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线是什么?(李建成等咄咄逼人,玄武门变革由大唐功臣激烈反抗。)

李建成等咄咄逼人,玄武门变革由大唐功臣激烈反抗。

从本质上说,玄武门事变的导火索,是由于李建成一系加快了“去李世民化”的步伐。面对这一局面,后者不甘被“兔死狗烹”,于是果断进行了一场军事冒险。

而让李世民如此果断的,还有他父亲李渊的态度。我们时常认为,李渊的“和稀泥”行为,是引发“玄武门事变”的罪魁;但纵观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在李氏兄弟的争权过程中,李渊显然是支持李建成的,而且在李家的事业前期就有这个苗头。

如果问谁是李世民的心腹智囊,我们都知道是房玄龄、杜如晦,毕竟“房谋杜断”;但在这二位之前,李家刚刚太原起兵的那段时间,肩负这一重任的是刘文静。

早些年,刘文静担任晋阳令,而裴寂担任晋阳宫监,这二位是情投意合的好哥们,以至于“相与同宿”,也就是睡在同一间房。

巧的是,在李渊担任太原留守后,刘文静成了李世民的忠实粉丝,他曾赞扬这位少年"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即兼具刘邦和曹操的优点);而裴寂则是李渊的死党,关系铁到敢冒着杀头的危险把晋阳宫的宫女送给李渊娱乐。

而接下来,刘文静为李家作出的贡献可以用“杰出”来形容:

他协助李世民促成李渊起兵,四处招兵买马,并配合李渊演戏除掉副留守高君雅(隋炀帝杨广的人);

决定西定关中后,他担任李渊的行军司马,为了稳定后方、扩充力量,他提出联合突厥的主意,并亲自北上操办;

在唐军西进途中,刘文静带着500突厥兵、2000突厥马雪中送炭,被李渊盛赞:“...皆君将命之功也”;

在唐军主力攻打长安之际,刘文静率军扼守潼关,击败并俘虏隋军大将屈突通,解决了唐军的后顾之忧;

在大唐立国后,刘文静受命率人在隋朝开皇律令的基础上修订新法,奠定了唐代法令的基础。

而相比较之下,裴寂却主要作为李渊的近臣出现,功劳与刘文静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其职务却一直压着刘文静一头。于是,这二位曾经的好哥们矛盾日渐凸显。

公元619年,刘文静酒后对一向无所事事、却位居自己之上的裴寂吐槽了几句,就被李渊以“谋反”之罪诛杀,丝毫不顾一旁苦苦求情的李世民。李渊只是替裴寂出气?没这么简单。

而在刘文静被杀期间,河北枭雄窦建德在突厥的支持下,大肆袭扰李家的老巢太原。为了让自己的铁哥们立功(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人比刘文静优秀),李渊任命从未打过仗的裴寂为晋州道行军总管,全权负责讨伐刘武周。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这位仁兄的带领下,唐军被刘武周部将宋金刚打得溃不成军;紧接着,敌军兵临太原城下,留守李元吉却直接开溜,太原顺利落入敌手。其后对方乘胜南下,无法抵挡的裴寂昏招迭出,甚至逼迫百姓焚烧房屋、坚壁清野,结果部分百姓直接揭竿而起,与刘武周内外呼应。

此时,唐王朝东边的地盘几乎全部落入敌手,长安为之震动。

但是,即使到了这个时候,李渊也不愿拉下脸面,让大唐的头号统帅、自己的二儿子——李世民出马救急,他甚至考虑放弃崤山以东、龟缩固守关中。

最终,李世民主动请缨,北上血战近一年,不仅收回了太原,还将刘武周势力彻底铲除。

从上述两起事件可以看出,虽然身为父子,但李世民日渐增长的战功、势力,已经引起了李渊的忌惮与不安;也许,他更多的是为太子李建成铺路。

但太原事件证明,在强敌环伺、凶险万分的创业期,李家的生死存亡,离不开李世民的打拼;虽然李靖等人也很优秀,但他们哪有自家人可靠?

