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是功还是过?(杨广:德不配位的权谋暴君)

杨广:德不配位的权谋暴君

杨广此人,很多人对于他的评价都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然而你仔细去回看历史,你会发现杨广是个典型的德不配位之自负暴君!

你说他有功,我实在想不通他的功在哪,科举吗?隋文帝时期就开始了分科考试,杨广只是稍微发展了一点点而已,终隋一朝,却没有一个寒门科举取士成功的例子!

至于大运河,首先,我们要懂一个概念,大运河并不是杨广一个人的事情,从春秋战国,到南北朝,再到开皇时期,运河开凿一直都在进行,开皇时期,通济渠差不多已经完成,准确地说,杨广只修了永济渠,并且打通了部分干道。

但是运河的开凿真的是为国为民吗?从出发点来看,杨广只是想甩掉关陇贵族的影子,加强南北沟通,以南方的新鲜血液来冲击北方世家。至于百姓,那都是劳力的工具,是生是死,与他何干?

有人说,假如杨广征伐高句丽成功,那么就不会有后来那么多事,可能一个史无前例的大盛世就要到来。

这种说法,其实你以他性格来分析一下就会觉得不靠谱了,成功后的膨胀?成功后的目空一切?成功以后的万民皆为奴隶?这种极其自负的性格是注定失败的。

众观历史上,有开局比杨广好,结局比杨广惨的帝王吗?开皇时期留给他的资本,结果弄的一地鸡毛。这也叫“千古一帝”?这也叫对历史有贡献?

修个运河就叫有功?就能成为“千古一帝”的竞争者?

据我所知,我们现在看到的运河是明运河,唐宋元明修运河一直就没停过!

也有很多人说,李世民捡漏的杨广盛世,但是又有谁知道隋大业年间到唐武德年间的人口变化,从890万户递减到190万户,试问在这样的人口基础上开创盛世还叫捡漏吗?

所以,至少在我看来,大业到武德期间的国力内耗是杨广一手造成的。

如此刚愎自私之君,怎么就能说他有功于历史了!

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说得就是他吧!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功过参半的历史贡献

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是功还是过?

隋炀帝杨广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他下令修建的大运河,客观上成了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于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国家的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能不能说这是隋炀帝对历史所作的贡献呢?

隋炀帝决定开凿大运河的时间为zhi公元605年3月,也就是隋大业元年3月,这时隋炀帝上台仅3个月。至于目的,史书是这样写的,杨广没当皇帝之前,封晋王为江都(现扬州)总管。扬州的风光美女着实让他流连。当了皇帝,各方面都不如以前那样随便了。所以,常面对墙上的扬州一带地图闷闷不乐,肖太后问及原因,他说非常怀念扬州的生活。

这时,一些大臣便建议说,为何不开一条河直下扬州呢?这要比陆道便捷得多,于是,隋炀帝一声令下,一百万丁役上阵,大运河开工。由此可见,刚作了3个月的皇帝如果说开运河是其宏图大略,是为了推动南北交流,促进经济发展,那是非常牵强的。而且在下令修大运河的同时,隋炀帝还下令在洛阳修建方圆200里的西苑,让几千名宫女骑马在月下演奏他谱曲的《清夜游曲》。

为了粉饰太平,当各蕃部来朝时,他让百戏相迎,仅演奏乐器的人就多达1.8万人。他还让各酒店按待这些人时不许收费,街道两边的树也用红绸裹起来,以至这些蕃部来人也对隋朝这种虚假的、荒唐的做法不可思议。从为人品质上看,杨广也是一个心胸狭窄之徒,他上台不久,便杀了扶植他上台的关键人物杨素。他好诗,诗写得不怎么样,但绝不允许人超过他。文人王胄被杀时,杨广对王胄说:“庭草无人随意绿,还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吗?”文人薛道衡被赐死时,杨广说:“还能‘空梁落燕泥’吗?”

