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送给楚云飞的佐官刀与楚云飞送给他的勃朗宁手枪相比如何,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二野名将王近山是《亮剑》李云龙的重要人物原型,抗日战争时期他有两次著名的伏击战都与日本军刀相关,第一次是772团在七亘村的“叠伏”,刘伯承师长将战斗中缴获的一把鬼子佐官军刀连夜送给了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用事实堵住了国民党方面指责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臭嘴。
七亘村两次伏击战共消灭日军400余人,按战斗规模和日军编制计算最多击毙了少佐级军官,这已经很是轰动一时了,足见抗战时期缴获佐官刀的影响力。而1943年10月的韩略村伏击战,王近山率领16团一口气干掉日军“战地观摩团”120多名尉级以上军官,按照鬼子军官刀不离身的作风,这一次的军刀缴获肯定颇丰,因为光大佐就有六个。
侵华日军佩带的军刀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军官和士官列装的制式军刀,它以1934年为分界线称为“新军刀”和“旧军刀”,1934年以后生产的陆军军刀共有九四式、九五式、九八式和三式共四种型号,其他的都属于“旧军刀”范畴,比如什么“三十二年式”等等。一种是军官自带的家传武士刀,一般来说,军官级别越高自配军刀的可能性越大,毕竟高级军官受军事条令的约束较小。
日本军刀阶级的区分主要看“刀绪”,就是挂在军刀尾部用绳子编织的饰品,对军刀而言刀绪既有装饰功能也有实用功能。其中日军的尉官刀是蓝色刀绪,佐官刀是红色刀绪,而将官刀则是红色刀绪上绣有斜点状金线,并且流苏也是金色的,比较考究。
因此缴获的军刀曾经是何种级别军官所用,有经验的军人一眼便知,尤其是许多将佐军官的家传武士刀历史悠久、做工精美、甚至配有特别饰物,不仅价值不菲,也极具收藏价值。
按李云龙的说法,在虎亭附近伏击战斗中缴获的唯一一把将官刀“被旅长要去了”,旅长那是李云龙惹不起的人物,并且旅长也确实达到了将军级别,这事听着靠谱。那么赠与楚云飞上校的只能是佐官刀了,不过这已是很高的礼遇了,哪个八路军将领不喜爱军刀这种战利品呢?
尽管李云龙所部一次性缴获了100多把,但一样是“狼多肉少”,上级和老战友们都饶不了他。况且对楚云飞这样的校官而言,佐官刀也非常符合身份。
《亮剑》里的边区后勤部长张万和,被李云龙敲诈走20箱手榴弹后的唯一要求,就是给他弄把日军指挥刀,注意张部长没有直接索要佐官刀,意思是哪怕是弄来一把尉官刀他也很满足了,可见抗日军人们对这东西的趋之若鹜,不仅因为日本军刀做工精良,最关键的是,一把战利品军刀标志着杀死了一名日本军官,纪念意义非凡。实际上,大批机制的尉官刀和士官刀并不值钱,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缴获的这类军刀堆积如小山,但将官和佐官刀确实比较罕见,其中亦不乏祖传名刀。
所以楚云飞回赠的什么比利时FN公司制造的手枪就弱爆了,国民党高级军官有自购佩枪的传统,但无论一雄一雌两把勃朗宁价值多少美元(当时一把美制M1911手枪的成本价格仅为15美元),都无法与李云龙所赠的日本佐官刀相提并论。因为如此珍稀的战利品是无价的,是用抗日军人鲜血换来的。
八年抗战,战斗中击毙佐级军官并不容易,国军战报上一律都得公布佐级死鬼的详细姓名。作为抗战军人的双方代表,李云龙和楚云飞就私谊而言可谓是惺惺相惜的,一个是满腹经纶科班出身的黄埔精英,一个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泥腿子战术高手”,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李云龙的神机百变,楚云飞的图上作业,都是他们互相折服之处。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环境下,军人之间互赠礼品也很正常,而武器通常是首选。
至于价格根本不是他们当时所考虑的问题,只需送上自己的最心爱之物来表达情感。李云龙坚决不要“母枪”,而受赠的雄枪在赵家峪转送给未婚妻秀芹,后来这个家伙企图用王八盒子和快慢机骗回来,结果未能得逞。秀芹被俘后手枪必然被山本特工队所得,但是《亮剑》中并没有交代雄枪的确切下落,要么就是在平安城楼上被二营长的“意大利炮”轰得没了踪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