读感”。

这可不是简单的生拉硬搬,如此大胆的做法处理不当会让观众产生强烈的违和感,很容易弄成不伦不类的“四不像”——为了完善、融合这种独特画风,影片在3D动画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降维”处理,采取了CG与手绘线条叠加的手法,在保证拥有漫画特征的同时,也不至于失去了动画原有的质感。

如此一反常规的制作方式自然要付出相应的“牺牲”:结合不同“维度”纹理之后,影片画面也主动调低了帧率,12帧画面在电影中比比皆是,粗线条、颜色渗边、模糊不清等“问题”也不断出现,这大概会让一部分观众感到不适……可这样的“粗糙”,正是影片故意追求的效果。

除了营造出“漫画被复刻进银幕”的感觉外,此类画面也很像是摄影摄像时经常会碰到的“失焦”——无论二维动画、三维动画还是定格动画,通常都不会有这样的“问题”——这又使《蜘蛛侠:平行宇宙》拥有了与众不同的“真人感”特色。

现代漫画镜头感强、容易动画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借鉴了电影的分镜头设定,而影片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逆推”,采用漫画语言式的分格,不仅能形成视觉冲击,对叙事也同样能起到辅助作用。

本人对于音乐不甚熟悉,但必须承认《蜘蛛侠:平行宇宙》的配乐非常好听,关键是和影片风格还很搭,那种自信张扬、随心所欲的调调配上眼花缭乱、绚丽斑斓的画面,绝对是一场爆爽的视听享受。

当然,必须得承认,这种杂糅混搭的新风格是不可能人人喜欢的(尤其在国内),所以没必要苛责一些无法欣赏本片画风的观众。

主创大概也想到了这一点,所以该“3D”的时候也绝不含糊。

就比如迈尔斯在找到自我后、奔赴战场前的“信仰之跃”,线细入毫芒的质感亦属于当前3D动画的最高水准。

《蜘蛛侠:平行宇宙》能有“独一份”的画风,六位来自不同宇宙的蜘蛛侠功不可没,他们为影片注入了更丰富鲜活的类型元素:迈尔斯·莫拉莱斯和彼得·帕克是基础,前面已经说了;格温·史黛西在此基础上开始有所改动,贡献了更纤细流畅的风格;暗影蜘蛛侠的纯黑白行头,满满的硬核复古派头;潘妮·帕克浓郁的日漫风,大概是大家最熟悉的二次元味道了;而蜘猪侠则是更为传统的“卡通”范儿,顺带提供了许多笑点。

这里不得不佩服索尼的奇思妙想:相比漫威影业的复仇者联盟、福斯的X战警,手上仅握有蜘蛛侠系列版权的索尼地位其实相当“尴尬”,前些年“超凡蜘蛛侠”的成绩不够理想,又在风头无两的漫威“虎视眈眈”之下共同开发了小蜘蛛……如何让蜘蛛侠这个“聚宝盆”再焕光彩不是件容易的事。

《蜘蛛侠:平行宇宙》另辟蹊径,在前期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大胆使用多元宇宙的点子打出了一张好牌,绝对是值得称赞的高招——你们英雄众多,我“蜘蛛侠”人也不少,用一个角色照样能使出“1+1>2”的效果。

本片不仅丝毫不避讳这点,还大张旗鼓地卖弄了起来,把各种彩蛋埋进了影片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找更专业的彩蛋收录盘点,我还是那句话:多发现一个彩蛋就多一分乐趣,但就算没发现几个也不会影响你看电影的体验。

说了这么多制作上的优点和特点,下面来谈谈剧情方面吧。

先抛结论:《蜘蛛侠:平行宇宙》的故事编排不存在大的问题,两条主线都照顾到了,虽然中前期的节奏略微有些失衡,但没影响到整体叙事的流畅,守住了起码的基本盘,未形成“高画面、低剧情”的短板。

影片以接过主宇宙蜘蛛侠衣钵的迈尔斯·莫拉莱斯为第一主角,“颓废”彼得·帕克为第一男配,格温·史黛西以女主身份次之,暗影蜘蛛侠、潘妮·帕克、蜘猪侠三人再次之,把握了主次有分、张弛有度的分寸。

这一主线的叙事重点,放在了“导师”彼得指导“菜鸟”迈尔斯上,一个从茫然无措的新人变成了独当一面的英雄,一个废柴中年人再次焕发生机,最大程度保证了“成长”的主题;格温则在另一层面上,对该主题进行了拓展;剩下三人仅作为调剂,辅助润色影片的类型元素。

