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徐峥、王宝强、黄渤、沈腾的电影很容易上10亿票房,但是有的港片很难突破10亿?(香港电影北上的共振之路)

香港电影北上的共振之路

真巧,王晶在《圆桌派》节目中有关于这方面的回答,当窦文涛问他为什么现在国内票房高的都是内地导演的影片,而港片却很少达到高票房时,王晶回答“共振”。

我非常认同“共振”这个词,如果再把它说白一点就是“情感穿透”。

现时,中国影视票房排行榜前十的影片中,除开《速度与激情8》和《复仇者联盟4》两部进口大片外-这两个系列也是进口片在国内“神一般存在”的代表,其余八部国产片无一不是做到情感穿透的。

排名榜首的《战狼2》激发的爱国情-“烦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流浪地球》开启国产科幻元年带给观众的自豪感、《红海行动》让观众引以为豪国内有了类似《黑鹰坠落》的军事题材大片、《我不是药神》牵扯了社会对医疗区域的神经。

《唐人街探案2》、《美人鱼》和《西虹市首富》是喜剧、更是接地气、有草根气息的喜剧,而《捉妖记》,至少在2015年让大家看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某些突破。

王晶在节目中还说到,港片低迷跟台湾市场“沦陷”有关,而香港很多导演都在内地市场崛起后又在内地重生。

2003年,中央政府跟香港特区政府签订了《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从此,香港电影不再有“进口片”身份的限制,香港电影北上由此拉开帷幕。

“北上”让香港电影人有了接触国内大江大河的机会,也给了他们更宽广的舞台,在当时国内电影工业相对低下的情况下,“北上”也显得豪情万丈。

只是,豪情万丈的这份自信在内地这片带有特有规则的陌生市场前,当一大批先行影片诸如《十月围城》、《七剑》、《女人不坏》、《大内密探零零狗》、《大上海》、《深海寻人》等无一例外遭遇票房和口碑双输时,给香港北上电影人演化为“港片已没落”和“港片已死”。

这种论调有言过其实和夸大之处,但却也反应了港片在初来乍到之时的盲目自信、不适应规则,很多人总结下来就是四个字:水土不服。

既然水土不服,何来共振?没有共振,就没有带给观众情感感染力,何来票房和口碑呢?

所幸,经历过大风大浪的香港电影人没有在“港片已死”论调中自怨自艾,他们埋头苦干,与内地公司更紧密合作。

这种把痛定思痛的经验教训付诸行动的决心在2012年后有了起色,《中国合伙人》、《亲爱的》、《狄仁杰》系列、《澳门风云》系列、周星驰“西游”系列、《智取威虎山》等,逐渐带领港片走出低谷、重拾辉煌。

这段时间,我们在这些影片身上看到的是,北上电影人终于捱过了痛苦的“市场适应期”,在长年票房和口碑打击中,对作品和市场把握开窍,正是这种开窍让其影片能与内地观众共振达到情感共鸣。

如果按照这种狭义的概念来衡量,那么,港片国内的最高票房只能是《无双》的12.73亿(截止至2019年7月19日),这种狭义的港片虽然也代表了香港电影北上历尽磨合艰辛后的锋芒,但却代表不了香港电影北上与内地市场与观众的共振。

而事实上,香港电影与内地共振的成功远比12.73亿成功得多,无论是《功夫瑜伽》,还是《美人鱼》,抑或是《红海行动》,他们代表的是香港电影人真正融入了内地市场、与观众、与内地同呼吸的共振产物。

香港电影行业日渐没落,内地电影市场崛起成主导

香港电影的没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虽然很多香港电影行业的有志之士曾努力想振兴香港电影,但是一番忙碌之后只剩徒劳。

再回看内地影市,票房年年上升,2019年年票房高达641亿元,创中国影史新高。票房最高的是《战狼2》(56.8亿元),第二名是《哪吒之魔童降世》(50.13亿元),第三名是《流浪地球》(46.86亿元)。

在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里,港片属性最强也只有排名第46的《无双》(12.73亿元,英皇电影为主要出品方,主创多为香港人,电影风格港片化浓重)。

香港电影在内地收获不了高票房,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香港电影类型少,也不符合内地观众观影主流。

以往香港电影多擅长武侠片、帮派片、警匪片、恐怖片等电影类型,这些电影类型在DVD时代确实大受内地观众喜欢,那是因为但是内地观众可选的电影资源很少,对香港这样的繁华都市有着迷之好感。如今内地影视娱乐行业已经逐渐成熟,电影已经成为了一种日常娱乐需求,而且内地电影市场已经能够充分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了,所以当大家都可以根据自己喜好去挑选影片观看了,较为单一类型的香港电影自然就逐渐让观众丧失了兴趣。

现在内地主流的电影类型是喜剧片和特效大片,香港很多影片涉及政治或鬼怪,在内地通过不了审查,即便影片品质上层,也是不可能在内地院线和观众见面的,比如在2017年第36届香港金像奖上拿到最佳电影、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剪接五项大奖的《树大招风》。

第二,内地与香港的文化差异

虽然都是中国领土,但是香港早年被英国占领,在文化上更偏向国际化。就喜剧电影来说,早年周星驰式无厘头喜剧和成龙动作喜剧在内地观众接受程度较高,因为靠动作表现戏剧感很容易懂,但是如果是说一些粤语笑话,我想除了粤语地区的观众能理解,内地其他地区观众应该就很难有代入感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近些年香港喜剧片难以在内地取得好成绩的原因。

2018年在香港上映的由吴镇宇主演的喜剧电影《逆流大叔》收获了1565万港元票房,位于当年香港本土电影票房排行的第6名。而本片在2019年内地上映后却只取得了77万的票房。这部影片我是在上映时组织过观影团的,看完片后大家都觉得这部影片很一般,甚至觉得吴镇宇的演技很浮夸幼稚,看得人起鸡皮疙瘩。

第三,香港影视人才北上掘金。

香港电影的没落,内地电影的崛起,这让很多香港电影人不得不改变观念,开始了北上掘金。林超贤导演联手博纳影业,就拍摄了《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等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周星驰联手华谊兄弟、中影也完成《美人鱼》《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等电影,还有很多香港演员、编剧也把主要精力放在内地,毕竟内地的市场空间巨大,酬劳还高,怎么会不动心呢?

香港电影的没落,引发香港电影人才的流失。香港电影人才的流失,进而引发香港电影的进一步没落。这是个恶性循环,无解!

面对香港电影的日渐衰败,内地电影市场倒也不必展现优越感,毕竟中国电影的整体发展离不开香港电影。

现在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我相信在不久之后一定会找到帮扶香港电影觉醒并跟上内地电影发展脚步的办法,让全世界为中国电影而侧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