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是否优质,体现在哪些方面(一个好的电影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到底怎样才能说这是一部“好”的电影

我真的想了很久,最后得出个人结论:所谓的叙事单薄,喧宾夺主都是扯犊子,是扯天下之大淡的论调。虽不至于空穴来风但未免太过牵强。就拿《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部电影来举例吧,一部优质的电影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就电影创作而言,无论是成熟的商业电影还是被外界界定的文艺片艺术片,故事性当然是第一位的。一部电影的故事内核是灵魂,叙事需求推动影片发展,叙事需求推动电影技术革新,电影发展也反过来推动观众的审美标准不断更新。

可一部电影的其他元素一定要让位于叙事吗?思考之后我认为,从电影制作的主流模式和流程而言,首先保证电影的叙事性是没有错的。可当你要讲的故事中,有比所谓故事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更能传递情感和信息的元素存在时,在这个时代的语境下,是完全可以进行大胆尝试的。

电影作为同时表现时间和空间的综合性艺术形式,除了艺术化再现时间流动下故事人物情节的进程之外,同样通过声音表达情绪的变化和起伏。就《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部电影而言,我认为其中音效,即音乐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是拥有足够概括性和表达力度的。皇后乐队音乐的力量足以表达该电影故事内核中人物成长的心路历程和情绪情节的波动起伏。21世纪的电影,似乎渐渐在突破往日学院派电影表达的种种宗条和教义。

越来越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正在新时代视听审美标准下被尝试和使用,进入人们愈发丰富成熟的视野中。金羊毛也好,超级英雄也好,伙伴之情也罢,电影类型的界定已不再那么泾渭分明。在《波西米亚狂想曲》这样的电影中,把音乐作为电影发展的主要油耗在我看来是最优选择,但这样的选择无疑有悖于传统电影的评判标准,因而引来许多声音的质疑和谴责。

从观众角度而言,通过一部传记电影去记住故事中的人,去记住几首歌,去记住先于我们时代下的一段充满喜剧色彩的传奇故事,其意义是大于纠结电影新颖的表达方式是否让天平不偏不倚的。

能引起观众情感共鸣和自我思考的电影,就是好电影,就是优质的电影。影片类型、表达方式、叙事逻辑等等都是那片池塘表面漂浮的片片荷叶、水面倒映的月色和偶尔传来的几声蛙叫,情感的传递和对个体的思考呼吁才是池塘水中膘肥体壮的那条大鱼。

这部电影的运镜让我难以忘怀。似乎导演也意识到影片上映后自己所要遭受的质疑声音,在故事的叙述中电影有意识地创造了种种精致的运镜手法和宏大的场景调度。特别是在影片最后的高潮片段中,在那场Live Aid公益演出上,电影的运镜更是到达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首先是高度还原了真实生活中皇后乐队的表演方式和乐队成员们的动作神情,并在此基础上,突破了当时有限的技术手段和记录手法,使歌曲进行中演唱者的表演与观众的反应频繁呼应,从各种景别和角度再现了那场伟大不朽的演唱会。

而电影故事上给我印象相对深刻的一处表达,是牙叔与家人的关系这一条发展支线。

影片略去乐队其他三人的成长经历,立体地展现了牙叔这样一个音乐天才、天生的表演者的人生过程。对梦想的追逐,对原生家庭和种族的自我否定,天才的创造和蒸蒸日上的事业,错误的信任和沉沦的迷失,朋友的疏远和爱情的坎坷。其中他与家庭的和解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样一个与世俗格格不入的天才,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和矛盾,最终消融的隔阂与双方的和解,充满了悲情色彩。

这让我联想到自己与家人的关系。与父母持续不断的争吵和对峙也在这几年间渐渐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不成熟和自私任性,家人的不善表达和匮乏的沟通造成了类似的境况,影片中相关问题的描写也让我意识到家庭支持和理解的重要性。

当母亲的叮嘱和关心只敢用这样的方式传达给我的时候,何尝不是一种缺乏理解和沟通的悲剧结果。

影片的结尾,在所有的起承转合落幕之后,在长长演职人员表滚动完的最后几秒,影片打出了这样两行字。

到底怎样才算一部好的电影?到底如何评判一部电影达到了优秀的标准?

我想,能养活一些人,能打动一些人,能震撼一些人,能引起一些或深或浅的思考,能带来一些或多或少的改变,就称得上是一部好的电影,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至于要如何达到这样的效果和目的,则需要全世界所有电影从业者日夜不倦地努力,孜孜以求地探索、持续不断的自我追求和保持热爱,时刻铭记自己创作的初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