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穷人买不起盐,那他们吃什么呢?(古代盐的制造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古代盐的制造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人和动物是不可能不吃盐的,除了味觉上的享受需要之外,身体机能的需要是人和动物离不开盐的主要原因。

我们都知道盐的学名叫做氯化钠,是人体所需要的重要成分,一般来说,人体是不会自己产生这种成分的,需要通过外界的摄入来补足。

如果人长时间无法从外界获取盐分的话,那么人就会大概出现浑身乏力、食欲减退,甚至还有恶心想吐、看不清东西、反应变弱、心跳加速等等严重的状况出现。

人和动物不同,人有脑子、有技术,所以可以从大自然中提取盐,然后加入食物中食用。

而动物就不一样了,如果动物想要获取盐分,一般食草动物是从草料和土壤石头中获取的,食肉动物则从食草动物的身体或者一些石头土壤上获取,获取方式极为的原始。

要说人类是从什么年代开始从大自然中提取盐分的,我们现如今已经无法得知了,但如果要说古人是从什么地方获取盐分并以什么技术提炼的,我们倒是可以了解一二。

首先,古代人们获取盐的途径主要有三个,分别就是海水、湖水以及井水。

海水中蕴含着大量的盐分大家都知道,我们就不必多说。

而湖水和井水之所以能提取出盐,主要跟一些地方湖水和井水的特殊有关。

虽然内地大多数的湖水和地下水都是由淡水构成的,但是与此同时,也有一小部分的湖水和地下水是由盐分极大的咸水组成的,由于这些井水、湖水盐分的巨大,古人一般会选择将其炼制成盐。

在不了解情况的时候,很多人都以为古代人提取盐是通过太阳晾晒的方式获取的,但这种方法在古代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主流。

除了这种方式之外,从宋朝年间开始,人们就已经懂得了在海边开发盐田、把海水引入盐田中晾晒蒸发获取盐的方法。

但是由于那个时候技术不足,晾晒制盐所产生的杂质、所需的时间以及效率太低,所以在大多数时候人们是不会采用这种方法来制盐的。

这种方法是一直到了清朝光绪年间,随着技术的越发成熟,才逐渐在全国各地的海盐炼制地普及了开来,并最终成为主流。

按照常理来说,世界上的海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古代应该是卖得很便宜的,但是由于一些实际情况的影响,古代盐的价格却变得异常昂贵。

最开始让盐变得昂贵的人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管仲在掌管了齐国的大权之后,他采用了种种的方式来提高了国家收入。

其中既包括了官妓制度,也包括了将盐等人们必不可少的物品垄断买卖的手段,正是从他那个时候开始,盐首次变得昂贵起来。

不过在最初的时候,这种情况只局限于齐国境内。

在其他诸国境内以及后来秦国统一了各国、刘邦取代了秦国之后的时代里,这种情况其实并没有推广开来。

一直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汉武帝打仗所需要花费的钱财实在太多了,所以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我们国家古代再度推广起了盐买卖的垄断制度,通过垄断盐买卖获取大量的财政税收。

在很多时期,皇帝们为了防止没有经过许可的商人私自贩卖盐,他们就制定下了严厉的律法。

在那时候,私自销售到一定程度的盐,是可以直接判处死刑的,在这方面的严厉程度上,管控强度不亚于现如今的毒品。

正是在古代朝廷的垄断以及这种种严厉的惩罚规定下,使得古代盐的价格一度非常高,导致了很多平头小百姓们做菜的时候只能尽量地少用盐来节省开支花费。

有些贫困点的家庭,有时候甚至是吃不起盐的。

这时候他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如果是居住在海边的人,虽然法律规定了私人不能买卖盐,但是如果他们偷偷用海水炼制一些盐、自己食用,却还是可以的。

在内地地区,一些百姓们也可以在咸水湖中用差不多的方法获取盐,至于井水由于大多数被官府掌控、百姓们难以接近的原因,所以百姓们一般无法私自采盐。

而如果是一些根本无法接近制盐原料的人,他们就只能通过一些灰色途径来获取盐了。

虽说古代私人贩卖盐的惩罚力度很高,但正如现如今仍然有很多人不惧刑罚贩卖毒品一样,为了利益,古代还会是出现一些私人贩卖盐之人的。

为了能让自己从灰色途径获得而来的盐卖得出去,这些人一般会大大降低盐的销售价格,这时候,穷一点的百姓们就可以买得起盐了。

而如果是特别穷或者没有灰色途径购买盐的百姓,那么我觉得这些百姓们只能如同动物一样通过最原始的方式从一些石头或者植物之类的物品上提取出盐分了。

"盐的历史发展及其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

盐,曾一度被西方国家称为“白色金子”,在中国夏朝时期更是十分珍贵的“贡品”。可以说,当时不仅是穷人,多数人都吃不上盐。

然而,盐却是身体机能运行的必要元素,长期不食或份量不足,不但会引起身体浮肿,而且还会导致身体疲软、头晕无力。

难道在哪个阶段的人们都是身体浮肿或疲软无力吗?显然不是。因为,那时的人们处于原始社会形态,过的是茹毛饮血的生活,主要食物来源于猎获野生动物,而野生动物血液中就含有一定的盐份。

