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钟琪的兵权,权利不比年羹尧小,为什么雍正只杀了年羹尧,放过了岳钟琪?
作为雍正朝的四大宠臣里最受宠的一人,年羹尧却是雍正即位后处理的第一起文字狱案件,雍正在位十三年,处理过二十起文字狱。但,其它文字狱是实打实的文字狱,而年羹尧这起文字狱只是雍正借文字之名实剪除年党之为。
年羹尧的文字狱是发生在雍正三年二月,年羹尧在上表雍正时,因字迹潦草不堪,还颠倒了成语“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而被雍正抓住错误,认为年羹尧是居功藐上,心怀异志,从而开始了一系列整治年羹尧及其党羽的措施。
以年羹尧的平素为人,很难说这是不是他故意用错成语来挑逗雍正。之所以说是挑逗,因为作为臣下给皇帝上表,都是带着千小心万注意毕恭毕敬的态度,惟恐字迹不公整出现谬误,用错字可能会偶尔出现,但字迹潦草则是不可能的。
再加之年羹尧素来恃功骄纵,不但没把王公大臣们放在眼里,对雍正也是缺乏人臣之礼,在这种目空一切骄纵无忌的心态驱使下,是有很大可能会刺激他一时兴起,玩耍一把这个拥有天下最大权力的皇帝雍正,满足一下自己骄狂的虚荣心的。
至于说为何在都手握重兵的情况下,雍正放过了岳钟祺却杀了年羹尧,那是因为,他俩人有着实质的区别,最重要的一点是,岳钟祺只是一名纯粹的军人并不参与政治。而年羹尧则不同,他不但手握重兵,还玩弄政治,玩弄权术,网罗党羽,培植自己的势力,一个手握几十万军队的封疆大史,手还伸这么长,想干什么,无论是哪个皇帝都是不会容忍的,这是历朝历代的皇帝对大臣最为忌惮的事。
年羹尧是汉军镶白旗人,是官宦之家出身,他的父亲年遐龄曾官至湖广总督,而年羹尧则是康熙三十九年的进士,这时的年羹尧也才二十出头,曾多次担任四川、广东乡试考官,累迁内阁学士。在康熙四十八年,成为了四川巡抚,才三十岁的年羹尧就成为了封疆大吏,可谓是很会做官了。
在康熙四十九年,四川发生叛乱,年羹尧与时任四川提督的岳钟祺的父亲岳升龙出兵讨伐,生擒了叛乱首领罗者。
康熙五十六年,策妄阿拉布坦遣其部将策凌敦多布入侵西藏,杀死拉藏汗,引动西藏叛乱,康熙授年羹尧为定西大将军印,率部联合噶尔弼、延信联军平叛,于康熙五十九年,平定西藏叛乱,年羹尧也升任川陕总督,成为西陲重臣。
康熙六十年九月,青海郭罗克发生叛乱,年羹尧利用当地部落土司之间的矛盾,辅之以“以番攻番”之策,迅速平定了叛乱。
最初的时候,年羹尧可不是四爷党,年羹尧最早时候就被明珠看中,虽然那时明珠已经在康熙朝时失势,但人脉关系还在。明珠一看年羹尧这小伙子日后肯定有前途,就将自己的孙女嫁给了年羹尧,可惜的是这位纳兰家的姑娘命薄,没两年就死了,明珠是铁了心要栓住年羹尧,一看自家没有合适的姑娘了,就把他妻子家的重侄孙女再次嫁给年羹尧。这个可是爱新觉罗氏家的姑娘,有皇室血统。
年羹尧这时依附的是明珠,而明珠可是八爷党,年羹尧虽没明面上支持八爷,可从关系上来说,他和八爷的关系要更亲近些。
关系发生转变是在康熙四十八年,这一年,康熙把汉军镶白旗划归了雍亲王所属,作为汉军镶白旗的年羹尧就和雍亲王有了从属关系,更近一步的是,在康熙五十年,康熙亲自指婚,把年羹尧的妹妹嫁给了雍亲王做侧福晋。有了姻亲关系,自然非同一般了。
