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如何得罪了邬思道,邬思道不愿意出谋献策,眼看年羹尧被杀?(年羹尧与邬思道:勾结与危机)
年羹尧与邬思道:勾结与危机
年羹尧死了,邬思道活命的几率更大。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和邬思道,既没什么交情,也没什么过节。他们两人之间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关系的话,也仅仅只是有两重关系而已:
一是两人都为雍正服务,见过面,认识,但也仅仅只是认识;
二是年羹尧小妹年秋月与邬思道有感情,但被雍正有意拆散;
除这两重关系之外,邬思道和年羹尧就再没什么特殊情谊了。
但是,两人没什么特殊情谊,不代表雍正不会怀疑他们之间有什么地下勾结。
比如说年羹尧,一贯的两面三刀,不仅吃着碗里的,还惦记锅里的。老八推举他出任四川提督,他拍老八马屁是第一次,老十四推举他出任陕甘总督,他拍老十四马屁是第二次。在雍正心里,年羹尧是个让他不能不重用,又不能不控制的二五仔。
邬思道也是。他在雍正心里,是个“兔死狐悲,鸟尽弓藏”的工具。这样的人眼界太深,雍正玩不过他。争储成功,邬思道就没有利用价值了。
所以,雍正绝对不能让这两人走在一起。否则凭借邬思道的智慧,年羹尧的实力,他们两个要是搞在了一起,这对于雍正来说无疑是一个灾难。即便邬、年无叛主之心,但对于雍正而言,也是不得不防的。
PS:雍正拆散年秋月与邬思道这对鸳鸯,断了年羹尧与邬思道联盟的可能性,他自己娶年秋月为侧福晋,跟年羹尧组成连襟,进一步拉拢年羹尧,就是雍正的布局。
雍正的心思,邬思道知不知道?从剧情的发展来看,他显然是知道的。因此才有了后来他在雍正登基之夜,向雍正力辞,一心一意想要隐退,但又不敢全隐,只敢“半隐”的那一幕。
半隐之后,为了避免让雍正起疑心,邬思道主动申请到李卫的府里做“囚犯”。雍正对此很是满意,暂时留了他一条性命。
然而,李卫也不是吃干饭长大的。自己主子是个什么尿性,他心里一清二楚。现在他官居江苏巡抚,也是实权派了,而邬思道住在他的府里。雍正会不会也会怀疑他与邬思道结盟?
于是,李卫就给自己找一个接锅侠,而这个接锅侠就是不知道邬思道底细的田文镜。
邬思道到了田文镜处做幕僚后,他很清楚自己的处境:田文镜不知道他的底细,只以为是李卫推荐的一个幕客,他可以暂时在田文镜那里窝藏一段时间。可是这种窝藏是不保险的,如果有机会,他还是要逃。
他要等机会,等一个合理的机会。
很快,这个机会来了。
雍正二年某一日,田文镜在大堂上发飙,怒骂底下的官员没用。邬思道这个时候跑出来打哈哈,说自己可以押解军粮到西北,并且年羹尧还不敢拿自己怎么办。
于是,他就去了。而他这一去,就已经注定了年羹尧日后的一系列悲剧。
前面说过了,雍正最担心的就是底下的人背着他搞同盟。他在登基前,处心积虑的把邬思道和其他人拆开,就是怕邬思道跑到实权派的那里去。所以,现在邬思道主动跑去西北找年羹尧,雍正心里能好受?
PS:雍正在西北大营有卧底,时时刻刻都在监视年羹尧。邬思道去西北,雍正在西北的密探肯定是知道的。
等到邬思道帮助年羹尧打赢了青海叛军,年羹尧开始嚣张跋扈之后,邬思道便开始筹划跑路的事情了。毕竟他做了一件他根本不应该掺和的事情,而且年羹尧还作死,他此时要是不赶紧跑路,他的小命就没了。
后来,雍正果然到河南去找邬思道。不过邬思道已经提前跑路了,雍正没有逮到。
后来,雍正立马又转到江苏,打算听听李卫对年羹尧的建议。李卫是什么人?果然,他在听完雍正对年羹尧的抱怨以后,拿出了搞死年羹尧的主意:要是这样,干脆把他的大将军给免了,邬先生早就跟我说过年羹尧这个人迟早会闯出天大的祸来。
不得不说,李卫的补刀可谓是狠。雍正的真实心意,他一清二楚,此时拉上早就不知道跑哪去的邬思道给自己垫背(邬思道早就跑的没影了,是不是他说的,无从对质),年羹尧算是必倒无疑。(死是后来的事,当时雍正考虑的还是罢免年羹尧)
恰好在此时,军机处的奏报到了,说年羹尧杀了孙嘉诚(雍正派去的心腹),年羹尧此时不想倒也是不行了。
于是,年羹尧倒台。后来连番被降职,最后被赐死。
总的来说,如何处理好年羹尧的关系,如何摆好自己的定为,邬思道心里清楚。从电视剧中年羹尧的死可以看出,他表面上是死于飞扬跋扈,不知深浅,但实际上是死于他对雍正的威胁。对于单个人物,雍正不怕,而底下的人报团,才是他最担心的。
比如说,年羹尧曾经对李卫有恩,他们两个人会不会走到一起?比如说,邬思道和年羹尧都是狠角色,他们会不会搞到一起?