虽说“六位蜘蛛侠同框”是本片最大卖点,可毕竟这只是一部时长不到两小时的电影,主创必须得做出一定取舍,每个蜘蛛侠的戏份不可能都很多……小遗憾肯定会有,但也是无法避免的。

而在另一条故事线上,影片同样没丢失“蜘蛛侠”系列的原汁原味。

对于家人的爱惜和守护是迈尔斯的起点和原动力,艾伦叔叔(徘徊者)的死,也让迈尔斯品尝到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坚强成长的代价。

相比之下,“亲情线”的表现只能说中规中矩,稍稍浮于表面了,所幸占比并不高,没产生多少负面作用,算是不功不过吧。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继彼得·帕克之后,又一位新生代蜘蛛侠的银幕形象立起来了——“小黑蛛”迈尔斯·莫拉莱斯是能让人信服的(你说蜘蛛女侠格温·史黛西?好吧,我承认她也很棒,但今天不是她的主场)。

正如接过蜘蛛战衣后亲手喷漆涂鸦的标志一样,迈尔斯有着自己特立独行的风格和个性:温顺谦和的灵魂中,隐藏着叛逆不羁的一面,他敏感且善良,信守与“前任”的承诺,他马虎又潇洒,总是不系球鞋鞋带,他有所有青少年逃避不了的烦恼和怠惰,也有所有同龄人向往的梦想和信念。

经历过彷徨后,迈尔斯找到了自己的“道”,就像他在给自己买第一套COS装战衣害怕不合身时,“店长”斯坦·李所说:“总有一天会合身的”。

他并不是第二个彼得·帕克,他是第一个迈尔斯·莫拉莱斯。

《蜘蛛侠:平行宇宙》最让人感到振奋的便是这份精神,“人人都可以成为蜘蛛侠!”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和亲友的英雄。

《蜘蛛侠:英雄远征》:青少年动作片的成长之路

系列的上一部《蜘蛛侠:英雄归来》,几乎是一部“少儿版漫威电影”。

蜘蛛侠先不忙着对抗邪恶,而是得抓紧时间,处理他跟大人们的关系:如何在钢铁侠的世界里,学着去做一个“初级”超级英雄,顺便收拾街区里的坏蛋——

别看反派“秃鹫”一身高级装备,这人的心态,不过就是个你得罪了的坏邻居,偶尔做点不法生意,正好还是你心仪妹子的老爸。

呃,一部纽约街区青少年喜剧的元素,差不多齐了。《美国队长3》里,大家已经认识了这位小朋友,前几年又刚看了一遍他的起源故事,所以《蜘蛛侠:英雄归来》没必要再从头塑造一遍彼得·帕克。

结果,在人物塑造上做了减法的第一部,一下寡淡了。

打个小反派,谈个小恋爱,主人公性格底色还留白,十足一个合家欢级的漫威二线厂牌。偏偏,青少年动作片是个只能做“减法”的亚类型。

相比于一般的成人向动作片,青少年动作片要缩减的,不仅是尺度。

包括人物的性格塑造、反派的动机演绎,乃至于世界观的设定细则、物理原理,其基础底线,都必须比一般动作片降一个量级。

给孩子们看的,不能太复杂。像灭霸一样的反派,可以出现在《复联》系列,却不能跟只看《蜘蛛侠》的孩子们碰面。

一个怀着“崇高”目的的恶魔,试图以杀灭人类净化地球,听起来像是希特勒——

但他还是个不计个人得失,只以权力为手段的狂信徒。人性的极端,比历史还要复杂。

对于中学历史课还没学完,只想在暑假轻松一下的小观众们,这样的人物,也许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

这注定了《蜘蛛侠》续作的复杂升级,不能违背“青少年成长”主题本身,太深入的思索也不合时宜。

所以,《蜘蛛侠:英雄远征》依然被这一问题羁绊着。但它整体的升级,已经是一次对青少年动作片问题的突破。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人物塑造的升级:这次的反派,依然是个虚荣膨胀的害人精,也是复联英雄们的“历史遗留问题”——小英雄要解决的麻烦,总是大英雄们无意中导致的。

