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被袁世凯欺负让退位时,禁卫军哪去了?(满清禁卫军背叛,大清走向灭亡)

满清禁卫军背叛,大清走向灭亡

“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记忆最深的大概就是父亲载沣的这句话了。

这话本是载沣安慰登基当日哭闹不止的溥仪时突口而出的一句话,没想,它竟一语成谶。在载沣这句话落地仅仅几年后,大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便被逼退位,大清朝从此走向了灭亡,真正地“完了”从心理学上而言,人在无意识状态下的一些话往往暴露了潜意识的想法。载沣当时的这句“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表面看是载沣安慰哭闹的儿子,实际却像是内心绝望的体现。

与其说这句话是载沣的预言,不如说,这是载沣对当时时局的客观评价: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大清国各地都在起事造反,外有革命党暄腾不止,内有袁中堂虎视眈眈,哪一个都不是好惹的,以至于皇帝居住的紫禁城都危机四伏。

光绪皇帝和慈禧皇太后驾崩之后,大清帝国群龙无首,没有人能够压得住国内的纷乱势力。面对这种情况,这些名义上掌握着帝国实权的满清贵族,或是激进、或是沮丧,每个人对帝国的未来,都有着不同的憧憬。

武昌起义之后,南方各地纷纷响应。时局动荡,满洲贵族却根本救指挥不动北洋各镇新军。如此一来,摄政王载沣为了保全皇族,只好重新起用了袁世凯,并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

更让皇室成员头疼的是,袁世凯成为内阁总理大臣之后,“海军尽叛,天险已无,何能悉以六镇诸君,防卫京津?”倘若不及时采取措施,京津之皇室,必成砧板之肉。

在激进派看来,想要摆脱这种境地,只要能武力消灭袁世凯,帝国就能长治久安。为此,他们组建了自己的满洲新军—禁卫军。这一支禁卫军虽然人数不多,却都是从八旗子弟里挑选出来的精锐;作为拱卫京畿的最后力量,他们装备的都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

如此重要的军队,自然不能让别人给拐跑了。禁卫军成立的那一刻,他们的使命就是为了拱卫京畿,保护皇室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的总司令,自然也就是摄政王了。

但当时,身为摄政王的载沣知道:仅凭禁卫军是根本无法让大清起死回生的。禁卫军的存在,仅仅是让大清多苟延残喘数日罢了。

或许,正是因为对时局的精准判断,载沣才会在儿子溥仪登基当日喊出“快完了”这样晦气的字句来。

果然,在溥仪继位后不久,作为北洋军阀老大的袁世凯,便想法搞定了载沣手里这支让大清苟延残喘的所谓“最后王牌”。

袁世凯之所以能够威慑清政府,就是凭借手里的军队,他怎能不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想要牢牢把控清政府,就必须剥夺他们手里都被兵权。摄政王太年轻,皇太后太幼稚,新皇帝又太小,年迈老道的袁世凯玩弄他们,简直跟抖儿子一样随意。

很快,摄政王载沣便被剥夺了军权,继而被逐出御前内阁会议;接替他成为禁卫军总司令的,是宗社党代表人物良弼。换帅,这是袁世凯搞掉大清最后王牌的第一步。

良弼算是铁杆儿的保皇派了,不管皇族内阁如何动摇,他只坚持一条:敢有冒犯皇室尊严者,虽远必诛。尽管禁卫军的规模并不庞大,有他在,南方革命党人和北洋军阀,都会有一丝忌惮。毕竟,能不打仗的时候,谁会去给自己找麻烦呢?

为了解决袁世凯的威胁,1912年1月12日,良弼等人组建了“君主立宪维持会”,坚决反对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意图如此之明显,良弼自然也就成了众矢之的。1月26日,良弼在回家途中,遭到革命党人彭家珍的暗杀,虽然未死却被炸成重伤。

自知时日无多,良弼也算是龙之将死、其言也善。临死之日,良弼对身边的人说道:

没过多久,良弼重伤不治,在家中死去。

良弼之死,对于紫禁城内的小朝廷,造成了极大的震荡。原本对求和摇摆不定的皇族,在这一刻终于明确了自己的意见:一致同意清帝退位。外部的威胁,击溃了他们最后一丝抵抗的信心;明明手里还握着几十万大军,在缺钱少粮的情况下,他们也只好全部放弃。

革命党人造成了良弼之死,但得到好处的,却是北洋军阀。

良弼死后,袁世凯作为内阁总理大臣、又掌管全国朝政,趁机把张宗昌安插到禁卫军做将领,不断稀释禁卫军对皇室的忠诚度。

溥仪逊位之后,袁世凯为了安抚皇室情绪,特意拟定了清帝优待条件。换句话说,这个优待条件就是花钱养着这帮皇室成员,免得他们到处惹是生非。然而,皇室虽然有人养着,可是皇室的军队还都饿着肚子呢!禁卫军就算再蠢,也知道有奶就是娘啊!

就在此时,袁世凯命令冯国璋接管禁卫军,并许诺他们高额薪资,以使他们安宁稳定。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看到北洋政府给他们的工资更高,他们还有什么反对意见?再者说了,就算拼命,也不过是落个鱼死网破;即便侥幸获胜,大清都亡了,他们的胜利又有多大意义呢?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皇室最后的武装抵抗力量,没想到最终还是被人收买,成了别人手里头的枪。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满清在全国的几十万武装力量,都不战而降,更何况驻守京畿的这万余禁卫军?