但这时的年羹尧可还没有铁心站在雍正这一阵营里,这从雍正在康熙五十八年时给年羹尧写的《和硕雍亲王谕年羹尧》这份手谕可知。雍正在手谕里通篇痛骂年羹尧。
斥责年羹尧违反国朝祖宗制度,无视旗属主仆关系;
在妃母生日和阿哥完婚等庆典时,从来不道贺,不问安;斥责年羹尧不仅在四川骄横不法,狂悖无忌,还企图诱使主子生非分之想;痛骂其不孝,不顾父亲(年遐龄)年老,把七八个儿子全部带在身边,不留人侍候老人。
最后,这时还是雍亲王的雍正特别警告年羹尧,他已将其罪行一一存留,若不思悔改,则奏请皇上自有定夺,这些若是上报康熙知道自然是死罪。
这通篇连怒骂带威胁的手谕说明这时的年羹尧并没有把自己和雍正绑在一块,甚至于还和他有些离心离德。而雍正在怒骂警告之余,就是要年羹尧送儿子来京城当人质。
雍正之所以如此大发脾气,因为这时正是夺嫡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年羹尧正在西北,而这时在西北的还有谁?自然就是担任抚远大将军在青海主持平乱的十四皇子胤祯。年羹尧正是在协助十四皇子,显然,这时年羹尧和十四皇子正走得比较近,所以才让雍正大发雷霆,格外暴怒。
接到手谕的年羹尧估计也是清醒了不少,不久,就把儿子送回了京城,明义上是侍候年迈的父亲,实则是向雍正送人质表忠心,这时才真正铁心成为雍正一营的人。
有了年羹尧这个封疆大吏的铁心站队,雍正也才有了底气摆平其他几位皇子。雍正即位后,立马就封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赏赐一等公爵,还赏一子爵由年羹尧的儿子年斌承袭,其父年遐龄则被封为一等公,外加太傅衔。年羹尧不仅在涉及西北所有政务军事上大权独揽,还有权参政朝廷。这时的年羹尧可谓是权倾朝野,天下最炙手可热的人。
雍正对年羹尧的宠幸甚至于还安生了类似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事情,雍正为了让年羹尧吃到新鲜的荔枝,用快马五天时间就送到了遥远的西北。为了年羹尧,雍正是什么肉麻的话都说得出口了,“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在念做千古榜样人物也。”
意思就是我如果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皇帝,就不能答谢你如此对我的支持之恩;你如果不能成为一个超群出众的大臣,就不能报答我的知遇之恩。让我们都成为千古榜样的君臣!雍正对年羹尧的宠幸程度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了。
或许是雍正的过分宠幸,让年羹尧已经忘记了自己的位置,他辖制的川陕甘成为朝廷水泼不进的地方,一干权力位置都是安插他的亲信,他举荐的官员吏部和兵部都不敢违逆,就连雍正下诏至西北时,年羹尧都不行跪拜接旨之礼,在雍正二年,年羹尧返京之时,就连总督和巡抚都要对他行跪送之礼,这就是对待皇上的礼仪了。
年羹尧返京时,朝中官员们都去郊迎,面对文武百官的跪拜之礼,他却安坐于马上,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轻点一点头,这排头真是比皇上还要皇上,可谓狂妄之极了。在面对雍正时,雍正赐坐时,竟然是叉腿而坐,毫无君臣之礼。