但大英雄的小问题,往往是小英雄的大麻烦。

一个满身高科技的吹牛鬼,足够把天然呆的彼得·帕克搞得七荤八素了。他也要面临“长大”的当头一棒:成人世界里的家伙,再像好人的,也可能是坏人。

彼得甚至遭遇了颠覆三观的一课:“眼见为实”这件事,从此在你的生活中消失了。

通过全息投影技术与武器,这位神秘反派可以伪造一场惊天劫难,甚至一个不存在的人。

小蜘蛛这次要对付的人,虽然依旧不是大魔王,但对方的火力,可跟上回不是一个量级了。

这为《蜘蛛侠:英雄远征》的战斗场面,带来了全面升级的视觉奇观,脱离了青少年动作片常见的小打小闹,或无脑狂轰。同时,《蜘蛛侠:英雄远征》里,彼得的成长母题,成了“人的真实”。

他要寻找真实的自我、真实的钢铁侠传人,当然,还有能托付真实自我的人。

要是换个人,像他的精神导师托尼·史塔克,这根本就不是问题:一句“I am Iron Man”,宣言从一而终。

可小蜘蛛还是个孩子,难免会有点孩子气的逃避,在同学面前行侠仗义,非得穿一身假战衣。

甚至当他真正想坦诚自我时,都需要别人推一把。

当他想跟暗恋的妹子说出自己是蜘蛛侠时,正费劲怎么开口呢,妹子一下就猜出来了:谁让这位MJ是个吐槽技能点满,脑洞还奇大的姑娘。

在嬉笑打闹和舍生忘死里,彼得的成长,以“眼见非实”和“坦诚自我”,走出了第一步。

不过,成长还没完成,所以大家都不肯放过他:结尾,这两件事把他推到了命悬一线的境地。

新英雄不再像孩子一样被对待:刀丛弹雨里,敌人潜伏八方。蜘蛛侠要倒霉,但《蜘蛛侠》无疑是幸运的。

作为一部青少年动作片,它尚有回转余地,能够在续集里“成熟”起来。

而大多同类型电影,也许在第一部,就因内核与骨肉的“不成熟”而断绝了。

比如2017年的《超凡战队》,因票房血亏,恐怕永远不会再有第二部。

虽然原版《恐龙战队》那股90年代低幼风,现在看来羞耻得很,反倒为IP的改编留下了不小的空间。

然而创作者忽年龄接近00后的孩子们,未必知晓《恐龙战队》,IP在他们中间没有影响力。

可真正看着《恐龙战队》长大的80后、90后们,这会儿可都是成年人了。

所以,影片为了迎合青少年观众的刻意“浅薄”,青少年根本不会看到;而冲着怀旧来看的陈年观众,被耗资一亿美元的过家家搞得直翻白眼。

好莱坞不会给动作大片试错的机会,完了就是完了,《超凡战队》续作再也没了消息。

也许会有人说:少年英雄长不大,不如有个好爸爸。

《蜘蛛侠:英雄归来》如此乏力,要不是“漫威漫画一哥”的身份,以及跟漫威电影宇宙联系紧密,只怕也活不到第二部。

这当然是笑话,即便大IP,也不能为青少年动作片保驾护航。

前些年,青少年科幻小说系列流行的时候,《饥饿游戏》《分歧者》《移动迷宫》成为电影化的三大系列。

《饥饿游戏》一路凯歌,《移动迷宫》经过男主角受伤中断拍摄,大难过后,也还算圆满收官。

唯独《分歧者》倒了大霉,前三部越卖越差,导致第四部直接被削减预算,改在流媒体发行,至今还遥遥无期。视了一件事:这部片子最不该做的,就是固守青少年定位。明明书籍销量不差,IP效应不小,可过于玛丽苏,不顾逻辑的设定,放在银幕上就现了原形。

所以,一部青少年动作片面对观众,不是不能做加法。

真正可怕的,是满足于“减法”的得数,靠着一副浅薄身板,拿少年观众当傻子,这点更要命。

所以,《蜘蛛侠:英雄远征》的成熟化,必须在这第二部完成。

毕竟,随着系列不断往下拍,小观众也是要长大的。

何况,一部青少年动作片的适当成人化,也许还能打破票房局限,投入更广泛的成年观众市场。

不过“适当”二字也十分重要,毕竟历史上因定位不明而失败的大片,也多的是。

《蜘蛛侠:英雄远征》打破青少年动作片困境的经验,既是自我探索出的新路,也有着自身IP效应的“托底”。

所以,它的经验未必能适用于一切青少年动作片,谁能引领困境的突破,一段时间内仍是个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