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不重用魏延(诸葛亮为什么对魏延有偏见)

论武艺、才能、忠诚,说句实在话,魏延称得上是蜀汉、特别是中后期的“顶梁柱”。

魏延对于蜀汉的重要性,丝毫不在关羽、张飞、黄忠、马超、赵云“五虎将”之下,而他的结局却是最凄惨的。

魏延的死,蜀汉无异于是“自毁长城”。

《三国演义》中,魏延被描述成为有“反骨”的人,因而诸葛亮临死前留下计谋,让马岱斩杀了魏延。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失败,病死五丈原之前,曾召开了一次秘密军事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和杨仪,但没有让魏延参加。

这里要说明的是,在这次北伐中,魏延担任的职务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在整个蜀军中是仅次于诸葛亮的二号人物。

这么重要的人物,诸葛亮竟然不让他参加军事会议,可见诸葛亮在内心中多么不待见魏延。

诸葛亮在会上定下,他死后退兵时,由魏延断后,掩护主力撤退。

在这次会上,诸葛亮还把自己死后的军事指挥权交给了杨仪,而把魏延排斥在外。

事后,这被证明是诸葛亮遇人不淑的一大败招,也是酿成魏延之死的重要原因。

杨仪此人心胸非常狭窄,而且野心很大。

不论是与刘巴还是与魏延、蒋琬及费祎,杨仪都与他们不和,但就是这样一个人,诸葛亮却把大权交给他,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失误。

另一方面,魏延对蜀汉忠心耿耿,由于与杨仪有矛盾,在诸葛亮死后,杨仪就利用手中的军权,大肆散布魏延要造反的言论。

在北伐失败、诸葛亮去世的情况下,蜀汉将士军心已经涣散,猛地一听到魏延叛乱的消息,一时分不清真假,士兵们都离开了魏延。

杨仪于是命令马岱带兵追杀魏延,寡不敌众之下,魏延被马岱杀死。

在《三国志》等正史中,都没有谈到魏延反叛的说法。

显然,魏延的死完全跟反叛没有任何关系,他是死于蜀汉内部的争权夺利的斗争中。

刘备 看到了魏延的本事;诸葛亮也看到了,但看到了是不同的方面。

抛开《三国演义》这类的小说不谈,正史上刘备是十分器重魏延的。

按说魏延也是中途投靠刘备的,从私人感情上,自然不如关羽、张飞两位拜把子兄弟;

但刘备对魏延的信任和重用程度超出了同样是中途投靠刘备的马超、赵云、黄忠,甚至在某些方面都超过了关羽和张飞。

刘备在任命汉中太守的时候,因为汉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边关重镇,所有人都认为这个职务必定是刘备十分信任的人才可以得到。

其中最这一职务最积极的当属刘备的结拜兄弟张飞,认为凭着自己的武艺,以及与刘备的关系,非他莫属。

可最终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刘备选择了魏延。

而刘备当皇帝之后,封魏延为镇北将军、都亭侯,这可是比肩关羽、张飞、黄忠的正牌将军职务,比赵云的杂牌将军称号强太多了。

由此可见,刘备是十分欣赏和重用魏延的。

但是诸葛亮却对魏延一直不感冒,还总是防着他。

这跟诸葛亮后期的用人策略有关。

刘备死后,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又排挤了李炎,一人掌握了蜀汉的军政大权,成为说一不二的人物。

诸葛亮能力超群,因此他认为自己的想法、自己说的就是正确的,手下不需要也不能质疑自己,只需要执行好、贯彻好自己的意图就行。

因此,诸葛亮只信任、提拔脾气温顺、对自己唯唯诺诺、执行力强的人,蒋琬、费祎以至姜维都是这样的人。

但是魏延不同,魏延自己有才能,能文能武,自视甚高,也是一个有主见的人,面对诸葛亮的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如“子午谷奇谋”。

但魏延的这个性格是诸葛亮所不喜欢的,因此诸葛亮必定是要排挤魏延。

所以在五丈原的秘密会议中,诸葛亮把二号人物魏延排除在核心之外,而重用心机极深的杨仪。

果然,诸葛亮一死,杨仪就诬陷魏延造反,并借刀杀人,可怜魏延就这么凄惨的死去。

魏延的死,固然跟他自己的桀骜不驯、自视甚高以及不尊重上级有关,但诸葛亮在五丈原临死前的这一安排,则是酿成魏延之死悲剧的重要原因。

观点二

历史上的魏延在蜀国还是比较受重用的。至少备受刘备的重视,命令其镇守汉中,要知道刘备最辉煌的时候也不过是两川之地,半个荆州,其中两川即东川汉中,西川为益州成都。刘备把汉中一地交给魏延镇守说明刘备对魏延还是非常信任的。刘备死后,魏延多次随诸葛亮北伐中原,屡建功勋,诸葛亮也并未不重用魏延,如果非要说不重用,那就是所谓的“子午谷奇谋”没有被采纳。

北伐中魏延多次提出分一支精兵给自己,走子午谷偷袭长安,这样便可以速战速决,取得成功。但是诸葛亮并未采纳,因而心生不满。诸葛亮死后,魏延因为和长史杨仪不和,互相争斗,最终被马岱所杀。

