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签订澶渊之盟,30万岁币换来百年和平到底值不值?(澶渊之盟:平衡力量带来近百年的和平)

澶渊之盟:平衡力量带来近百年的和平

澶渊这个地方位于今天的河南濮阳市,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从北宋开封到澶渊不过200多里距离,其地位,和现在的天津对北京,类似,是首都屏障。

澶渊之盟是一个争议不断的合约,爱他的人认为他是乱世中的和平之光,带给北宋百年和平,恨他的人认为他是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是一种不可忘却的耻辱。

其实这二种评价都有道理但是都不准确,如果不回到当时的实际情况下是无法看清楚这个条约到底如何的。

当时的北宋对手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和之前的少数民族政权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那就是政治体制的合理化,辽国是一个另类的少数民族政权,用一国二治的政策治理国家。使得境内契丹和汉人能做到相对的和平共处。

这就是他的制度优势,而当时的北宋毫无疑问是一个先进的封建帝国制国家,可是以文抑武的政策又让他武力孱弱。

第一:武力优势,这个北宋没有。

第二:制度优势,这个北宋也不明显

第三:经济优势,这个北宋有但是没有之前的前提,经济在发达也无济于事。

于是形成僵局还有割据就成为必然,这个时候,在僵局条件下,如何共处就是学问。就实际结果看澶渊之盟其实并不是一无是处,

因为外部威胁造成的压力真的很大。

而主张签订合约的人是宋真宗赵恒,这个赵恒其实在历史上评价很高,是个仁人君子有位帝王,但是他的胆子不大是肯定的。

原因很简单,没有经历过斗争,长与深宫的帝王一般都很胆小,再加上老爹赵光义三征契丹三次大败也给他留下同年阴影。尤其是赵光义第二次征契丹,宋军崩溃。

这毫无疑问是一场大败,看着自己的英雄老爹都打不赢契丹人,宋真宗赵恒当然会认为自己也打不过。基于此,他就心有恐惧再加上没有必胜的把握,勇气就越来越少。

为了鼓舞自己的勇气,宋真宗赵恒不断征兵以给与自己心里安慰,从公元979年宋辽交兵开始,宋朝的军费开支就连年递增。中央禁军在宋真宗时达43万,地方军近50万,合计几乎有百万大军。

光是养兵,年支出就要五千万贯,赵恒继位初期,财政收入还勉强可以支付,到继承位置数年之后,国家财政状况开始持续恶化,财政收人1.5亿缗,支出则为1.2亿缗,每个地方都在要钱,而国库钱却所剩无几。

内乱的影子开始出现,外患还在持续,而宋真宗赵恒不过是想做一个守成君主,安稳的天子,他既不想民怨沸腾,又不想外患不断。那么该怎么办?

内部外部问题都紧密相连,要想减税,就不能增兵,不能养太多兵,可是没兵马辽国就要过来打,这真是个矛盾啊。

而那时候的契丹辽国则不同,首先他们不用养兵,辽国实行“全民皆兵”制,“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隶兵籍”,因此到耶律德光时期兵力已达50万之多,还基本上都是骑兵。

这无疑就是宋朝的噩梦,我们都知道,宋朝缺马,北宋时期主要的马产地不过二个一个是燕云地区,一各是甘凉河套地区,前者石敬瑭送给了契丹,而后者在1002年,被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占领。

此时掌握辽国契丹实权的是太后萧绰,一个果敢而有决断的人物。她看到宋朝在太宗时期的节节失败,以及真宗败于党项,让她看到了赵恒的软如可欺。再加上宋朝叛徒的泄露消息,辽国对宋朝内部形势了如指掌。

面对这情况,本就软弱的赵恒慌了,他和后世子孙一样开始想着逃跑,逃哪里去呢?是和唐玄宗一样去四川,还是去金陵,赵恒斟酌再三,觉得金陵山水佳景,是个好去处,便收拾细软准备动身。

如果不是集贤殿大学寇准阻止皇帝行动,我们有理由相信“靖康之耻”会提前到来。

寇准无疑是一个关键人物,也是一个硬骨头,在他看来,赵恒的逃跑将让国家陷入万劫不复境地,其实时局并没那糟糕,契丹兵锋虽劲但人数不多,如果皇帝御驾亲征,必能鼓舞上气,鹿死谁手还不一定。

赵恒勉强答应御驾亲征,"但是当车驾来到现在河南滑县,赵恒又打起退堂鼓,因为近侍告诉他,契丹人增兵了, 寇准又一番苦口婆心劝说,赵恒这才万分不情愿地来到了澶渊城,当宋军看到城头黄龙旗后,果如寇准所言,“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这时老天也帮忙,契丹统帅萧挞凜被宋将射杀,主将一死,诸军心乱,斗志全无。萧太后也因痛失大将而心灰意冷,决定罢兵而去。