那么,盐是如何出现的?

相传,在夏朝太康年间,临淄有一个渔民出海归来,正好看到一只凤凰落在了海滩,鸣叫两声后,便翅膀一扇瞬间消失无踪。渔民深知“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的道理,随找来一把铁铲在凤凰曾经站立的地方进行挖掘,很快挖出了一块灰白色的晶状物体,虽然他不知道这是何物,但他深信这是一个宝物。

于是,他满怀信心带着这块晶状物体,准备将“宝物”献给太康帝。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认识这是什么宝贝,但是太康帝及朝中大臣应该会认识。谁知,当太康帝接过渔民的“宝贝”后,眉头一下拧了起来,大怒道:“来人,将这个骗子拉出去斩了。”莫名其妙中的渔民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大殿卫士拉出去砍了头。

这时,厨师前来进献饭食,太康帝看到美味心下一喜,随将渔民进献的“宝贝”赏赐给了厨师。虽然心知这不是什么宝贝,但是王上所赐他也不敢扔啊,只好将“宝贝”装在一个竹篮内,挂在了灶具上方,以示荣耀。次日,厨师正在烧菜,突然头顶上的竹篮内掉下一小块晶状物体,入汤及化。厨师心下大惊,正想将锅内的肉食倒掉从新再做。谁知王上却派身边侍臣来催,为此他只好硬着头皮,任由侍臣将肉食端走。

片刻功夫,侍臣前来告知厨师,王上诏见。厨师心怀忐忑见到了太康帝,他还没有来得及进行辩解,太康帝已是心情大悦,夸赞他今天做的肉食味道特别鲜美。

厨师回到厨房后,稍微思索便回过味来,应该和那一块晶状“宝贝”有关。他又急忙试做一锅肉食,并放入了一小点晶状物体,品尝一口确实特别美味。厨师深知此事非同小可,立即将情况如实上报给了太康帝,太康帝这下才知冤枉了渔民。接着,太康帝根据礼部官员的接待记录,大肆奖赏了渔民的家人,并命当地官员专门在海边找寻这类晶状物体。

不久,这类被称为盐的晶状物体便成了朝廷贡品,专供帝王宫中使用。

后来,盐的产量越来越高,由帝王宫中逐步扩展到了各诸侯贵族。那时的百姓,可都还过着“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的原始生活,根本不知“咸味”一词。但是,到了春秋时期的齐国,其产量已发展到可供各国百姓都能使用的程度,齐国也变的国富兵强,并因此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另据《吕氏春秋》记载,吕不韦祖上就是靠贩卖私盐起家的。

同时,也有古迹记载有:“宿沙作煮盐”。意思是炎帝时期,诸侯宿沙氏第一个研究出了海水煮制海盐的方法。此外,据《史记》记载,秦昭王时的蜀郡守李冰在治水的同时,开发出了井盐。

其实,根据中国盐的发展历史,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的历朝历代,盐都处于“官营”状态。因为,盐是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须品,因此只有官府统一管理,才能保证百姓都能吃得起盐,也能避免百姓因此作乱,更能保证朝廷的税收。

据史料记载,唐朝、宋朝时期,一斗盐的价格相当于一斗米价格的100倍。但是,盐只不过是生活中的调料,用量并不大,如果与粮食相比,就显得微乎其微了。就连东汉的王莽也称盐为“食肴之将”。

由此可见,春秋齐国、汉朝时期的鱼盐业已经相当的发达,已成为国家税收的龙头霸主,更何况后来的历代王朝,盐业的制作技术及发展规模,已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穷苦百姓吃不起盐的现象应该极为少见。

更为关键的是,盐的成本非常低廉,而税收代价同样极其低廉,不用派人每家每户去收,百姓就会主动将盐税上缴到当地官府盐商。所以,只有保障了百姓的用盐,也就保障了朝廷大项税额收入的稳定。也因此足以证明,题主的问题是一个伪命运。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