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泊就是现在的东平湖吗

其形成和变迁情况主要如下:

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存在一个巨大的湖泊,叫大野泽。中国最早的历史地理文献《尚书·禹贡》把中国划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大野泽就位于徐州。上图为《禹贡九州图》的一部分。从该图可以看出,徐州东至黄海,北抵泰山,西愈巨野,南近江淮。在这块广袤土地的西北部,分布着大野泽、雷泽、夏泽以及尚未标出的众多的大大小小的湖泊。

《尚书·禹贡》对“徐州”的记述是:“海、岱及淮惟徐 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潴,东原厎平”。译成现代文就是:黄海、泰山及淮河之间是徐州。淮河、沂水已经治理,蒙山、羽山一带也可以种庄稼了,流入大野泽的河道已经淤塞,以致大野泽聚集着深水,东原地方也获得治理。由此可知,位于汶水、济水之间的东原(今山东东平县地)就属于古徐州。

大野泽是何时出现的呢?《尚书·禹贡》是记载大禹治水为主的重要地理著作,根据“大野既潴,东原厎平”的记载可以断定:在大禹治水的夏朝以前,即距今4000余年前,大野泽就已经存在了。它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我想自古及今的所有人都不会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或许只有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知道吧。

大野泽是如何出现的呢?地质构造学告诉我们,距今约24亿年,鲁西地区(包括泰山)曾是巨大的沉降带或海漕,造山运动使沉降带上的岩层褶皱隆起为古陆,形成规模巨大的山系。经历长达20亿年风化剥蚀,地势逐渐平缓。距今6亿年前左右,泰山再次沉入大海。大约又经历1亿多年,整个地区再次抬升为陆地。大约又经历4亿多年,即距今约1亿年前的中生代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的挤压和俯冲,泰山山体快速抬升。距今约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中期,泰山轮廓基本成型。泰山西南相对低洼的区域,由于黄河携带的泥沙的淤积,逐渐形成了原野(即今天的鲁西南平原)。因这块原野地域辽阔,人们故称之为“大野”,亦称之为“巨野(巨,即大的意思)”。发源于泰莱山区的汶水和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太乙池的济水以及发源于湖南陈留的濮水流经这块广袤的土地,并在今巨野县以北低洼处汇聚成湖泊,这个湖泊被称之为“大野泽”,亦称“巨野泽”。

大野泽位于什么地方呢?郑玄注《周礼o职方》:“大野泽在巨野县”;《史记·夏本纪》集解引郑玄注曰:“大野在山阳巨野北,名巨野泽”;《汉书·地理志》:“山阳郡巨野,大野泽在北”;杜预注《左传》、郭濮注《尔雅》均说大野泽在巨野县东北;《辞海》认定;“故址在今山东巨野县北”。这些说法无疑是正确的。巨野县名称的得来即是明证。

大野泽有多大呢?由于缺乏历史资料,我们很难搞清夏商周以及秦汉时大野泽的具体面积,但我们从史籍中的字里行间,还可以搜寻出关于大野泽的点滴信息,并通过这些零星点滴的信息,管中窥豹。《史记·河渠书》记载:“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今濮阳西南),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天子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盱盱(《前汉书》作“浩浩洋洋”)兮闾(《前汉书》作“虑”)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拂郁兮柏冬日’”这些文字形象地勾勒出这样一个画面:黄河决口后,浩浩荡荡的洪水直冲大野,位于大野的房屋村庄全部被淹没,巨浪如山,灌入巨野泽的水又从巨野泽溢出。依照这些文字的描述,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汉代大野泽浩瀚汹涌一望无际的惊人场景――大野泽的广阔由此而知;晋太和四年(369年)桓温伐前燕,“进次金乡时,亢旱,水道不通,乃凿巨野三百余里以通舟运,自清水入河”,可见,此时的大野泽由于久旱已近干涸――大野泽的狭小由此而知;倏忽五十年,逮至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年)刘裕伐后秦,却从巨野泽引战舰经济水入黄河,沧海桑田――大野泽又大浪滔天,大野泽的面积就是这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水经注·济水》记载:刘宋时,“巨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旧县故城,正在泽中。”这说明巨野泽在刘宋时水势依然很大;及唐,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大野泽 “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以此面积推想,今巨野、嘉祥、梁山、郓城、东平的部分土地都曾作为大野泽的湖底。

