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爸爸一系叫堂,妈妈一系称表?(爸爸是堂妈妈是表)
在古代的皇家,常常有“内戚干政”或者“外戚干政”,这里的“内戚”和“外戚”,分别指的就是父亲一脉的家族成员,还有母亲一脉的家族成员。既然有内外之分,当然是内戚比外戚更近,更值得重视。
父亲一系称为“堂”
所谓同宗同姓,父亲这一脉的叔伯兄弟,称之为“堂”。比如叔叔伯伯的儿子,称为“堂兄弟”,他们的女儿,则称为“堂姐妹”。
堂,实际上指大房子。在农村,还有堂屋的说法。或者,厅堂的说法,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在古代,是家族聚集居住,通常三代以内不分家。也就是说,从祖父那一辈开始,三代人是住在一起的,在一个堂屋之下。
所以,叔伯兄弟,其实还是一家人。而且以祖父为尊,年长为尊,同一个家族里面,最先出生的儿子称为长子,最先出生的孙子称为长孙。叔伯兄弟的子女,按照出生顺序来排。比如你在家是老大,但是在家族中是第三个出生的,那你在家族中的地位就是排行老三。
祖父作为一家之长,颇有一点土皇帝的意味,他要同等地对待自己的儿子,以及孙辈。必须一视同仁,不然家族中就会闹矛盾。
一般情况下,只有在祖父去世之后,你的父亲和他的兄弟之间才会分家。所以这个“堂”,更多是指生活在一个屋檐下,都是一家人。如今,只要成家立业,其实兄弟之间也就分家了,但是亲属之间,还是有着血缘关系的维系。但是相对于以前,堂兄弟之间,其实已经很隔阂了,并没有以前那么亲近。、
母亲一系称为“表”
所谓外姓之人,母亲这一脉的姨表亲,姑表亲,称之为“表”。姑姑或者姨妈家的孩子,称为“表兄弟”或者“表姐妹”。
表这个字,在古代指的是衣服上的裘毛,不值一提的意思。所以用表来指代亲属关系,表示这种亲属关系并不可靠。堂屋和裘毛相比,孰重孰轻?所以在古代,人们更重视父系一脉的亲属,而对母亲一脉的亲属,并不太重视。
人类社会进入父系为主之后,就一直在弱化母系的影响。究其原因,是因为财产和权力的继承,是以父系亲属为主。如果母系亲属参与进来,势必造成财产和权力的流失。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社会一直重男轻女的原因之一。
刘备就曾经说过: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何况母系亲属,不过是衣服之上的裘毛。在古代,父系亲属是居住在一起的,但是母系的亲属,互相之间的来往则很有限。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母系一脉的亲属才允许来往。
而在皇家,则要求更加严格。所谓“一入宫门深似海”,女子进入皇宫之后基本上就割断了与娘家人的联系。因此在农村,又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一说法。就是说,母亲一脉的亲属,是相当隔阂的。
但是到了今天,父系亲属的关系在弱化。而且,母系亲属之间,反而走得更近。究其原因,是因为父系亲属往往因为财产等继承闹矛盾,而母系亲属之间,因为没有财产的纠纷,反而能和睦相处。
与父亲这边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戚
父亲这边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不都叫堂亲,血缘关系近一点的称堂亲,远一点的称族亲,再远一点的就是本家了,还有父亲这边也有表亲;
中国家族关系是一种树形关系,主干生出树枝,树枝又再生出小树枝,又如人身上的血管,有主脉和很多的支脉,支脉又有毛细血管,民间称之为支系和支脉。堂的古意为正屋,高大的房子,在家族支系中也就是共种堂屋(有的地方称厅堂)的意思,即便分了家,堂屋是不能分的,还是共有的,祭祀祖先时,分家出去另建房屋的人,有权回老堂屋祭祖,或者在老堂屋中送终办丧事。于是一个家庭繁衍过程中产生堂伯叔姑、堂兄弟姐妹。在表示家族社会关系时,堂与家族意义是一样的,如祠堂,但堂的关系比族、本家血缘关系更亲近。
中国民间因地方不同,或者姓氏不同,或者姓氏中的家族不同,甚至家族的支脉不同,对堂的称呼有很大的差别的。如有的家族三服内称堂,三服外称族,如族伯叔姑,族兄弟姐妹;有的家族则是五服内称堂,五服外称族,这样就有了堂爷爷、堂孙子之类的称呼;有的更远,八服或十服内还称堂;有的三四个支脉后裔集在一个村子或相邻的几个村子,支脉内的人都称堂,称其他支脉为族;还有的只要共种一个祠堂就称为堂。中国民间大部分家族称堂的一般是三服或五服内,但这不是硬性规定,规矩一般由家族内部来确定。
父亲这边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中女子出嫁后也有后代,如姑奶奶、姑姑等,她们的后代与娘家人称表,这样就有了表伯叔和表兄弟姐妹等。也就是说,与父亲有血缘关系的父系亲戚不都是堂亲,同样有表亲。
母亲这边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戚
母亲这边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与自己同辈的称表亲,如表兄弟姐妹,但是,与母亲同辈的称舅、姨,比母亲辈分高的称外,如外公外婆(北方称姥爷姥姥),书面语为外祖父外祖母。每一个家庭背后都有一个家族,母亲娘家的家族同样也有称堂的,如堂舅舅堂姨妈、堂外公堂外婆等。
表的意思同外,表、里为反义词,内、外是反义词,表明夫权社会的内外之别。古代百姓家称妻家外家,皇帝家里称外戚、戚畹。古代晚辈与长辈之间的名字与称呼有避讳的规矩,既然外公外婆带了“外”字,他们的后代不能再称“外”,而是用“表”。
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称呼,父亲这边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戚称为“堂”,不称“内”,“内”字被用于称呼妻兄妻弟及子女,如内兄内弟,内侄儿内侄女,这可能是为了与岳父家拉近亲戚关系的一种古代最有智慧的称呼,与俗话说的“郎(女婿)是半边子”一样,女婿不是外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