为让辽兵撤离,宋朝付出每年给辽10万白银,20万绢代价。当然,为脸面好看,赵恒在盟约上将这笔钱称作“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

条约签订后,二国开始边境贸易,互通有无。战前契丹不让匹马人宋,盟约签订后,马匹也成了边境贸易重要组成。

盟约签定后,辽宋和平近百年。两个原本相互视若仇寇的对手,保持百年的和平,难能可贵,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好处。

人口数是衡最国家富强的重要指标。

公元1029年,宋朝全国户数为1016万2689; 户

公元1042年,宋朝全国户数为1037万7640; 户

公元1048年,宋朝全国户数为1090万4434; 户

公元1060年,宋朝全国户数为2460万0000; 户

不过三十多年,人口翻倍,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神宗时期,朝廷每年能征2.2 亿贯商业税,相当于人民币66亿元,这是对内。而对外的海关收入,在1056年~ 1063年达到每53万贯,相当于1.5亿元人民币。

1049年~ 1053年,宋朝年得铁7124万斤;黄金 15095两,白银219829两,黄铜5100834斤;铅98151 斤,锡330695斤。这无疑都是百年和平带来的好处,然后我们在回头看看宋朝的付出,每年给辽10万白银,20万绢,不过九牛一毛而已。

宋辽签订的澶渊之盟为宋朝带来巨大好处:稳赚不赔的交易和长期和平

首先说结论,宋辽签订的澶渊之盟对宋朝来说是绝对值得的,北宋得到的好处远远超过辽国,甚至连宋朝自己都想不到,而且两国都觉得自己占了便宜。

我们先了解一下澶渊之盟的两条主要内容,北宋景德元年(1004),宋辽澶渊之盟主要有两条内容:1、宋每年给辽十万岁币以及二十万匹绢,宋辽两国展开自由贸易。2、宋辽为兄弟之国,谁的君主年长谁就为兄长。总的来说,除了每年的岁币,整个澶渊还是非常平等的,而宋朝财政巅峰达到了1.6亿贯,在宋辽战争期间军费开支达到三千万两,这些岁币相比对辽战争的开支简直不值一提。

了解了内容,我们再了解澶渊之盟的背景,看看为什么北宋和辽会签订这样一个条约。澶渊之盟的直接原因,是景德之役,根本原因是宋辽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都意识到难以彻底消灭对方,而在此期间宋辽每年都白白付出大量的金钱和人力。从宋太宗高粱河之战开始,两国就开始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到了宋真宗时期,萧太后和辽圣宗孤注一掷发动了南征战役。当时辽国的主要战力是辽圣宗的亲征军队,大概二十余万,而宋朝军力是宋真宗的率领的十万人和王超率领的十万定州军,两边战力大概平衡。由于辽国军队不擅攻城,因此直接绕过了定州军在澶州与宋真宗御驾亲征的主力接战了。

按道理来说辽国此时受前后夹击,战局对宋朝应该是极度有利的,但是宋真宗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因为他发现王超已经不听指挥了:车驾幸澶州,大将王超拥兵数十万屯定州,逗留不进,知节屡讽之,超不为动。而宋朝不知道的是,辽国主将萧挞凛居然在澶州城外被伏驽射杀了,因此两国都有议和之心,这才有了澶渊之盟这一个双方都满意的和平条约。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边境地区开始了长期和平,史书记载“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而且和平并不是澶渊之盟唯一的好处,两国边境的自由贸易更是给宋朝带来了巨大好处。宋朝的商品经济极度发达,辽宋边境的贸易为宋朝赚回了更多财富,不仅导致辽国财富大量流失,而且更是深刻的影响了辽国的经济。契丹人是马背上的民族,对于经济学一窍不通,在长年与宋朝的贸易之中,宋朝的铜币逐渐在辽国内部流通,甚至辽国政府都觉得宋朝的铜币比起本国铜币更加稳定且使用广泛(除了金银,只有宋朝铜币可以直接与宋朝交易,而辽国铜币不行)逐渐减少甚至放弃了铸造铜币,直接使用宋朝铜币。

货币的发行权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影响极大,而辽国直接将货币发行权让渡给了宋朝,可以说是将本国商人、手工业者等人那本就微小的利益,毫无保留的交给了宋朝这个强大的生产贸易机器。这些人仅有的一部分利润,也在宋朝的贸易侵略中被掠夺,成为宋朝经济的养分,宋朝空前繁荣的经济,其中就有不少是辽国的“无私贡献”。

澶渊之盟宋朝只付出了每年的三十万岁币,却换来了百年和平和辽国整体经济的“供养”,这对宋朝来说绝对是稳赚不赔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