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令人惋惜的十大谋臣都是谁呢?

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士为知己者死。武将可以不计报酬的为主拼杀,谋士可为属国殚精竭虑。三国是一个属于英雄的时代,有才之人,有志之士必不会甘于寂寞,必然会想法设法的出世,成就一番事业。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三国中十大令人惋惜的谋士。排名不分先后!!

在曹操庞大的谋臣智囊集团中,郭嘉无疑是最出类拔萃的一个,也是曹操最信任的一个谋士。他先是投奔了袁绍,后来他发现袁绍不会用人,公元196年在荀彧的推荐下投奔了曹操。他在追随曹操的11年征战生涯中,曹操的事业就一直处于上升的阶段。在他去世之后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08年曹操就遭遇了著名的赤壁大败。曹操在赤壁败退之后不禁发出感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和“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的感慨。他如果当时在世,曹操应该不会轻易冒进发动决定三足鼎立的赤壁之战了,即使是发动了这场战争也不至于会败的这么惨。从某种意义上应该说他的英年早逝,也是刘备和孙权的运气啊,否则三国后来的局面就很难说了。历史上有记载说曹操觉得周围的谋士中郭嘉是最年轻最信任的一个,曾经是准备把他作为将来托孤之人,就如同刘备托孤给诸葛亮,可惜郭嘉英年早逝了。

他的叔父是东汉大名士庞德公。他是与诸葛亮、法正齐名的蜀国最重要的谋士之一。他积极的参与和策划了刘备攻取益州的战争,可惜在攻打雒城(现今的四川德阳广汉一带)的战斗中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而战死。刘备对此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庞统只比诸葛亮大两岁,如果他的寿命能够再长一些,我相信他会在三国期间有更大的作为。当然他的去世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诸葛亮,否则诸葛亮就不会后来在蜀国有那么大的权力,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了。

辅佐三孙,为孙权权衡天下。周瑜与孙坚很早就有缘,孙坚死后,周瑜率兵迎接孙策,孙策从此有了希望,孙策与周瑜同娶大小乔是三国佳话,官渡之战后,曹操令孙权将儿子送到他那里作为人质,其他大臣不敢表态,只有周瑜坚决反对,在房中给孙权权衡天下,道出能够与曹操抗衡的道理,是为房中对,这才让孙权下定决心对抗曹操。

赤壁一战奠定三国鼎立之局势。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三大战役,其中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曹操号称80万大军(实际上只有23万大军左右),面对周瑜的三万军队,竟然完败。曹操所谓通天的谋士在周瑜面前都不值一提,被扫得无声无息。

孙权最终成为三国的一方重要力量,根本原因是周瑜举荐了一批核心人才,主要有三个,一是鲁肃,二是吕蒙,三是陆逊,这三人在吴国那是通天之才,其能力不在周瑜之下。

可惜天妒英才早逝。周瑜在三十六岁之际仙逝,否则,孙权谋取天下并非没有可能。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诀,为刘备分析天下,寄于篱下的刘备醍醐灌顶,按照诸葛亮的谋略终于取得一席之地。

诸葛亮让刘备最终成为三足鼎立之势的最大贡献就是联合孙权,在赤壁一战中协助周瑜,终于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刘备最终成为三足之一足,虽然最弱,但也是一席。

刘备死后辅佐后主呕心沥血,感动后人。而自己是谋天下局势之人,现在既要谋取天下局势,又要谋取一城一地一战,自古或许只有诸葛亮能够做到。南下征服蛮夷,七擒孟获,扩张国土和人力,北取关中,获取粮食,六次北伐,以表现出蜀国的强大,在战争中让对方不敢南下,并且向东响应吴国,以让吴不敢轻视对他的联盟,终于让蜀国在风雨飘摇中得已存续。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人惋惜遗憾的是辅助的主公能力太弱,伟大的才能只能勉强维持现状。

献计张绣,差点杀了曹操。当年贾诩在张绣门下,曹操在穰城大败张绣与刘表联军,然后撤退,张绣要追击,贾诩认为不可,张绣不听被击败,但这时,贾诩要张绣再度出击,张绣终于听了,打败了曹操,这一经典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兵家经典。

离间马韩,助曹操取得关中。北方军阀中,马超和韩遂据关中,成为北方重要军阀,马超与韩遂和曹操多次交战,互有胜负,马超自知难以抗争曹操,提议划分边界,贾诩献计曹操,假意同意,离间马超和韩遂,使他们内乱,最终取得大胜,除了后患,稳定了北方。