于是,在灭掉刘武周后,刘渊放手让李世民东征“郑王”王世充。公元621年,唐军围攻洛阳不下之际,枭雄窦建德携平定河北之威、率领十余万大军前来替王世充解围。李世民临危不惧,他分兵继续围城,自己则率领精骑飞奔虎牢关,并在此地击溃河北大军、生俘窦建德。最终,此行唐军“一石二鸟”,一举歼灭了两大最强劲的对手。

立下不世之功的李世民,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但其后他在天策府广招文士,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极度忌惮:你打仗就是了,对治国这么上心,有何企图?根据史料推测,从这时起,太子与秦王的明争暗斗正式上了一个新台阶。

就在这期间,名将李靖辅助赵郡王李孝恭平定了江南萧铣;公元622年,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闼等人起兵,河北地区再度失去控制。而当李世民出师击败叛军、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却被李渊临阵召回,“乃以兵属齐王元吉”;不久后,太子李建成亲自出马、捡了个现成,将刘黑闼残余一网打尽。

其后,除了辅公祏谋反被迅速平定外,大唐基本统一了中原,王朝的最大敌人只有北方的游牧民族突厥人,但北方边患、古而有之,并不影响中原王朝步入正轨。

此时,正是收获的季节,但按照常理,也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时期。那大唐最大的功臣是谁?当然是李世民。

公元624年,日渐步入正轨下来的大唐政局中,太子与秦王的博弈成了头等大事。

史书称,李元吉试图命人刺杀李世民,被李建成阻止;

6月,李建成、李世民各自偷偷招兵买马;太子亲信杨文干被人举报(高度怀疑是李世民的人干的),“谋反”被灭。得知内情的李渊对俩儿子各打五十大板,将他们的一些部下发配了事;

7月,在城南围猎之际,李建成送给李世民一匹时常抛橛子的烈马,试图让二弟“失手摔死”;

然而就在8月,突厥颉利可汗率军逼近关中,仍旧是由李世民出马才摆平此事;接下来的一整年,大唐都忙于应对不断袭扰的突厥人。

到了公元626年6月,李氏兄弟的宫廷争斗再度白热化。

首先,李世民的亲信张亮奉命前去洛阳结交豪杰,被李元吉抓捕下狱、严刑拷打;

同时,李世民应约去李建成府上喝酒,却因中毒而“暴心痛,吐血数升”;

李建成、李元吉通过皇帝后宫日夜“诽谤”李世民,让李渊“信之,将罪世民”;陈叔达认为:

秦王有大功于天下,不可黜也

即李世民的功劳实打实的摆在那里,你不可能直接把他废了,最终李渊才没有采取行动。而接下来,李建成等人则采取了更狠辣的行动:架空李世民。

第一步,将李世民的智囊调走,断其左臂:

建成谓元吉曰:“秦府智略之士,可惮者独房玄龄、杜如晦耳。”皆谮之于上而逐之。

第二步,把李世民的武将分为己用,断其右臂。趁着突厥人入寇之机,李建成建议由李元吉替代李世民出征,并且大量征用秦王府的精兵猛将:

建成荐元吉代世民督诸军北征;上从之,命元吉督右武卫大将军李艺、天纪将军张瑾等救乌城。元吉请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及秦府右三统军秦叔宝等与之偕行,简阅秦王帐下精锐之士以益元吉军。

甚至有人传言,李建成等人计划趁着出师劳军之际,将变成光杆司令的李世民直接弄死。

但无论这种说法是否属实,若王府的精英都被调走,李世民离被“烹”也差不远了。毕竟我们可以发现,李渊对李建成言听计从。

兔子急了还咬人,况且李世民从来都不是个善茬。他果断召集自己的一众心腹,集齐自己暗中豢养的800勇士,在玄武门设下圈套,将自己在战场上的战术用在宫斗中,险中求胜,一举除掉太子、齐王,甚至逼退自己的父皇,成功的从岌岌可危的功臣,转身为大唐的接班人。

因此,如果抛开双方当事人的血亲关系,玄武门之变,本质上只是大唐开国功臣不甘面对“兔死狗烹”命运的一次激烈反抗。而导火索,正是李建成等人(也许还包括李渊)咄咄逼人却不够狠辣的动作。

李渊交权给李世民导致玄武门之变

从李渊把兵权交给李世民的那一刻开始,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的斗争就已经开始了。如果玄武门之变非要找一个导火线,那么就是李渊始终不肯表态,且将军权交给李世民,导致了玄武门之变的惨剧。