清朝的禁卫军:由四部分组成的广义理解及清末新式禁卫军的形成

清朝的禁卫军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禁卫军由四部分组成。即守卫皇宫的侍卫亲军、驻守北京皇城的满州八旗兵、负责京师治安的步军统领衙门,以及按新军标准编练的禁卫军。

侍卫亲军和八旗兵不保护溥仪很好理解,因为他们本身就没有战斗力,让他们去跟北洋军玩命?这是笑话。(侍卫亲军就是电视剧里面穿黄马褂的那些大内侍卫)

步军统领衙门则因为跟北洋军沆瀣一气,最后一任九门提督乌珍被架空。巡捕营的官兵首鼠两端,不听清帝指挥了。

满人失去军权这个问题,在溥仪继位后就已经很明显了。载沣没有慈禧的手腕,底下的军头都不听他的指挥。皇宫的防务,甚至要交给北洋新军第一镇和第六镇负责。

监国摄政王载沣认为,没有一支满族人自己的新军是不行的。因而在解除袁世凯兵权后,立即组建了一支由满洲人组成,按新军模式操练的禁军。也就是所谓的清末新式禁卫军。

新式的禁卫军。以满族人为主,按北洋六军的标准,满编为步兵两协四标,马队、炮队各一标,也就是六个团;工程、辎重、机关炮、军乐和警察各一队,全军共计一万两千余人。并且还装备了当时亚洲国家仅有的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和30挺马克沁式重机枪。

(禁卫军阅兵式,监国摄政王载沣向禁卫军长官授旗。)

(载沣检阅禁卫军。右一为摄政王载沣,右三为禁卫军大臣载涛。)

两张照片拍摄于1911年7月24日,禁卫军宣布成军当日,拍摄地为北京德胜门外校场。摄政王载沣在其弟载涛的陪同下,检阅刚刚宣布成军的禁卫军,并向禁卫军授旗。

按理来说,这支禁卫军的武器装备还在北洋军之上。兵力虽不如北洋军,但也足以震慑袁世凯了。然而结果却让人啼笑皆非,在袁世凯逼宫期间,禁卫军选择默不作声,任由袁世凯欺负孤儿寡母。

究其原因在于,满人自己放弃了禁卫军的指挥权。拱手将禁卫军的指挥权交给了袁世凯。

事情的起因是,武昌起义爆发后,原本派到南方镇压革命党的北洋新军不听调令,朝廷便想调禁卫军上前线。结果硬是没有人敢挑这个担子。其实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去送死。禁卫军成军太晚,一直没有实战经验。成军之后,主要职责又是皇宫的警卫工作。这些人洋枪洋炮装备精良,但干的其实还是以前大内侍卫的工作。皇帝的亲军而已,真的上战场玩命那是笑话。

清政府被迫无奈,只得重新启用袁世凯。袁胖子回到北京,第一件事就是把载沣逼下台,将北洋军的指挥揽到自己身上。在隆裕太后的认可下,禁卫军的指挥权也交给了袁世凯。袁世凯让载涛率禁卫军南下,找革命党开战。载涛哪打过仗?便主动把指挥权交给袁世凯。袁世凯让好朋友徐世昌接管禁卫军,就这样,禁卫军被袁世凯控制了。

照片中的人,名为田献章,是禁卫军军咨使(参谋长)。请注意照片拍摄的时间和田献章的头发。说明禁卫军并非都是满人,而且禁卫军的高级军官也有剪辫子的现象。

袁世凯回朝后,冯国璋犹如打了鸡血一般猛攻汉口和汉阳的革命党阵地。不久后,武汉江北二镇被冯国璋拿下。有此大功,冯国璋也被清廷封为二等男爵。

冯国璋此时本想一举攻下武昌,但袁世凯密令冯国璋按兵不动。冯国璋立功心切,对袁世凯产生怀疑,两人产生了隔阂。袁世凯所幸让段祺瑞接替冯国璋指挥北洋军,而冯国璋则被调回北京,担任禁卫军都统。

隆裕太后把禁卫军交给袁世凯,满族大臣其实是反对的。一直想把禁卫军的兵权收回来。袁世凯让冯国璋接替徐世昌,可谓是一石二鸟的计策。

由于冯国璋曾发表过『誓死拥护君主立宪,反对共和政体』的通电,又加上他忠于清帝,力战革命党。还被封了二等男爵。使得王公贵族都认为其是效忠清室,禁卫军交给他,可以信赖。

岂料冯国璋也是人精,经过盘算后,最终还是倒向了袁世凯。在袁世凯逼迫溥仪退位时,冯国璋亲自到禁卫军总部召集全体官兵,对官兵们的疑问一一解答,同时向全体官兵保证了两点条件:

(1)大清皇帝只是让权,并不让位,尊号等全部保存不废除。并大声向官兵们宣布了皇室成员的优待条件。

(2)对于禁卫军的俸饷仍维持不变,两宫及禁卫军的待遇都是由国家担保到底,绝对不会亏待大家。

安抚完禁卫军后,冯国璋对天起誓,愿意以全家性命担保,愿与大家共存亡。至此,一万多禁卫军表示愿誓死追随冯国璋。原本是皇帝亲兵性质的部队,居然成为了冯国璋的私人武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