贾诩其实是深谋远虑之人,其才能不在任何谋士之下,可惜早年为董卓谋,后为李傕、郭汜谋,再后为张绣谋,所以,最终投奔曹操之后的贾诩一生小心谨慎,虽然成为赤壁之战唯一献计之谋士,但其光辉已被遮掩。后来,曹丕曹植之争,贾诩虽然支持曹丕,但不参与其中,而且也令后代不与政治挂勾,不参与权贵斗争,闭门自守,最终位列三公,实为不易。

沮授劝袁绍,颜良性急不可单独任用,袁绍不听,颜良兵败,白马被迫;迎天子,迁都邺城,以令诸侯,袁绍不听,结果曹操后来入住洛阳,开创建安时代,他又后悔;袁绍分兵三子,各据一州,沮授劝谏,袁绍不听,后来他死后,三个儿子窝里斗;官渡之战,沮授分析利弊,主张开展持久战,袁绍不听,曹操以少胜多,官渡之战成为经典。

沮授其人,有谋略、有远见,是一位好谋士,奈何其所遇非主,鸿鹄之志无法施展。

田丰博览多识,权略多奇,曾在朝中任侍御史,因不满宦官专权,弃官归家。袁紹起兵讨伐董卓,应其邀请,出任别驾,以图匡救王室之志。后袁绍用田丰谋略,消灭公孙瓒,平定河北,虎据四州。田丰曾劝袁绍早日图许,奉迎天子,占据政治上的主动,袁绍不能从。建安四年,曹袁争霸,田丰亦提出稳打稳扎的持久战略,袁绍执意南征而不纳,但在曹操东击刘备时,却以儿子生病为由,拒绝田丰的奇袭许都之计,错失良机。官渡之战,田丰再议据险固守,分兵抄掠的疲敌策略,乃至强谏,被袁绍以为沮众,械系牢狱。建安五年,袁绍官渡战败,因羞见田丰而将其杀害。

空有大才。无奈主公生性多疑,人生格局相对狭义。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上,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获谥为"敬",后追赠太尉。

多可悲,他一手成就了曹魏的权势,这权势最终却毁了他。

大家对陈宫的认识,想必是因为他果敢救出曹操且愿意跟对方一起逃难,共谋天下的事情。可惜最后陈宫没有追随曹操到底,转而投靠了吕布,有人觉得陈宫背叛曹操是因为他的性格问题,亦在于曹操其达目不择手段,有时候因为利益而滥杀无辜,这一点使得陈宫对他十分之不屑。公元194年,曹操以兖州兵力攻击徐州陶谦,并且在过程中肆意滥杀无辜百姓,而陈宫因为得到曹操的信任,被安排留在根据地兖州防守。正当曹操跟陶谦打得不可开交之际,兖州的陈宫就串通陈留太守张氏兄弟以及中郎将许汜、王楷等人一同起兵叛变,直接就背叛曹操,还带着一干人马投奔了吕布。接着又带着吕布军气势汹汹的来犯兖州,此时兖州基本人去城空,无大将镇守也只能乖乖被吕布占领。

曹操得到消息后立马大怒,他万万没想到跟他一起逃过难吃过馊馒头的陈宫会背叛自己,这一口气始终咽不下,怎么的也要把兖州夺回来,以便挽回失去的面子。经过谋士的一番计策,曹军很快就用妙计兵法打败头脑简单的吕布军,当兖州被曹操攻破之日,吕布也只能狼狈的逃往徐州去投诚刘备去了。既然连吕布都选择投靠刘备,那么陈宫当初为何不去投诚刘皇叔呢?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当时刘备的威望还很低混不出什么名堂,况且还是陶谦座下的一位部将而已,相比吕布已混得不错,有自己的势力跟地盘,况且他作战勇猛,只缺一位机智的谋士而已,可能陈宫因此就想成为吕布的“千里马”,以他的智谋配吕布的勇猛,俩人说不定能闯出一番皇图霸业。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冬,曹操军队围攻下邳时,久攻不下,曹操听从荀攸、郭嘉建议,开凿沟渠,引沂水、泗水来灌城。又过了一个月,吕布更加困窘,登上城头对曹军士兵说:“你们不要这样逼迫我,我要向明公自首。”陈宫制止说:“曹操不过是个逆贼,怎么配称明公!我们现在投降,就好像用鸡蛋去敲石头,岂能保住性命!”到了十二月,吕布军心崩溃,部将侯成、魏续、宋宪叛变,缚其投降曹操。曹操一度欲劝他再度出仕,但陈宫不为所动,赴刑场受刑而死,曹操无奈挥泪下令将其处死,之后派人将其首级送往许都彰功,然后下葬。之后陈宫家族一直由曹操供养。

在我心中,陈宫能够面对死亡如此淡定是令人敬佩的!能够坚守自己的底线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品德!

