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里面为何有水银,且深度达到35米深,当时是如何得来的?(秦始皇陵水银之谜:含量之高引发争议)

秦始皇陵水银之谜:含量之高引发争议

秦始皇陵中的水银,是很多考古爱好者所关注的一个问题,乍一看上去,能研究的都研究了,但是由于至今秦始皇陵的地宫也没有发掘,所以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当然也就有了讨论的必要性(不少学者也要以此谋生。。。)。

不难看出,在题目当中,题主提到了两个信息:

第一,秦陵中有水银;

第二,水银深度为35米。

应当讲,这两方面的描述基本符合实际,但是也存在不够准确的地方,哪里不准确?我们慢慢分析。

尽管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陵地宫里有水银所形成的江河湖海模型,而且也为后世的文人所采信,但我们今天之所以敢断言秦陵之中有水银,不是因为迷信司马迁,而是因为科学工作者在秦始皇陵上做了检测。

△秦始皇陵园平面图

1981-1982 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和秦俑考古队合作,在秦始皇陵封土(即坟丘)及周边利用科技手段测试了水银含量,这一测还真是吓了一跳——测试结果表明,在陵墓封土的中心区域,存在一个水银含量非常高的分布区。这个分布区有多大?竟然有12000平方米,接近两个足球场的大小。水银含量有多高呢?最高处是周围正常土壤水银含量的几十倍,平均值也相当于周围正常土壤的7-8倍。△秦陵水银含量测量结果

我们知道,秦始皇陵的封土是一个大土堆,它是人工修筑而成的,利用的原料就是从周围取的土,根据史书记载,这些土很可能是在陵园外修建“鱼池”时所挖的土。可是鱼池遗址的土壤很正常,并没有超高的水银。由此,我们就可以判断,封土的异常不是因为土壤本身,而是因为地宫。地宫中一定有大量的水银,水银不断挥发,向上方渗透,因此封土的土壤也逐渐吸收了很多水银。

水银在地宫里,这里所讨论的水银的深度其实也就相当于地宫的深度,而不是水银本身有多深。那么,秦始皇陵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史书记载不详,只告诉我们为了挖地宫,曾经“穿三泉”,也就是挖透了地下水。地宫具体的深度,有很多学者进行过推测,有人说20多米,有人说50多米,还有外国学者推测为500-1000米!(这个说法是最不靠谱的,可以忽略)

考古的办法能不能奏效呢?可能有朋友会想到洛阳铲这个“神器”。的确,直至今日,洛阳铲也是非常的考古勘探工具,可以比较准确地告诉考古学家地下的遗迹情况。普通的墓葬,用洛阳铲钻一下,就知道基本尺寸了。不过,在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问题上,洛阳铲也不好使。原因很简单——秦始皇陵的封土太高了。这座封土的顶部距离今天的地表有50多米,相当于十几层楼高,洛阳铲很难将其打穿,也就更不用说打到地宫底部了。

所以一切的传统手段,都被幽深的秦始皇陵地宫给pass了。

后来,仍然是请科技工作者利用物探手段,对秦陵的地宫进行了探测,探测出来的深度是30米左右,不过这也只是一个大概的数据,真实的情况可能是比较复杂的,所以说地宫深35米反而不准确。

我们已经明确知道了秦陵地宫当中包含水银,而且含量应当还不小。曾经有研究者推测,秦陵地宫里铺满了水银,总量达到100吨!

这个推测实在过于大胆,因此也引来了质疑。比如,前秦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教授认为,在秦朝的生产力水平下,想要生产100吨水银,是极为困难的。史书记载,北宋时一年的水银产量才不过两三千斤而已。所以,秦陵之中的水银是很多,但绝不至于有100吨之多。

大量的水银产自何方?很多人提到了一个女人——寡妇清。寡妇清,又名巴寡妇清,巴是她的籍贯,即巴郡,清是她的名。这个女子很有本事,虽然丧夫,但自立自强,她的家族世代经营丹砂业务。《史记》记载:

丹砂,又名辰砂,是汞的化合物,可以入药,可以做颜料,也可以用来炼制水银。寡妇清的祖先发现了产丹砂的洞穴,几代人都以此为业,家产多到数不清。对这个女商人,秦始皇表现出了别样的兴趣,《史记》记载:

这段话的意思是,寡妇清依靠家族的产业来保护自己,没有被人欺负,秦始皇认为她是“贞妇”,所以把她请到咸阳,还修筑了一座女怀清台,用于纪念她。看到有些回答说秦始皇纳寡妇清为妃,显然不符合史书记载,也不符合她的“贞妇”人设。秦始皇只是要尊崇寡妇清。

按说在秦汉时期,女子丧夫再嫁、离婚改嫁都不是什么稀罕的事儿,比如朱买臣的妻子,再比如汉武帝的母亲王娡,都是改嫁过的。虽然当时也出现一些坚贞女子的榜样,但应当还不至于仅仅因为一个女子的“贞”而如此大张旗鼓支持。所以有些学者推测,秦始皇之所以这样,主要是看上了寡妇清的庞大丹砂产业。利用丹砂炼制水银,才能给供给秦陵工程。

不过,事实是否如此?我们目前也还是无法获知,以上仅仅是一个推测而已。

始皇帝陵的水银来源及存储量如何?