所以刘备也好,诸葛亮也罢,其实都还是很重视魏延的,所谓的不重视也只是没有采纳他的计策而已。

《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虽然是以历史为背景撰写的小说,但是小说就是小说,不是正史。而且小说除了描述一定的历史之外,为了故事与人物的戏剧化,以及前后剧情的衔接,必须添油加醋增加一些不一定客观的事实。

显然,《三国演义》里,为了衬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识人有方,罗贯中设计剧情,从魏延一出场,诸葛亮就料定他久后必反,要杀他,刘备求情后,诸葛亮说,今后在主公帐下,勿生二心。所以一方面用他,一方面也防着他。第一次北伐中原时,诸葛亮拒绝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但是也就草率的解释了一下原因,即不想冒险而已,未能说服魏延,让魏延不满。诸葛亮死之前,让马岱卧底在魏延身边,密授杨仪如何铲除魏延,其实这些都是小说里的剧情,很多都是假的。虽然也不算是刻意抹黑魏延吧,但是确实为了衬托诸葛亮的伟大,给魏延泼了一点脏水,死的有点窝囊。

回过头来,诸葛亮为啥不采用魏延的计谋呢?真的是因为不重视魏延,所以故意打压吗?非也,虽然历史上的诸葛亮军事才能没有小说里那么牛,但是偷袭子午谷取长安并非上策,还是显示出诸葛亮军事上确实有过人之处。首先,“孔明从不弄险”。诸葛亮一身谨慎,事必躬亲。子午谷奇谋,魏延提出给他精兵五千,偷袭长安,诸葛亮拒绝了,理由是万一魏军在山谷埋伏,五千将士性命不保,北伐大军元气大伤。诸葛亮率军从汉中出发,不可能冒险进攻,一旦失败就要退回汉中。

第二,诸葛亮不能冒险。小说里,诸葛亮每次北伐,动辄都是二十万,三十万大军,其实蜀国军事实力是三国中最差的,荆州丢失,夷陵之战惨败,所以“益州疲弊”。蜀国真正的军队只有十万左右,除去防御东吴和孟获,以及成都必须留人驻守,诸葛亮北伐真的能带走的军队顶多四五万人。所以五千将士对于蜀国来说,输不起,也许侥幸成功了就很好,一旦失败了,可想而知,那诸葛亮基本上就可以退回成都安心休养几年了。

第三,即使成功也没用。按照魏延的设想,出奇兵偷袭长安,成功了就北伐胜利了,是这样的吗?真的不是这样。东汉之后,西都长安虽然还是汉室的“旧都”,但是在经过长期的战乱,早已衰落,就算魏延偷袭成功,占了长安,五千将士能守住长安孤城吗?洛阳方向的魏军会迅速增援,关中地区的魏军也会迅速包围。而蜀国后续部队肯定无法全部从子午谷增援上来,长安肯定是守不住的。就算蜀军后续部队全部增援上来,长安孤城一座,后方粮草也不可能在运送过来,只能等死。

所以诸葛亮六次北伐,都舍近求远,绕道陇右祁山,然后沿着渭河谷地,从平原上进军长安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方面,绕道陇右祁山,可以截断魏国河西走廊的援军。一方面,从渭河上游往下游进攻,凭高视下,势如破处。还有,陇右地区及渭河中上游是关中地区战马饲养地,也是小麦的种植区域,蜀军先占了这个地方,无论是战马的补充,还是粮食的补充,都相对充足,也省去了从后方运送补给的时间。

虽然诸葛北伐最终还是失败了,但是所谓的子午谷奇谋没有被使用却是诸葛亮的睿智所在。虽然诸葛亮并非小说里演绎的那么光辉伟大,但是他毕竟是一个伟大杰出的政治家,军事上也确实有过人之处。

对于魏延,应该说他也是一个很有能耐的人,不过因为小说里必须有正面人物和所谓的反派,他确实被修改了一些形象,也是我们需要客观看待的。

观点三

魏延那么有才,诸葛亮为啥不重用魏延,还说是罗贯中故意把魏延写的不好?

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

五年,请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以上两段都引至三国志.魏延传。可以看出: 刘备在世时魏延拜镇北将军,而建兴五年为前督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建兴八年,迁为前军师,假节,进封南郑候。古职级就不介绍了,就两个字“进封“啥意思,稍懂点历史的不难从这两段文字读出究竟那个级别高。

只是第一段文字引用的多一些,第二段少一些,这或者是为了有意识说明某种观点,而故意不提后面内容;或者不知道陈寿先生后面还有对魏延的评点。不论咋说,这类要么断章取义,要么欲盖弥彰,要么读史不细,都有不足。

下面还有几段三国志.魏延传内容,咱一条一条慢慢说。

(1)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2)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3)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给延曰:"当为郡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

第一条说魏延善于带兵又勇猛善战,但性格傲慢,看不起别人。当然,人都是有优点有缺点的,不可能十全十美。魏延的傲慢不同于关羽,关羽不仅武力高于魏延,而且地位,和大老板关系都是没法比的。

第二条把魏延不服领导,自大狂妄说的淋漓尽致。只要读懂这段话,就不会说诸葛亮咋不用子午谷之计了。

第三条说的是建兴十二年秋,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时候的事,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慢慢品味,不作详细解读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