李渊是开国之君,他当然是有权衡臣子的能力。李建成和李世民虽然是他的儿子,但他们的背后有一帮大臣相助,平衡了这两人的关系,那么李渊就能够平衡朝中臣子们的关系。

李建成作为他的嫡长子,也是一个智商不低的优秀接班人。可是李渊却觉得,这么早立太子,不利于皇位的稳固。

这一招历朝历代很多帝王都这么玩过,最著名的当然是东吴大帝孙权了。他的太子孙和是个老实人,一帮江东士族誓死跟随。可孙权觉得这太孤单了,所以他又把另一个儿子鲁王孙霸给扶植起来,让他和太子孙和的所有待遇都一模一样。

这么一来大臣们就懵了,因为他们不知道孙权将来要把皇位传给谁。于是乎朝中就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太子孙和,一派支持鲁王孙霸,孙权始终可以稳坐钓鱼台。

十月,加号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上。增邑二万户,通前三万户。赐金辂一乘,衮冕之服,玉璧一双,黄金六千斤,前后部鼓吹及九部之乐,班剑四十人。于时海内渐平,太宗乃锐意经籍,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旧唐书》

李渊也希望造成这样的局面,他认为只要皇子们互相争斗,那他这个皇帝就能始终手握大权。结果万万没想到,李世民可是真狠啊,直接杀了俩兄弟,逼迫父亲退位,李渊这算是彻底玩砸了。

李渊把李世民扶起来,本来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无非就是玩点权谋,等到岁数大了,再确定接班人,基本还是李建成无疑。

可以说从一开始,李世民就成为了李渊玩权谋的棋子,到最后这颗棋子的下场,不出意外会很惨,参考孙权的儿子鲁王孙霸,直接被杀了。

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自卫。高祖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封伦、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等,欲令穷覆其事。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旧唐书》

如果李世民是一个平庸之人,那结局肯定和孙霸一模一样,成为父亲的棋子,最后被父亲无情地抛弃。

可是万万没想到,李世民实在是太牛了,他上了战场以后,有如神助,到处在打胜仗。平定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人,在唐朝军队中,成了说一不二的人物。

直到这个时候,李渊也开始有点慌了。从史书上的介绍来看,这个时候的李渊,假装许诺要把太子之位留给李世民,而且不止一次这么说过。

那么我觉得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当时的李渊应该是比较忌惮李世民的,他会更加偏向李建成,等于说到后来,是李渊和李建成联手在对抗李世民,以此达到平衡。

李世民近乎夸张的战绩,已经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当时除了和父兄剑拔弩张之外,李世民没有第二个选择。

除非李世民放弃所有兵权,表示功成身退,最后会被李建成无情杀害。不过李世民不是傻瓜,这种节骨眼上,谁会退一步呢?

在史书上来看,玄武门之变这件事,李世民是非常无辜的。因为就算李世民不杀李建成,当时李建成也在玄武门埋伏好了,准备诛杀李世民。

李世民是在无奈的情况下,被动选择反击,这才不小心杀了俩兄弟。而事实真的是这样么?我觉得不是。

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诏立秦王为皇太子,继统万机,大赦天下。八月癸亥,诏传位于皇太子。尊帝为太上皇,徙居弘义宫,改名太安宫。---《旧唐书》

李建成有埋伏,我想这是有可能的,但是李世民浑然不知,这是不可能的。在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晚上,李世民把所有心腹大将都喊到府上开会,这件事轰动可不小。

而且人家有埋伏,你还能绝地反杀,你真的以为你是天选之子么?没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作为保护,李世民怎么可能反杀李建成呢?

所以说,这就是螳螂捕蝉,却不知道蝉是黄雀放在那边的陷阱。结果李建成一股脑钻进了陷阱,只能束手待毙了。

等李渊知道一切以后,宫中的军权已经被李世民接管了,李渊也只能叹口气,把李世民立为太子,随后主动退位,做太上皇去了。

到了他们那种地位的人,你说一点阴谋诡计都没有,那简直就是在骗三岁的孩子。所以李渊、李建成包括李世民都是老谋深算的人。

李渊想着俩儿子斗来斗去,最终获利的是他。而李建成想的是,把李世民给诛杀了,自己这个太子的位置就能保住了。

至于李世民,那就比他们俩更高明了,他利用李渊的这种心理,逐渐掌握军权。又充分了解了李建成的一举一动,所以可以安稳平定玄武门的埋伏。

这件事没有对错,导火索是李渊将军权交给了李世民。谁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最合适的选择,仅此而已。只是后来李世民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子嗣都杀光了,的确有些残忍,但是又能怎么办呢?

参考资料:《旧唐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