鲨滩电影观后感(如何评价电影《鲨滩》)

《鲨海》花了极少的钱,讲了一个不错的故事。

我看预告片时,就对这部电影念念不忘。两个女人潜入水下的观鲨笼里看鲨鱼,却因为机械故障,被困在47米深的海底。隔在她们与海面之间的,是几条六至八米长的鲨鱼,以及那四十七米深的海。两个普通的女人,怎么在限定时间里(两人携带的氧气有限),用一种合适的办法(如果上浮过快,会得可能致死的“减压病”),穿越充满鲨鱼的海洋抵达海面上,是一个考验编剧的项目。加之,近段时间正在读一本关于剧本创作的书,带着理论去看电影,有些细节上的好愈发地显现出来,整部电影便更有意思了。

从冯唐的书中学到一个词,叫“拧巴”。而所谓的“不拧巴”,就是“是什么人就干什么事”。是关公就耍大刀,是张飞就用蛇矛。如果你硬要诸葛亮来耍刀,终归是有一些别扭。所以,编剧在设计剧本时,必须给剧中人物一个去做这件事的理由。

《鲨海》的主角是两名女性而非两名男性,想必是希望以女性之柔弱,对深海巨鲨之狂暴,让剧情更有张力。毕竟,如果是贝爷来演主角,这部片子的主题可能就是大海搏鲨,也就少了一些惊心动魄了。但为什么弱女子要把自己置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去看鲨鱼)?片中交待,这是因为女主之一丽莎的男友,因为日久生倦将她抛弃。丽莎认为,只要她变得有趣,男友可能会回心转意,所以她才会同意去水下看鲨鱼。为什么看鲨鱼会出现意外?因为(画面中显示)这艘船是一艘破旧的小船,老板是个单干的个体户,防鲨笼也锈迹斑斑。影片中,这样的解释性伏笔还有很多,如绞盘的绳子破损等,让剧情的推动不会显得过于突兀。

剧情中最属点睛之笔的,莫过于“醉氧”的处理运用上。人从低氧环境进入氧气含量相对高的环境时,会发生不适应,从而出现疲倦、无力等症状,甚至可能出现幻觉。因此,当女主角艰难地从海底回到海面,并被营救上船时,剧情突然一转,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幻觉,女主角还是停在47米深的海底。包括这个问题下有的知友提出的,可能连海岸警卫队下潜把她救起的镜头,都可能是幻觉,真相是她最终死于阴冷的海底。具体的结果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就像我们不知道《盗梦空间》最后的陀螺,到底有没有倒下来一样。但导演这么一招,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除了剧情的新颖外,这部电影的情感设置也比较到位。从影片开始到两人坠入海底,这一幕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出现了情感的对立。如泳池玩闹(喜)到夜里哭泣(悲),又引出外出狂欢(喜),再到纠结要不要下水(悲),尔后是在水中观鲨的震撼(喜),最后是笼子坠入海底(悲)。情感对立转化频繁,观众的情绪亦如过山车一般起伏,不知不觉便被代入故事之中。同时,作为一部恐怖片,整个海底阴冷的环境带来的气氛,氧气不断减少的紧张感,不知会从哪个方向冒出的食人鲨,把恐怖要素烘托得恰如其分。特别是丽莎游过海沟去找手电时,她下方的海沟一片漆黑,不知道会不会有一条巨鲨藏匿其中。这种对未知的恐惧,让人不寒而栗。

而作为制片一方而言,小投入大收益才是最好的。整部片除了一些外景需要现地拍摄外,其他镜头都是游泳池能够搞定的。特效的重头——鲨鱼,在片中也只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偶尔才出来吓人。所以整部片的价格,仅用了500多万美元。作为对比,《权力的游戏》第七季一集的成本就近一个多亿美元。以其在北美地区的收益来看,投资方是赚翻了。但为什么中国市场的评分这么低,我就不得而知了。

之前讲了好,但严格说来,这部电影还是有一些瑕疵的。作为一名好奇的观众,我希望知道这两名上演“密室逃脱”的女人,是怎么成功逃脱的。结果你告诉我,两个人靠两根烟火棒就能穿越鲨海(结局A:成功上船);或者是由全副武装的海岸警卫队帮助逃脱(结局B:上船是幻觉,被海警救走才是真实)。这都是只能用”神力“来解释的了。至于她最终也没能逃上来(结局C:两种都是幻觉),无异于你给大家出了一道极难的题,大家都没答上来;但众人反过来问你答案是什么时,你说我也不知道。

另外,片中也有没解释的小尾巴。例如,女主角在水底听到的船引擎声是什么意图,后期并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说明;鲨鱼咬破了防鲨笼,在后期也没有进一步作用。为了推动剧情产生的恐怖,是成功的;如果只是为了制造恐怖氛围而强行设计一些点,就没意思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