有水银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雄才大略的始皇帝想在安眠之所继续统治着这偌大的大秦帝国。于是乎以“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就是用水银来模拟现实中的江河湖泊。

而事实上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有了在不用打开始皇陵的前提下,就能探测出陵墓中是否有水银的实力。于是,在八十年代,在中国地质调查院的协助下,考古学者终于证实了始皇陵的确有水银的存在,且存储量非常大。

中国地质调查院通过物探得出,始皇陵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而这种分布恰好就与中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这就足以证明《史记》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的说法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的确存在。

至于题主所说的水银河的深度达35米,目前尚无实据可以佐证,所以尚不可知其深度到底是几米。

但目前有考古工作者大概算出始皇陵水银的存储量是多少。《秦始皇陵研究》一书中作者对始皇陵水银的存储量做出了如下的推算:

所以据此预测,始皇陵的水银储存量大概是数百吨之巨,那这些数量庞大的水银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目前史学界认可的说法,始皇陵的水银主要是来自两个地方,一是巴蜀,二是关中。

首先是巴蜀。巴蜀地区的河床丹砂与汞矿储存量是秦时最为丰富的地区,直至今日亦是如此,比如今铜仁市南25公里处的“万山特区”,它的汞矿储存量、产量都居国内之首、亚洲之冠,在世界汞产量中也能进入前几名。所以可想而知秦时,这一地区的丹砂、汞矿储存量有多么的惊人。

因此,当年始皇帝陵所使用的水银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巴蜀地区。而始皇帝能从巴蜀获得如此数量的水银主要是依靠一个女人,那就是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女企业家“巴寡妇清”。

当时巴寡妇清因家族手握开采丹砂(提炼水银的原料)的独特技术,因此当时巴蜀之地的丹砂开采生意几乎全被她所垄断,她拥有着今重庆市南至贵州省东北部的所有丹砂矿藏。所以当时始皇帝就是在她的帮助,才得以从巴蜀获得了大量的水银。

当然,众所周知由巴蜀入关中的蜀道,向来就是被誉为难如上青天的道路。要想从巴蜀将提炼水银的原料运往关中,必须先翻越大巴山,然后再穿越秦岭,才能到达。而在此过程中不仅道路崎岖狭窄,凹凸不平,且还要过长江、汉江、溯嘉陵江,行“千里栈道”,可谓是困难异常,所以始皇帝绝对不可能完全依靠巴蜀来获得百吨的水银。

所以这个时候,剩下的水银就需要靠关中地区的丹砂和汞矿储存量来满足所需了。

若问在秦时能稍微与巴蜀的丹砂和汞矿储存量相比的,那必定是关中的陕西无疑。

熟悉陕西矿藏分布的应该都知道汞矿是陕西储存量最为丰富的矿种之一,据今地质资料显示陕西已探明的矿产地各有7处,其中汞的储量达到1.6万吨,可想而知陕西汞矿的储备量是很丰富的。而对于陕西的汞矿,自古早有开采的记载。如《宋史·食货志》载:“水银产秦、阶、商、凤四州,有四场”,而在宋朝陕西就属于商州。

同时据目前地质部门的勘探,在今陕西旬阳公馆和竹筒两乡相接的大小青铜沟一带就有一处长达百余里的特大汞锑矿床,这就是“公馆汞矿”,其藏量居西北地区之首,名列全国第三位,而在这个汞矿种就存在着一个汉之前的古矿洞,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秦时这个目前还拥有着巨大储存量的汞矿就已经开始被开采。

而当时秦朝从这里运输汞矿到咸阳可谓是十分方便,如从公馆到两河关(乾祜河同旬河交汇处),可溯旬河水运到宁陕,后沿子午道抵达长安,再转秦陵,全程不足300公里。再如由山阳到商州,之后可直走武关道直达秦陵,全程更是不过230余公里。

所以秦时,始皇陵还有部分的水银就是直接从陕西而来的,毕竟始皇帝不可能会眼睁睁的放着眼皮底下的汞矿不用,而过度的去依赖巴蜀的汞矿和丹砂。

当然始皇陵的水银肯定还有少许是从全国其他地方运来的,毕竟完全依靠巴蜀、关中地区去聚集数百吨的水银,以当时的技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而如果依靠全国的力量去完成的话,则是完全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