公元234年,诸葛亮逝世。面对蜀汉捉襟见肘的情形,胸怀大志的姜维一次次提议北伐,但每每都遭到费祎等人的反对。费祎常对姜维说:“吾等不如丞相亦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不如且保国治民,谨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为希冀侥幸,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在这种谨小慎微的偏安思想支配下,姜维壮志难伸,一筹莫展,内心的煎熬与悲情可想而知。

姜维北伐有无胜算,胜算几何,历史无法假设。但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三国史话》中却说的一针见血:“从魏齐王芳之立,蜀汉若要北伐,其机会断在此间,而其机会又是愈早愈妙,因为愈早该魏国的政局愈不安定。然此中强半时间都在蒋琬、费祎秉政之日,到姜维掌握兵权,已经失之太晚了。所以把汉朝的灭亡,归咎到姜维,实在是冤枉的。倒是蒋琬、费祎,应当负较大责任。”所以,当姜维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时,物是人非事事休,历史留给他的舞台已经非常狭小了。

后主景耀六年,司马昭派大将钟会、邓艾大举伐蜀。姜维由陇上退守剑阁,抗拒钟会大军。后来姜维见人心思汉,就定下了假投降一计:先骗取钟会的信任,再利用邓艾和钟会不和这个条件,借钟会之手除掉邓艾,然后策动钟会谋反,抵抗司马昭派出的增援部队,最后除去钟会,复兴蜀汉。但上天真的是不青睐姜维和蜀汉,尽管计划详尽周密,但结局还是令人唏嘘,姜维超群的智勇和对蜀汉的忠心就在这场假投降中蹂躏散尽。

纵观姜维一生,面临太多身不由己的抉择,又有太多的误解缠身,在“坐亦亡,伐亦亡”的现实面前,姜维仍坚持着为蜀汉拼死一搏,坚持着奋斗的精神,但谁料姜维注定就是悲情一生,抗争反误性命,但这却是英雄的选择,是生命的归处。

三国最令人惋惜的十大谋臣:陈宫、法正、郭嘉等排名上榜

三国最令人惋惜的十大谋臣 陈宫上榜 法正第四 第一不死郭嘉难出

今天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单以才能看高低,回看三国中那些群星灿烂的谋臣,看看三国中最令人惋惜的十大谋臣都有谁。

第十:聪慧过头之杨修

俗话常说聪明反被聪明误,如果这句话放在三国杨修身上,恐怕是再合适不过了。不过这个印象多半来自《三国演义》的影响。在正史《三国志》中有两处记载,其一是:“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其二是:“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通过这两处记载来看,首先我们得到了两个信息,一个是杨修才能非常出众,另一个则是曹操非常器重他,而且对杨修所提出的建议或主张,曹操基本都很满意。

但是杨修如此有才干,又如此受到曹操的器重,为何最后却为曹操所杀?此一事历来争议不断,结论有两种:第一种是曹操杀杨修,乃是因为曹操和杨修父亲杨彪之间有过节;第二种认为是杨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因此在建安二十四年被杀。后一种或许更接近史实,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就是在后一种记载的基础上借题发挥出了一个“鸡肋事件”,然后曹操以杨修乱军心罪被处死。杨修之死,确实有些令人遗憾。

第九:“有病乱投医”之陈宫

陈宫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谋臣,而且在史载中,陈宫在曹操前期确实出过不少力。可是陈宫这个人性格有问题,或者说陈宫这个人太注重个人情义,不过这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只是影响了他的人生。曹操杀了一个边让,而这个边让是陈宫的铁哥们,陈宫就因此记恨曹操,最后还要为好兄弟报仇,趁曹操出兵徐州的时候,在后方玩造反。可是陈宫的错误在于“有病乱投医”,既然玩造反,那你也得拥立一个能够和曹操抗衡的老板才对,他却一时着急,拥立了一个有勇无谋的吕布。且不说濮阳没占住,被曹操赶跑到徐州,结果在徐州也没呆多久,又被曹操大军围攻,这一次,吕布因为儿女情长一败涂地,而陈宫也跟着命丧黄泉。陈宫之谋,本可成就大业,遗憾跟错人,走错路,终究什么也不是。

第八:江东之望张昭

张昭被誉为“江东之望”,他在江东的影响力和威望非常高,所以孙策回到江东准备大干一番大业的时候,他非常聪明,请出了这位“江东人望”,而且对其非常信任。史载说孙策把军政大事都交给张昭负责,张昭非常感动这份信任,也兢兢业业,把孙策的后方打理的井井有条。但是可惜的是,张昭在后期基本没有发挥什么才能,因为孙权执政时期,他对张昭的重用已经不像孙策,所以张昭有点坐冷板凳的感觉,最后还是在半退隐的状态中抑郁而终。