所以说,别说邬思道跟年羹尧没啥交情,就算他跟年羹尧有过命的交情,他也是不敢管年羹尧那摊子事的。毕竟年羹尧活着对他没有任何好处,反倒是年羹尧死了,他才能松口气。起码这样一来,雍正就少了一个搞死他的借口。
《雍正王朝》中,为何邬思道不救年羹尧?
在《雍正王朝》中,老四胤禛的夺嫡团队可谓精英云集,内有以邬思道为首的智囊团,外有以年羹尧为首的武将派。再加上康熙帝的青睐,以及儿子弘历的给力,继位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总体来讲,雍正帝在府邸时用的这些人,除了年羹尧,其他人结局都还可以的:
邬思道也是激流而退,保住性命,过上了小康生活;田文镜也罢,李卫也罢,一度做到了封疆大吏;老十三胤祥,更是做到铁帽子亲王,并且得以世袭罔替。
唯独一个年羹尧,都做到了大将军职务,却急转直下,最终命丧黄泉,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邬思道曾经也跟他有过交情,为什么不救?
一、
前段时间有个网友留言问,有人讲邬思道并没有全身而退,而是死在了孙嘉诚的手里,你怎么看?
关于邬思道死于孙嘉诚之手的说法,着实新奇,我们不妨按着他给的思路,推导一下:
雍正帝即位之后,当晚就回到府邸面见邬思道,不否认他们之间存在感情,但也不能否认雍正帝眼中的杀机。也正是他在这件事情上比较优柔寡断,面对邬思道安排五路人马的疑惑,最终接受了邬思道“半隐”的解决方案。
于是,在安插了一个叫如月的丫环伺候之后,把邬思道安排到了李卫的府上。
别看邬思道是在半隐,实际上仍然是雍正帝最大的威胁,至少是他维护自身光伟正,稳定权力的潜在障碍。
邬思道没得选择,能选择的就是继续给雍正帝出力,同时表态自己并无威胁。第一站选择李卫处,就是最明智的选择,毕竟李卫号称雍正朝“三大宠臣”,他跟雍正帝之间的关系甚至超过父子关系。
这样就导致了,李卫会一五一十地把邬思道在这里的所作所为上报给雍正帝。李卫是安全的,邬思道就是安全的,同时也不时替李卫出谋划策一番。
曾经邬思道考验过李卫,也算是对他有恩,所以汇报雍正帝,李卫也是净捡好话讲,比如:
“只待在自己院子里,不与外人见面,平时就教如月写写字……”
二、
但是情况很快就发生了转变,由于西北大将军王老十四胤禵被雍正帝撤职,西北战事又起,谁当接班人的事,让雍正帝发了愁。
其实他心里早就有了人选,只是希望通过别人说出口而已,不仅他清楚,邬思道也清楚。
所以雍正帝问李卫:
“现在西北需要一个带兵的将军,你认为谁最合适?”
李卫也算是实诚,他也清楚,带兵最好的是十三爷,不过此时的老十三胤祥已经有病在身,经不起折腾了。那么次选就是年羹尧,虽说年羹尧曾经在“江夏镇血案”中有斑点,但总体来讲,也算是李卫的恩人,也值得信任。
当雍正帝问是不是李卫自己的看法时,李卫回答是:
“不敢瞒主子,这是邬先生的建议!”
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如果李卫自己不这么想,他必然不会举荐年羹尧,也就是说,举荐年羹尧是李卫跟邬思道商量后共同作出的决定。
既然不能避免,不如也去分一杯羹,至少这个举荐年羹尧当大将军的功劳,有邬思道一份。这样做既能表明邬思道仍然在为雍正帝出力,同时也卖年羹尧一个人情,也算给自己多留一条路。
但举荐年羹尧当大将军是有后遗症的,这个后遗症就是邬思道不能再待在李卫处了。
三、
西北战事一起,作为两江总督的李卫就成了香馍馍,毕竟这里是税收重地,西北战事的银子几乎都从李卫这里出去。李卫甚至抄了几员大臣的家,以补西北战事,这其中就包括了曹雪芹家。
财政重地,朝廷的眼线就多,邬思道在这里想全隐,也就做不到了,那到底该投靠年羹尧,还是其他人呢?
