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安徽第三城会是哪个城市?(安徽第三大城市)

首先,安徽,简称“皖”,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合肥。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国华东地区,介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东连江苏,西接河南、湖北,东南接浙江,南邻江西,北靠山东,总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下辖16个地级市,分别是合肥、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淮北、铜陵、安庆、黄山、阜阳、宿州、滁州、六安、宣城、池州、亳州。总面积14万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安徽省户籍人口7119.4万人,比上年增加36.5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4.6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常住人口6365.9万人,增加42.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5.81%,提高1.12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12.03‰,比上年下降0.38个千分点;死亡率6.04‰,上升0.08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5.99‰,下降0.46个千分点。安徽省属少数民族散居省份,55个少数民族成分俱全,其中回族、满族、畲族为安徽省世居少数民族,现有少数民族人口约50万人。其中,回族人口较多,约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3%,居全国第9位。少数民族人口呈“大分散、小聚居”状分布,沿淮淮北相对集中,沿江江南少而分散,各市、县(市、区)均有少数民族。

安徽濒江近海,有八百里的沿江城市群和皖江经济带,内拥长江水道,外承沿海地区经济辐射。地势由平原、丘陵、山地构成;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安徽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南北兼容。 安徽省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冲和国内几大经济板块的对接地带,经济、文化和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有着历史和天然的联系。安徽文化发展源远流长,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四个文化圈组成。截至2020年7月,安徽省下辖16个省辖市,9个县级市,50个县,45个市辖区。

截至2019年末,安徽生产总值371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15.7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5337.9亿元,增长8%;第三产业增加值18860.4亿元,增长7.7%。人均GDP达58496元,折合8480美元。

其次,就楼主问的省内的蚌埠、阜阳、滁州、芜湖、马鞍山、安庆,在为那个会成为“第三”城,我们大致分析对比一下。

蚌埠,简称“蚌”,别称珠城,区号:0552,车牌代码皖C,安徽省地级市,是安徽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皖北中心城市 ,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20年4月,蚌埠市辖4个区(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3个县(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41.2万人。

蚌埠地处中国华东地区,长江三角洲西部,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境内以平原为主,南部散落丘陵。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与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带。途径蚌埠的铁路线主要有京沪铁路、淮南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合蚌高速铁路。

史载蚌埠“古乃采珠之地”,故素有“珍珠城”的美誉,素有禹会诸侯地,淮上明珠城之称。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 。蚌埠是淮河文化发祥地之一,距今7300年前双墩文化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被确认为中国文字的重要起源之一。

2019年11月21日,入选“2019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2020年1月,“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9”发布,蚌埠排名第96;8月,入选“2019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名单;10月20日,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截至2019年,蚌埠市户籍人口386.3万人,比上年增加2.36万人;其中男性200.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8%,女性186.21万人,占总人口的48.2%。性别比(以女性人口为100)为107.5。全年户籍人口出生率为12.5‰,死亡率4.3‰,自然增长率为8.7%。常住人口341.2万人,比上年增加2万人。城镇化率58.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蚌埠是多民族聚居城市,少数民族中以回族为主,尚有人口数量极少的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布依族、瑶族、白族、畲族。

2019年,蚌埠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057.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4.32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845.87亿元,增长3.5%;第三产业增加值976.98亿元,增长7.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9:42.5:46.6调整为11.4:41.1:47.5。人均GDP60469元(折合8766美元),比上年增加4136元。

阜阳,安徽省地级市,简称阜,区号:0558,车牌代码皖K,古称汝阴、顺昌、颍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安徽省西北部,华北平原南端,全市总面积10118.17平方千米。下辖3区、4县、1市,2019年常住人口825.9万人。 阜阳位居大京九经济协作带,是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渡带、中原经济区东部门户城市。阜阳的代表文化是淮河文化,是甘罗、管仲、鲍叔牙、吕蒙、刘福通的故里,晏殊、欧阳修、苏轼曾在此为官。颍州西湖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齐名,颍上县八里河风景区为国家AAAAA级风景区、阜阳生态园和迪沟生态旅游风景区均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阜阳剪纸、颍上花鼓灯、界首彩陶等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阜南县出土的商代青铜器龙虎尊被列为中国十大国宝青铜器之一。

2019年,阜阳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70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0.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033.2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1321.3亿元,增长9.6%。

截至2018年末,阜阳市户籍人口107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7万人。据抽样调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20.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4万人;城镇化率43.29%,比上年末提高1.54个百分点。全年常住人口出生率16.01‰,死亡率5.17‰,自然增长率10.84‰。

阜阳市属于汉族人口聚居区,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壮族、苗族、侗族、彝族、白族、傣族、朝鲜族、蒙古族、哈尼族、维吾尔族、达斡尔族等。

2019年初步核算,阜阳市地区生产总值270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0%,增幅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0.4亿元,增长3.5%,快于全省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033.2亿元,增长10.3%,快于全省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321.3亿元,增长9.6%,快于全省1.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0:38.2:48.8。

滁州,简称“滁”,区号:0550,车牌代码皖M,安徽省辖地级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 ,国家级皖江示范区的北翼城市,江淮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长江北岸新型产业发展基地,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基地,安徽省首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长三角地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也是连接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的重要中心城市。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北岸,苏皖交界地区,通称“皖东”,东临南京,西接合肥,市域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截至2019年,全市总面积1339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14.7万人。下辖2个区、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滁州古称涂中、清流、新昌,早在先秦时期为棠邑之地,三国设镇,南朝建州,隋朝始称滁州,因滁河(涂水)贯通境内,又“涂”通“滁”,故名为“滁州”。199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滁县地区和地辖县级滁州市,设立省辖地级滁州市。

2020年8月,入选“2019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名单 ;9月,入选“2020年度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11月,入选中央文明办公布的“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

截至2019年末,滁州市户籍人口455.3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常住人口414.7万人,比上年增加3.3万人。城镇化率54.54%,比上年提高1.12个百分点。2019年,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口出生率10.65‰,比上年下降0.66个千分点;死亡率5.38‰,下降0.19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5.29‰,下降0.47个千分点。

2019年,滁州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90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7%,高于安徽省2.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1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9.4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427.6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1232.1亿元,增长8.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6:49.1:42.3,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8%。人均GDP达70429元(折合10209美元)。

芜湖,简称“芜”,别称江城,区号:0553,车牌代码皖B,安徽省地级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 ,华东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工业基地、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自古享有“江东名邑”、“吴楚名区”之美誉,明代中后期是著名的浆染业中心,近代为“江南四大米市”之首。

芜湖位于中国华东地区,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东西南北分别与马鞍山和南京,铜陵、池州和安庆,宣城和湖州,合肥和滁州紧邻。芜湖是长江下游平原的组成部分,散落着零星的低丘和残丘。呈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的芜湖港是长江水运第五大港、安徽省最大的货运、外贸、集装箱中转港,国家一类口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