更有甚者的是,雍正准备奖赏这些有功将士时,连宣三次旨,这些将士都没有一点反应,直到年羹尧一声令下,这些将士才叩头拜谢皇恩。作为一国之君,竟然指挥不动手下人,这些人只知有年羹尧而不知有他这个皇帝,雍正心里那可是百般滋味啊。这时估计已经起了杀机了。
在年羹尧回到西北后,雍正下的谕旨已经开始转变了:
可惜,毫不在乎的年羹尧完全没把雍正的这番警示当回事,依然我行我素,直至出现了上表不尊,字迹潦草成语倒用,雍正开始下决心整治年羹尧。
雍正先把年羹尧调任为杭州将军,群臣见年羹尧失势,平时积累的众多怨恨顿时喷发,总结出了九二款罪行,雍正说,这九十二款中应服极刑及立斩的就有三十多条,但念及年羹尧功勋卓著,赐其狱中自裁。
年羹尧或许没有反叛之心,但他的做法是任何一个皇帝都无法忍受,也不能不忌惮的,何况,他面对的可是雍正,岂是能容忍臣子敢如此嚣张跋扈。年羹尧之死也是自己作死,不知收敛,擅作威福,恃功骄妄,目无君臣,结党营私,贪赃枉法,只有死路一条。
而岳钟祺虽也担任抚远大将军手握重兵,权力却远不及年羹尧,他只有统兵权,根本没有官员任免的权力,地方政务上也插不了手,更别说参与朝政了,他也没有党羽。岳钟祺只能依附雍正才能存在,所以,他对雍正没有危害,但饶是如此,最终也因一些过失而被雍正罢了职,虽然念其战功而没有处死,若不是后来乾隆放他出来,他也是注定终身要在监狱里度过。
年羹尧的存活是雍正帝的权宜之计,年羹尧被捧杀是雍正帝的主意
我始终认为,年羹尧没死才是雍正帝虚以为蛇的权宜之计,捧杀年羹尧才是雍正帝早已打定的主意,在潜邸的时候胤禛就曾骂年羹尧“丧心病狂”。
就拿“无人臣礼”来说,年羹尧的脾性雍正帝在潜邸的时候就领教过,年遐龄拜入胤禛摁下算是有些眼力,当时来说,主仆名分已定。
年羹尧是一等一的人才,不到三十岁的四川巡抚,这在当时让人根本无法想象,然后一路飙升,在地方上简直成了土皇帝,军政一把抓,手里还攥着定西将军印,这风头出得,亲爹也得眼红。
年羹尧好像后悔拜错了门,自己大红人一枚拜入胤禛这个没啥出息的亲王门下,有碍前途,可惜没有后悔药可吃,当时谁也没想到日后的胤禛能当皇帝,年羹尧这心里一不平衡就开始“无人臣礼”了,按说年羹尧是汉军八旗,应该自称奴才,但是他和胤禛却自称官职,这就是大不敬,为此胤禛真急过眼,当时就已经看透了年羹尧的德行。
半年多没个请安折子,胤禛生母大寿,阿哥婚礼,年羹尧也是只字全无,这哪里是奴才,还不如个外人,当时的胤禛就已经气得不行,责令年羹尧把带去四川10岁以上的子侄全部送回京师,理由是“担心他们学了你无父无君的德行。”,其实就是连老带小都被胤禛当做威胁工具。
纵观胤禛一生,好则掏心掏肺,歹则睚眦必报,性子里没有几分隐忍,记仇恒久远,一事永流传,但康熙末期毕竟自己还不掌权,如果对地方大员动手很可能引起康熙帝的不满,而到了雍正帝执政初期,没有几个人是和自己站一起的,根本没有挑选的余地,说雍正帝是惊弓之鸟也不为过。
田文镜、李卫这些人能够光速升迁,可不是雍正帝不拘一格用人才,是朝堂暗流涌动雍正无人可用,当时所有人都觉得雍正是篡位获取皇权,听闻消息连亲娘德妃愣住半天都说不出话来。
胤禩集团已经到了绝不苟活悍不畏死的程度,四下传扬雍正得位不正,甚至还妄图拾起议政王大臣会议这块鸡肋来架空雍正,那时候的雍正帝内忧外患,初时能用得上的也不过寥寥几人,张廷玉、隆科多、年羹尧。