所以说,杨广开大运河的真正目的,是满足个人私欲,隋朝兴也快,亡也快。但绝不是因为大运河本身,问题是运河怎么修、如何用。在这一点上,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在灭掉隋朝,参观了隋炀帝的宫殿之后,也感叹地说,隋灭不是天意,是人祸。如果说对历史人物既要肯定,又要有否定的话,隋炀帝值得肯定就是修了大运河。后人怎样去批隋炀帝都不过分,但大运河是批不倒的。至于白居易那首颇具影响的运河诗中“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如烟朝多蓉。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柳’”所表达的思想,我认为,隋堤柳是一种象征,比喻隋朝的腐败,并非单指大运河。

开挖隋运河,史书上讲百万民工死亡十之四五,代价惨重,再加上隋末的动乱,所以,当时并未收到多大效益。运河带来的巨大效益,是唐代以后的事。柳孜镇出土的文物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就拿柳孜镇来说,唐代这里已经很繁荣了,到了宋代,这里又建起了在当时看来很具有规模的码头,可见,唐宋两代时期的柳孜镇人口众多,商贾如云。据清光绪《宿州志》载:前明柳孜为巨镇,有庙宇99座。濉溪县出土的历代塔碑上也有“大宋保静军临涣县柳孜镇”的字样。在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历史图集》上也可以看到,唐宋时期淮北市的版图上,只有两个地方名,一个是临涣,一个是柳孜。

现在,我市编写的有关资料一般认为,淮北市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在汉代之前,晋代之后衰落了。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尽管我市出土的大量高品位的汉画像中可以证实汉代之前的繁荣。但绝不能说在以后的朝代中淮北是落后的,这次柳孜出土的文物足以证明,唐宋两代,淮北市地区仍属发达地区。淮北的落后,是随着隋运河在淮北的消亡而开始的。宋末元初,流经商丘、砀山、萧县、徐州向东的黄河屡屡泛滥,黄河水漫入运河,久而久之,流经淮北市的这条古运河便不复存在,淮北地区变成了黄泛区,人烟渐渐稀少,以至于明朝从山西洪洞县的大移民,很大—部分进入淮北地区。

一枯一荣,一兴一衰,历史规律不可抗拒。古都西安、洛阳、开封等,从发展角度看,同在一百多年、几十年崛起的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只能属第三世界。但这些古都,却给我们留下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提供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这也是无价之宝。

隋唐大运河在历史上对淮北也是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她不仅沟通了南北物质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沟通南北文化的大交流。她是南北东西文化的交汇点“中转站”、“京派中原文化”有她铺奠的基石,相反中原官方、民间优秀文化也通过这条贯穿南北5000多里的文化大动脉(南到苏杭、北至燕京、西到秦地,东至沿海),向各地广为传播,从柳孜码头发掘的全国20多个瓷窑址的瓷器等更证实了这一点。

她历经了400多个春秋,也就有着400多年的历史功能、作用,她废于北宋末年,最后湮灭于元朝,其原因是多种的,但最主要的一条是南宋金人统治淮河以北,元朝蒙人统治全国后,其统治者祖上遗风以游牧为生,根本不懂农耕五谷、河流治理,—句话是另种生存方式、文化理念的不同,以至于使举世闻名的、功绩卓著的隋唐大运河无声无息的湮灭了。这是历史的悲剧,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的S弯路。

隋运河柳孜码头的发现,无疑是历史给淮北人民的宝贵奉献。我们应当珍惜它、爱护它、研究它、发掘利用它。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柳孜隋运河遗址必将对淮北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凡事仅有主观动机,而没有客观条件相配合,也是难以完成。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这件大事也不例外。当时开凿大运河的条件是:

一,南方经济之发展,

二,割据政权之消除,

三,开凿技术之积累,

四,有贯通南北水运的某些基础。开凿运河在隋代乃至中国厉史上,是一件大事。没有主观的动机,就会贻误时机;有了动机而无条件,事情就办不好,到隋代,条件是具备了,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决心是大的,于是这一大工程在数年间兴办起来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