雍正帝最怕的恐怕就是年羹尧跟邬思道结合,一文一武,这俩人要是搞个大动作,真的够朝廷吃一壶的。
所以,邬思道要想全隐,在李卫处是做不到的,只能换人,而能换的只有田文镜。
要想让田文镜接纳他,那就得有所表示,所以邬思道在彻查诺敏案上,给了田文镜偌大的帮助。可是等到田文镜真的收了邬思道后,他们回到了河南,又都干了什么呢?
邬思道到了河南什么都没干,干拿着一年八千两银子,更是跟田文镜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在这个过程中,西北战事一拖再拖,此时的邬思道是焦急的,他急的并不是朝廷危机,而是自己的危机。
战事一天不停,他邬思道就一天得不到全隐,于是他只身去了年羹尧大营:
“你知道……找不到叛军决战,是有什么样的后果吗?”
邬思道当然看出了年羹尧是想养寇自重,但是他也清楚,这样下去,朝廷财政要崩盘,雍正帝第一个就饶不了年羹尧。同时提出了“灯下黑”理论,直接点破年羹尧心中小九九,破了局。
四、
奇怪的是,从西北大营回来后,邬思道就变得尖酸刻薄起来,更是不再出谋划策。甚至于田文镜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推行相当不顺的情况下,提出要钱。
至此,逼急了田文镜,邬思道实现了全隐,可是他又能躲到哪里去呢?
我们再看剧中的这个时间线,邬思道之所以要离开田文镜,是因为雍正帝要南巡。雍正帝要南巡,是因为要视察新政的推行情况,而河南首当其冲。雍正帝之所以要推行新政,是因为西北战事已经平稳,他能倒出手来做一些增加财政收入的事。
而邬思道跑了,雍正帝竟然没有让田文镜追,而不久之后,到了江苏李卫的地界,雍正帝就收到了孙嘉诚被杀的折子。
那么前面邬思道跑路,后面就是孙嘉诚被杀,紧接着就是年羹尧倒台,这期间有没有必然联系呢?
这就是那位网友提出的疑问了,邬思道是下了好大一盘棋,他去年羹尧处指点迷津,实际上是去结盟的。也就是说,他想再次利用年羹尧震慑雍正帝,以实现自己在西北全隐的目的。
但是没想到,雍正帝派了一个孙嘉诚去西北,而孙嘉诚又是一个二愣子。邬思道自然会给年羹尧出谋划策,想架空孙嘉诚,结果反被杀,最后年羹尧脾气上来,一刀咔嚓了孙嘉诚。
呼,这就是以上的推断,理由就是,邬思道就因为替年羹尧出谋划策,结果被杀了,还怎么救?
不过,杨角风觉得太过夸张了,不像是真相。
五、
邬思道真正的去处,自然是归隐了,为什么不救年羹尧,是出于下面几点考虑:
一种是邬思道早就知道年羹尧是什么样的人,当年的江夏镇惨案,他就清楚了,更是派了李卫前去监视他。这种情况下,他要想全隐,就不可能替他脱身,他当初出策略也是为了雍正帝,为了自己全隐的需要。
再有就是八爷党还在,实力也强,他们也不是没有拉拢过年羹尧。这一点上,邬思道也清楚,一旦邬思道也替年羹尧出谋划策的话,雍正帝自然不会饶他,只会死得更快。
再有就是刚才提到的,一文一武,这俩人要是结合,还不反了天?当年邬思道跟年秋月好不容易燃起了爱情的小火苗,就被老四胤禛一盆冷水给浇灭了,意思太明确了,你不能跟年家结亲。
再有,年羹尧也是多疑的,从那次邬思道去西北指出主力在哪就能看出来。年羹尧自然会怀疑他是奉了雍正帝的命令来的,他跑去出谋划策,谁知道是不是圈套让自己钻呢。所以,即使邬思道给年羹尧出谋划策,年羹尧也不会采纳,他更相信自己跟雍正帝情分。
邬思道最终全隐,就是看出了年羹尧的结局,趁早离开是非之地,毕竟当年的夺嫡团队,已经貌合神离了。
当所有人都喊着杀年羹尧的时候,雍正帝其实更想看到的是自己曾经的夺嫡团队,是什么意见?
毕竟,自己的人提出杀年羹尧,就能从一定程度上打消众人认为雍正帝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了。只可惜老十三胤祥策划拿掉年羹尧兵权,但不表态杀他,其他人也是不表态。李卫这小子更滑头,把矛盾推到邬思道头上去:
“邬先生早就说过,年羹尧迟早要闯出天大的祸来。”
反而是张廷玉,为了给孙嘉诚报仇,给了年羹尧致命一击……
或许,邬思道在得知年羹尧死后,暗暗松了一口气吧!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