年羹尧又是主军事,内忧如果再加上外患,雍正大概就不用活了,所以对年羹尧不得不用,捏着鼻子那种,他知道年羹尧自大的脾性,所以才百般......算得上讨好了吧。
本来年羹尧是要等到雍正大定的时候才处理的,没想到雍正帝的“讨好”助长了歪风邪气,所以雍正不得不提前下手。
这位仁兄还是一如既往的无人臣礼,在皇帝面前也没个坐像,以前是对主子不敬,现在就是对皇帝不敬了,俨然雍正朝已经容不下那么大一个人才了,蒙古王公甚至额驸都要下跪行礼,直隶总督也是如此,到了北京王公一下全部跪迎,就连皇帝的侍卫也没放过,下马替他拿马鞭,上马还得托扶他一把,外加“年选”、“朋党”真是狂得没谁了,而朋党是雍正帝最忌讳的。
不用分析雍正帝的心路,他也不是过河拆桥,因为别管怎么算,年羹尧也是个死,咱们省些篇幅好了。年羹尧但凡有岳钟琪一半德行,雍正帝薨了他都死不了,搞不好还有机会祸害祸害乾隆帝,顺便会会和珅。
岳钟琪呢,虽然也不大让人省心,但比年羹尧好上很多了。
雍正让胤祥提点岳钟琪,要加入汉军八旗,否则雍正帝也扛不住雪花一般落在桌案上的弹劾折子,年羹尧没事,那是因为他是汉军镶黄旗,而且又是雍正的藩邸旧臣,当然没人说什么。
岳钟琪可不行,谁不知道岳飞抗金,那个“金”就是女真人,满洲人的前称,让岳飞的子孙当抚远大将军,满洲的皇亲贵胄们担心岳钟琪图谋不轨,当然这只是弹劾说法中的一种,最主要的是岳钟琪的身份问题,但是岳钟琪不想入旗,无非是考虑涉及家族的名声问题,这是一次忤逆,但还算好,胤祥还活着,替他遮过去了。
但是后来的攻讦越来越激烈,以鄂尔泰为首的大臣不断攻击岳钟琪的能力问题,雍正帝不傻当然能想通其中关节,有的是因为满洲武官跋扈无能,有的是不尊将令,有的纯粹是暗流涌动有人策划。
但是出于两点原因岳钟琪必须要倒霉,一是特磊事件雍正帝被骗,白白失去了一年多最珍贵的进攻时间,准噶尔针对清军的进攻进行了一年多的专项防御筹备,造成雍正到死也没能真正平复准噶尔,二是给过岳钟琪入旗的机会,岳钟琪没有把握,面对越来越浓重的恨意,雍正帝无法真正对抗整个满洲大员和皇亲贵胄的压力,所以最终还是要岳钟琪顶雷背锅,雍正帝是不会出什么罪己诏的。
说是岳钟琪获罪,其实就是找茬,岳钟琪没有那么重的罪,如果深究的话指不定谁倒霉呢,但是雍正下手办的是岳钟琪,不是讲什么道理,欲加之罪,无论如何岳钟琪都要“伏法”。
雍正看起来挺扶植汉臣,其实都一样的,岳钟琪的地位在他心里不如个满洲副参领,而且也差不多到时候了,毕竟岳钟琪一个汉人将军掌管军权时间也太久了,雍正不放心,曾静案更是让雍正难以忘怀,这次没反,下次呢......
但是岳钟琪是个什么品性的人,雍正还是很清楚的,那就是逢满必蔫,执行军令对汉人军官挺狠,但是遇到查廪这样的,宁可让汉人军官背锅抵命也没敢动查廪一根汗毛。
比如曾静案,吓得岳钟琪没完没了的跟雍正帝解释。
可是把雍正帝愁坏了,他也看出来岳钟琪吓坏了,到底怎么安抚呢,雍正帝费尽了心思,就差诅咒发誓带上全家了,这样的岳钟琪他怎么会杀。
他们的差别在于一个压不住,一个乖宝宝,岳钟琪这忠心表的也没谁了,雍正帝看似手狠,其实分跟谁,这反正面都体现在年羹尧身上了,至于岳钟琪,雍正帝虽然嫌他“不识抬举”,竟然不按自己的意思加入汉军八旗,但毕竟有战功在身,多年来那么多战功怎么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