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大智若愚传言实为误解,以史为鉴解读其真实历史定位(如何评价三国中的刘禅,为什么很多人都说他有大智慧?)
刘禅"大智若愚"传言实为误解,以史为鉴解读其真实历史定位
谢邀,我是以史为鉴。
刘禅之所以被人认为有大智慧,是典型的以现代观点来看古人。始作俑者应该是唯流量、唯眼球是论的某些自媒体人。
其实对于刘禅的评价,几千年来都很稳定。评价低一点的人直接骂刘禅昏愚暗弱。评价稍高一点也不过是中人之姿。
之所以有人说刘禅是大智若愚,大致有两个论据。
一是诸葛亮公元234年去世后,蜀汉政权还存在了近三十年,直到263年才灭亡。
于是有人认为诸葛亮在世时,也不过辅佐了刘禅十一年,没有了诸葛亮,刘禅依然可以延续汉室三十年之久,以此说明刘禅大智若愚。
二是刘禅能明哲保身,还能安境保民。理由是刘禅在面对邓艾奇兵突出之时,并没有竭尽全力的抵抗,而是直接投降,不但保全了自家性命,而且让蜀地百姓减免了战乱之苦。
而且把刘禅“乐不思蜀”的典故也引申为大智若愚,明哲保身的典范。
其实只要认真了解过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刘禅根本不可能有传说中的“大智若愚”,上面这两点差不多都是某些流量作者硬生生塞到刘禅头上的所谓证据。下面且听以史为鉴给大家挨个分析。
自从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蜀汉政权从积极主动进取开始转变为保守的防御状态。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盆地所在地区因为地理原因易守难攻。而且自从诸葛亮病逝后,曹魏政权失去了大敌,从此松了一口气,魏明帝曹叡也开始从诸葛亮的压力下解脱,开始了荒淫无度的生涯,不到几年就早早背酒色掏空了身体而亡故。
曹叡早早去世,并没有子嗣留存,于是曹叡的养子曹芳继位后,曹魏政权内部就陷入内部权势争斗,司马氏开始上位。整个曹魏政权并没有太多的精力用来对外斗争。这一点也是蜀汉政权得以存续的重要外部原因。
就蜀汉内部而言,刘禅虽然重用太监黄皓,但整个蜀汉政权的核心团队依然是诸葛亮指定的费祎、蒋琬团队。虽然这两位才华都比不过诸葛亮,但是这两位也算做到了延续诸葛亮的对内政策。蜀汉内部还算稳定。
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比较稳定,这才是蜀汉政权存续的根本原因,而且蜀汉内部团队也基本上都是诸葛亮所指定的团队,可以说是诸葛亮的亲信。
刘禅在面临邓艾奇兵突出的时候其实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坚守成都,等待姜维等勤王大军的包抄,选择这一条路,邓艾所率领的两万疲兵必定会被全部歼灭,但是蜀地百姓也会受到兵灾。
但是面对邓艾的两万疲兵,刘禅直接听了谯周的话干脆利落的投降了。于是许多人认为刘禅保全了百姓性命。
但是根据记载,邓艾、钟会大军占据蜀汉之后,开始了大肆报复。庞德的后代庞会要替庞德报仇,杀光了关羽的后代家属。
钟会叛乱之时,蜀地百姓也没好到哪里。刘禅宫中的嫔妃婢女都被钟会分给手下将校。刘禅的妃子之一李昭仪不堪受辱自杀而亡。
史官评论刘禅的投降气节不仅比不过蜀地战斗而亡的士兵,连李昭仪这样的女性都不如。
而拿刘禅在洛阳的“乐不思蜀”典故来说刘禅大智若愚就更没有道理了。
首先汉献帝禅让后被封为山阳公,活的还算自在;曹魏的高贵乡公退位后,也在封地中过的还算自在。除了刘禅,后来被晋所灭的吴主孙皓,哪怕多次不给司马家面子,也活的挺好。
可以说当时不杀投降的帝王是默认的规则。既然不杀,刘禅大智若愚装不思蜀又有什么意思?
所以说刘禅这种早就盖棺定论的平庸之辈,在如今自媒体时代为了博眼球,倒成了明哲保身的存在也是醉了。如果朋友间开个玩笑也就罢了,把这段子当做真的的人真的需要多看看史书啊。
刘禅:三国建立者之子,乱世中的安乐公
关于刘禅,了解三国的朋友或许还对这个人有一些情感,但民间有一句话却比他的名字更有知名度,那就是“扶不起的阿斗”,作为建立蜀国的三国枭雄刘备的儿子,这个刘禅的确有几分谈资。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怀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刘禅出生于荆州,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改元建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其北伐,后又支持姜维北伐,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
以上是对刘禅简单的介绍,这个人有他的特殊性,为何?
一、身为刘备之子
刘备是三国枭雄,哪怕在今天刘备的大名也一样不输于娱乐圈的哪个明星,抛开历史年代来说,刘备的一生是充满传奇的故事,从一个织席贩履之徒到最后成为三国时代的一方霸主,本身就很励志,在他的身上那种面对挫折迎难而上的坚韧品质,千百年来都为人们所钦佩和学习,而刘禅作为他的儿子显然是背负着太多的期待和眼光,作为曝光的角度来说,刘表天生就被太多人所关注,这也是拼爹的一种形式。
二、天生愚钝?
刘禅作为后三国时代的领导人之一,相比东吴孙权和魏国曹氏继承人,他的确有些另类。比不上孙权的少年老成,深谋远虑;曹丕的厚黑谋略也甩他几条街,再加上蜀国中后期基本是诸葛亮在指手画脚,刘禅的角色就越显得尴尬了,虽然后世有“乐不思蜀”和“扶不起的阿斗”的绯闻,但仅凭这两句话就断定刘禅是弱智也是不可取的,从史实可以看出刘禅并非天生愚钝,从他后来对诸葛亮的态度上,这个事就是刘禅生前并没有为后来死后的诸葛亮立碑,说明他内心深处对于诸葛亮是有复杂的情感的,这样的人你说他傻说不过去。
三、乱世活出生活的真谛
刘禅自蜀国投降后做了魏国俘虏,一直到死他基本是安乐的,后世也称他为安乐公的确有讲究。在魏国强盛的背景下最后选择投降,刘禅或许也是一个知天命的人,在三国那个乱世纷争的年底,清楚自己几斤几两并且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这也是一种智慧。人生在世不过几十年,活的精彩才是王道。刘禅作为一位佛系的君主,这种浪漫主义的人生态度,在今天也是有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