五代以后,由于受黄河屡次冲击,大野泽逐渐被淤积,湖底逐渐被抬升,湖面也由南向北逐渐退缩,当年的巨野、郓城、嘉祥及梁山南部,都变成了沃野良田,北部残留水域则成了名闻天下的“梁山泊”。宋咸平三年(1000),河决郓州,州治须昌沉入水底,须昌城西南被称为“小洞庭”的“蓼儿洼”,如同唐时,又与梁山泊连在一起,成了梁山泊的一部分。宋天禧三年(1019),黄河再次在滑州决口,梁山泊面积继续扩大,不但梁山成了泊中之岛,现东平湖以西的群山也成了当年梁山泊中的岛屿。庆历七年(1047)韩琦出知郓州时(州治已移至现州城镇),曾泛舟梁山泊,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巨泽渺无际,斋船度日撑。渔人骇铙吹,水鸟背旗旌。蒲密遮如港,山遥势如彭。不知莲芰里,白昼苦蚊虻”。熙宁十年(1077)黄河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再度决口,洪水注入梁山泊,湖水面积又进一步扩大。宋代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中就有“梁山泊八百里水”之说。据史志和有关资料记载,宋时的梁山泊南到今巨野县城北10公里处,东南到嘉祥梁宝寺一带,东到梁山东北10公里处,北到梁山北35公里的斑鸠店一带,西到黄河以东十里。

黄水的涌入一方面使梁山泊水面面积增大,另一方面也使湖泊遭受严重的淤积。当梁山泊面对黄土平铺而来时,它只有向北退缩。金代,黄河夺淮入海,梁山泊成了无源之水,昔日的“大野”又重见天日。不过,今非昔比,在这块土地上,除了大片滩地涸露成为农田外, 金时的梁山泊湿地大概也是这个样子,梁山泊成了典型的湿地,并被分割成东平、蜀山、南旺、马场、马踏五湖。桀骜不驯的黄水并不专注淮河,高兴北泛时仍灌注梁山泊。

元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又一次光顾梁山泊。黄水携带的大量泥沙使梁山泊迅速淤浅。直到明代后期,黄河才长期稳定由淮入海,梁山泊也因之逐渐干涸,蜀山、南旺、马场、马踏四湖大部被淤积,成为旱时为地,涝时为湖的洼地。清初,梁山泊中已是“村落比密,塍(cheng)畴交错”(见《寿张县志》),湖泊大部被垦为农田,残留水域北移。曾经八百里水面的梁山泊,常年水面仅余200多平方公里,名字也在咸丰年间由“梁山泊”变为“东平湖”。

以上史实表明:梁山泊系大野泽的遗留水域,东平湖系梁山泊的遗留水域(当然也是大野泽的遗留水域)。东平湖是“八百里梁山水泊”唯一的遗留水域,是水浒文化的发源地,凭借这一优势,东平在旅游发展方面,大打水浒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此过程中,许多专家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来不少极其珍贵的意见和建议。

但是,也有人极力否认东平湖是梁山泊的遗留水域。网上不乏类似观点。这些观点,主要来自济宁、梁山的先生们。还有的先生专门撰写文章,指出“清以后这些由梁山泊演变而来的小湖(指南旺湖、蜀山湖、马踏湖、马场湖)泊逐步干涸,历史上的梁山泊便彻底消失了。北宋时期的梁山泺面积最大,可是它的北部边沿只达到了梁山以北不足10公里,与现在的东平湖在区域位置上从不存在交叉。所以说东平湖不是梁山泊,也不是梁山泊的遗存水域,它是1958 年修建的蓄洪水库”。

上述观点是否成立,山东省《省情资料库·黄河库》之“东平湖历史沿革”一章给予了明确的回答。该资料库载:“东平湖位于黄河与汶河下游冲积平原相接的条形洼地上,为古大野泽遗迹,春秋至汉称巨野泽,宋称梁山泊。由于黄河决溢改道,泥沙淤积,大部涸为平陆。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贾鲁治河后,断绝河水的补济,梁山泊逐渐分割为几个较小湖泊,即所谓北五湖--安山、南旺、马踏、马场、蜀山湖。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海后,截断汶河入海流路,黄河及汶河来水汇入后扩大了安山湖区面积,逐渐形成了东平湖。据1933年调查,东平湖面积为229平方公里,与现在东平湖老湖区面积基本一致”。资料表明:东平湖为古大野泽遗迹;第二,梁山泊曾分割为安山、南旺、马踏、马场、蜀山湖等五个较小的湖泊;第三,安山湖区扩大形成东平湖。