第七:“文武胆志”之陈元龙

关于这句评价来自刘备,他说:“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可见刘备对陈登的评价之高。陈登,字元龙,是三国时期非常杰出的谋士,但因为三国演义对其宣传的太少,几乎一直处于雪藏状态。陈寿对陈元龙的评价是:“陈登有雄气壮节,登降年夙陨,功业未遂。”可见陈寿对陈登也是感到遗憾。那么陈登真的很厉害吗?当然!我们都知道孙策,孙策被誉为小霸王,用兵堪比项羽,能征善战,但是孙策用五年平定江东,后来以十倍之兵攻打匡琦城。陈登登城指挥,将孙策击退。难怪史载中说他智谋过人,又懂军略,是个大才!但如此上等人才,最终却因饮食不当英年早逝,真是三国一大遗憾!

第六:凤雏之庞统

庞统在正史中的长处在于识人和政略,并非《三国演义》吹的那么牛,但真的是个难得之大才。刘备的势力有个转折点,那就是在站稳荆州之后怎么发展。虽然诸葛亮提出了隆中对,但是纸上说说容易,真正操作起来是很难的。那么如何取得西川之地,在这事上,庞统的作用显然大于诸葛亮。也正是因为庞统的上中下三计打开了刘备的思路,他最终带着庞统快速获得了益州之地。可是庞统却在攻城时,被一支流箭射死。这简直太令人莫名其妙了,就像是天意!

第五:天妒英才之郭嘉

郭嘉一直是三国谋臣中最令人争议的一个人物,有人说他是三国第一谋臣,有人说他的才能并没有那么强。史载中郭嘉的能力确实不错,但是我们看《三国志》会发现,陈寿是把郭嘉和程昱、董昭、刘晔、蒋济放在一起写的,说他们都是“才策谋略,世之奇士”,但长处是“筹画所料,是其伦也”。但是郭嘉一直被人们念念不忘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他38岁英年早逝,令人感到无限遗憾罢了。

第四:蜀中英才之法正

法正跟郭嘉、庞统都属于一个流派的,即英年早逝派。不过法正的价值似乎比庞统和郭嘉要更突出,这当然是比较实际的利益问题。对于法正,我们可以参考诸葛亮的评价,诸葛亮说过一句话,即刘备能够舒展羽翼扬眉吐气,主要的得益于法正。另外我们看一下法正死后刘备给他追谥的谥号也能看出一些信息,即翼侯。翼,即翅膀也。其实在刘备自己看来,法正就是让他高飞的翅膀。可惜的是,这一翅膀没有承载他飞太久,拿下汉中之后,法正便去世了,死年四十五岁。

第三:东吴之大才陆逊

史载说陆逊智勇兼备、武能安邦、文能治国。早期吕蒙活着的时候,他协助吕蒙袭取了关羽的荆州,后来刘备率军来复仇,他又统兵击败了刘备的伐吴大军。黄武七年,又在石亭打败曹休。一生可以说是功劳巨大,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陆逊,恐怕东吴都灭亡了。但是尽管如此,孙权对陆逊的态度也是很古怪,早期用的时候格外信任,在后期却多有冷落,甚至受到孙权的猜忌,最后遭人诬陷,气病而终,真是遗憾。

第二:乱世鬼才之李儒

李儒其人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意思,他原先是汉朝的博士,应该是才能过人,可惜一直没有发光。等到董卓进京之后,在他的策划之下,董卓不仅靠可笑的三千兵马控制了兵强马壮的帝都洛阳,而且很快又控制了皇宫、群臣,连天下也成董卓的了,他四处封赏,到处封官。本来有利之势全在董卓,可惜董卓毕竟不是天子之命,奈何被一近身侍卫吕布干死。而董卓死后,李儒便忽然消失在了历史的迷雾中,有人说他退隐而去。有人说如果董卓能够完全依李儒之计,说一定是第一个一统三国的人物。

第一:曹操的第一个大谋士戏志才

先看三条历史记载:第一条陈寿《三国志郭嘉传》:“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第二条是《后汉书·列传·郑孔荀列传》:“操每征伐在外,其军国之事……戏志才等,皆称其举。”总之,根据这些记载的信息可以看出戏志才是个超级军谋类的大才,曹操早期在陈留举兵,地偏民少之地,能够快速崛起,其中应该少不了戏志才之谋功,不然曹操也不会如此念念不忘,只可惜戏志才跟法正等人都属于“英年早逝流派”。倘若戏志才不死,郭嘉基本上就难出了。因为郭嘉是在戏志才去世后,曹操请荀彧推荐方来到曹操身边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