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雍正陵墓保护较好(雍正的陵墓被发掘了吗)

雍正泰陵也是被盗贼动过的,在宝城琉璃影壁下就有一个深达两米的盗洞。但令人庆幸的是,不知因何原因盗贼放弃了挖掘,地宫才得以完整保存。

清朝在关内的皇陵群共有两处,分别是遵化的清东陵和易县的清西陵。其中有四座皇陵保存完整,地宫未被盗掘。保存完整的皇陵有清东陵中顺治的孝陵及清西陵中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和道光的慕陵。

顺治的孝陵是清东陵中唯一未被盗掘的帝王陵墓,而清西陵中的四座帝王陵墓,仅有光绪的崇陵地宫被盗掘。众所周知,孝陵中地宫仅有顺治的骨灰,陪葬品极少,因此盗贼不愿盗掘。那么西陵中雍正泰陵为何能幸免于难?

雍正的泰陵是清帝王陵墓中最为神秘的一个,它的神秘不仅体现在墓主人的死因上,还体现在其地宫规模和陪葬品的鲜有记载上。目前仅有的资料显示,雍正泰陵的地宫都是用两尺见方的金砖铺成。

还有三件陪葬品可以确定,这在史料梓宫随葬簿册中有记载。当时雍正久病未好,便着手安排后事,雍正点名了三件陪葬品。分别是曾祖母孝庄赐予的番菩提珠,父亲康熙赐予的凤眼菩提珠,弟弟允祥留下的玻璃内画鼻烟壶。

与雍正的死因之谜相比,陪葬品可能并不那么神秘,至少对史学界来说是这样的。雍正棺椁中是人头还是金头,这才是泰陵备受世人关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乾隆地宫被清理后,泰陵的发掘就不断被学界鼓吹。

加之当时泰陵在宝城的琉璃影壁处发现一个旧的盗洞,因此泰陵地宫被专家们一致认为早已被盗。于是在一些史学家的请求下,国家文物局批准了泰陵地宫的发掘。考古人员就从旧盗洞处开始往下深挖。

在发掘到两米深后,考古人员发现下面的元砖与原封土,在场专家认为旧盗洞仅仅挖了两米深,泰陵的地宫没有被盗。发掘工作立即被叫停,盗洞随后被填埋。那么,盗贼既然已经挖了两米深,为何又停止挖掘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得先回答清西陵中为何只有光绪崇陵被盗而其它三座皇陵却保存完整的问题。这与两个帝王陵墓群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清东陵地处河北遵化西北三十公里,而西陵地处河北易县的永宁山下。

两处陵区相距三百多公里,清东陵地处冀东地区,孙殿英盗掘前的清东陵是处于三不管的地带。此处长期是土匪盘踞之地,这些土匪虽被蒋介石收编,但实际仍处于无政府状态。而边区的游击力量对此也是鞭长莫及。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孙殿英才能打着剿匪的幌子大规模的盗掘东陵。而清西陵的情况就完全不同,清西陵地处河北易县,当时有奉系的各路军阀驻扎,这些军阀之间相互倾轧监督,没有人敢堂而皇之的去盗掘皇陵。

孙殿英之所以能得手,就是因为在遵化只有他一个大军阀,无他人干预。清东陵被盗掘之后,国民政府在舆论的重压之下非常重视。将除孙殿英之外的主要参与者全部缉拿归案,有些被枪毙,这也有效震慑了其他盗匪。

皇陵无人再盗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38年,当时晋察冀边区刚开辟不久,河北保定一带军阀混战,局势一度比较混乱,于是光绪的崇陵被一伙规模不大的匪兵盗掘。从地宫清理情况来看,当时盗掘非常匆忙,风险很大。

崇陵中有不少的珍宝未被带走,说明当时不具备大规模盗掘的机会。之所以会选择清西陵中的崇陵下手,就是因为崇陵修建的最晚,地宫秘密被许多人所知,比起其它三座皇陵更容易进入地宫,因此才被盗掘。

清东陵第二次被大规模盗掘是发生在抗战胜利后,遵化一带的侵略者投降,国军积极调动忙于内战,边区力量不足,使得东陵再次被盗。而此时的清西陵,已完全处于晋察冀边区的抗战之下,大规模的盗掘不会出现了。

而小规模的零星盗掘很难对帝王陵寝构成威胁,正因当时的各种机缘巧合,才使得清西陵中的三座帝王陵墓得以保存。崇陵被盗而其它三陵完好原因还有另一个,就是当时泰陵、慕陵和昌陵靠近八路军驻地。

处在最边缘的光绪崇陵就成了盗贼的唯一选择。像雍正泰陵这样的早期陵墓,地宫规模及构造都是未知,要想成功盗掘,必须要出现孙殿英盗东陵那样的机会,才有可能盗掘成功。而西陵并没有这样的机会。

泰陵的盗洞可能就是崇陵被盗时出现的,有可能是同一伙人所为,也有可能是单个的盗墓贼所为。地宫隧道没有被打穿的原因可能就是情况发生突变,放弃盗掘,也有可能是知难而退,单个盗墓贼想进入地宫还是有难度的。

有人认为泰陵没有被盗,是因为薄葬的原因。这个原因很难成立,难道光绪崇陵的随葬品能超过泰陵?泰陵能幸免于难就两个原因,一是没有大规模盗掘的机会,二是地宫口很难找到。

综上,雍正的泰陵并不是没人敢动,泰陵也曾出现过两米深的盗洞,但盗洞并未深入地宫隧道。清西陵有三座帝王陵墓保存完好,主要原因就是西陵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当时比较特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