既然东平湖包含安山湖,安山湖又是梁山泊的一部分,由于存在这种地域上的交叉,认定东平湖为梁山泊的遗留水域有何不当呢?换个角度,安山湖系梁山泊的遗留水域,东平湖的一部分又系安山湖的遗留水域,由于存在这种地域上的交叉,认定东平湖为梁山泊的遗留水域有何不当呢?我们是否有必要把这种交叉关系表述为:“东平湖的一部分系梁山泊遗留水域”呢?这种表述也许在地理学上具有科学的价值,但在人们传统的认知上并不存在丝毫的实际意义。因此,那种“东平湖不是梁山泊,也不是梁山泊的遗存水域”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历史上的规模与现实的差距

《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号称方圆八百里,也就是说,以梁山为中心,东西南北都是八百里,这得多大的面积啊?明显是夸张的说法,毕竟整个山东省,东西才1440里长,南北才870多里长了。

而现在的东平湖,总面积也就627平方公里,常年水面面积也才124.3平方公里,如果按照古代的方圆算,撑死也就方圆十几里地,跟《水浒传》里的梁山泊比,大小差得也太远了。

就算历史上记载的的梁山泊,也有方圆几百里,比现在的东平湖也大的多。

所以,现在的东平湖,严格来说不能算梁山泊,只能算是古代的梁山泊遗留下来没有干枯的一汪小水洼而已!

那么历史上的梁山泊,到底有多大?

要说梁山泊,必须先说说梁山的来历。梁山在汉朝以前不叫梁山,而是叫良山,后来,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曾经在这里狩猎,因此改称为梁山。

梁山泊原来也不叫梁山泊,而是叫梁山泺,这个泺,指的是泺水,是古代流经济南的济水的分支,而古代黄河曾经借过古济水的河道,因此,古济水有时候也代指黄河下游。

从这个梁山泺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梁山泊的水源来自哪里,就是古济水。除了济水,梁山泊还有一个大汶河作为水源,大汶河来源于泰山山脉,流经东平和梁山,然后汇入黄河,因此,古代梁山泊和现代的东平湖,都有大汶河注入。

古代梁山泊,如果只有济水和大汶河这两个水源,是不可能方圆几百里的。它还有另外一个水源,就是古代的大野泽,大野泽是古代特别有名的水泽,据说曾经占有小半个山东和河南,后来它萎缩了,主要核心位于山东菏泽的巨野县,蚩尤墓就在这里,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雪健也是巨野人。

因而,梁山泊,北有古济水,东有大汶河,南有大野泽三个水源。可是,即便如此,梁山泊也不太可能弄到方圆几百里那么大啊。

实际上,平常的梁山泊,并不是很大,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湖泊,比如在唐朝以前,它一点也不显眼。后来它之所以突然变得特别大,都是因为黄河。

五代十国时期,石敬瑭建立后晋,在石敬瑭统治的时期,开运初年,黄河决口,把汴梁濮阳菏泽聊城全都给淹了,梁山泊因为这次黄河大决口,突然变大。这场大水,连绵几百里,所以,梁山泊方圆几百里,就是这么来的。

以此也可以知道,当时的梁山泊是横跨河南山东两个大省的。

到了宋朝的宋真宗咸平五年,朝廷才开始重视梁山泊,开凿大水渠将梁山泊的水往外引。濮阳菏泽都是平原。是粮食主产地,朝廷不可能让这场大水一直占着地方。况且,再往东就是大运河。

当然,这次治理梁山泊的效果不怎么样,濮阳菏泽地势都比较低,你要往外引水,怎么可能那么容易?而且黄河还不停地决口。所以,宋神宗年间,朝廷再次下旨治理梁山泊,结果,也没治理好,后来,宋徽宗年间,宋江就占据了梁山,搞了梁山起义。

由此可知,现在的东平湖,不是古代的梁山泊,只是古代梁山泊的一小部分遗留而已。

那么,后来梁山泊的水为什么退了呢?还是因为黄河。

古代的时候,黄河曾经占用过古代济水的水道,多次大决口,形成了梁山泊。到了金朝统治北方的时候,黄河突然又回到了它的故道上去了。既然水源的水变小了,那么,天长日久,梁山泊的水位自然也就下降了,后来随着气候的变化,越来越萎缩,露出了陆地。因此,当时金国还号召老百姓在这里屯田种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