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投资的钱从哪来?(3月27日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增加专项债规模,明确发行特别国债,中央加杠杆稳定预期。)

3月27日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增加专项债规模,明确发行特别国债,中央加杠杆稳定预期。

3月27日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要求确保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强化保增长决心。会议指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要抓紧研究提出积极应对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要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和使用,加紧做好重点项目前期准备和建设工作。要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金融政策的牵引带动作用,疏通传导机制,缓解融资难融资贵,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对地方和企业反映的难点堵点问题,要抓紧梳理分析,及时加以解决,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

会议提出要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在经济下行周期提高赤字率体现财政逆周期作用,有助于提振信心。

会议提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或担当扩基建的主力。在全球总需求面临衰退风险、疫情抑制消费的情况下,扩大基建投资托底经济和就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升。由于专项债不计入财政赤字,且可用于资本金放大专项债资金的杠杆效应,因此专项债将是托底经济、拉动基建投资的重要手段。2月份财政部再次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8480亿元,加上此前提前下达的专项债务1万亿元,共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8480亿元,显示地方专项债提前下发并推动基建适度前置可能更为确定。但目前一季度地方债发行规模达到1.51万亿,仅剩3000多亿额度可用,尤其是提前下发的1.29万亿专项债额度几近用完,可能导致专项债发行停滞。因此本次政治局会议提出增加专项债规模,在两会批准之后专项债发行可能再次加快。

首次明确提出要发行特别国债,中央加杠杆进一步稳定预期。特别国债发行由人大常委会审议,相比赤字率等需要“两会”决定的事项更为灵活。我国历史上共发行过三次特别国债:第一次为1998年8月,财政部向四大国有银行定向发行期限30年的2700亿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四大行资本金,使其满足《巴塞尔协议》的监管要求。第二次为2007年6月,财政部发行2000亿美金的特别国债,向央行购入外汇,用于向中投公司注入资本金。第三次为2017年8月,财政部定向发行6000亿特别国债,用于续作到期的2007年第一期特别国债。特别国债针对特定用途,不计入赤字,且为中央政府加杠杆,可部分释放地方财政空间。此次为近年来首次明确提出要发行特别国债,

政府投资基建的资金来源与方案

基建投资的钱来源于政府。

经济学上有一个重要的公式就是: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为了保证GDP的增长,只能够从这几个方面来提升经济。

从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受疫情的影响,国外企业的开工率降低,所以大量的进出口企业的产品生产陷入的停滞,虽然说大量生产的医疗物资的企业出口量急剧提升,但是对于其他工业产品来说,医疗产业的出口数量远远比不上其他产业的所降低的出口量,所以目前中国的出口情况并不是很好。从消费与投资方面来看,由于受疫情的影响,企业开工时间推后,工作者上班时间延后,相应的收入也就相对应的减少,收入减少的话,那么储蓄与消费就相对应的减少,从根本上看,也就只能通过政府支出来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了。

政府投资的一个主要部分就是投资公共建设,通过投资基建,使得大量工人复工,同时增加了基础材料行业的需求量,促进了企业的开工建设,同时又建设了城市的基础设施,提高额居民的幸福感,所以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那么基建投资的钱从哪来?基建投资的钱当然是从政府来,而政府的资金主要来源有三种,分别是发行国债,税收以及印发钞票这三种,也就是说投资基建的资金量来源主要是依靠发行国债,税收以及印发钞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