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凤雏两人得一人可得天下,刘备2个都得了,最后还是败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水镜先生:演义之辞还是历史之真相?)

水镜先生:演义之辞还是历史之真相?

水镜先生司马徽在三国时期,就好像菩提老祖一样,自己死活不出山,却放出一个猴子搅得天下鸡飞狗跳。

机缘巧合之下,他向刘备打个一个谶语: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

刘备一听,欣喜若狂,不惜屈尊降贵亲自三顾茅庐去请卧龙出山。后来又得了庞统(凤雏)、法正(孝直)和刘巴(子初),简直是天命所归。

难道水镜先生这么神,早就知道此四人终将为刘备所用?

其实这只不过是演义之辞罢了。这也是古时小说惯用的手法:把后来之事借所谓高人之口先讲出来,造成宿命天意之谶,借以博取读者眼球。

但抛开这几谶语,只从后面的史实而言,我们也可以看出,这四个人是确实很有本事的。

可是为什么刘备得了四人,却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天下呢?难道真的是因为法正和刘巴先后去世造成的吗?

或者如司马徽仰天长笑的那句“卧龙得其主,却未得其时”?

却也未必!我们不否认,个人的影响,尤其伟大人物的影响,是对历史的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并非是决定性的。

我一直认同一句话,那就是:兴衰荣辱大多都是有一系列配套的原因造成的,绝非偶然,也绝非个别孤立的原因。

所以,刘备之蜀汉之所以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刘备以情义而成事,却终于为情义所累。

我提出这一点,并非是说关羽死后刘备伐吴的冲动,而是指蜀汉阵营的内部管理体系不够正规。

刘关张情逾兄弟,赵云功高恩重,黄忠老不可罚,马超艺高难遣,这就给内部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尤其是关张二位,都是靠哄着来,别说诸葛亮,就是换天王老子来都没办法。所以长此以往就在蜀汉的内部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雷池关系网,普通的管理对之根本无效。

所以当刘备得了根据地之后,法正提出要学刘邦用黄老之道休养生息的时候,诸葛亮却针锋相对地提出要加强法制,约束民众。

难道诸葛亮想约束的只是民众吗?

其二,内部派系林立,面和心不和。

我们先看曹操阵营,其核心人物都是他的亲信死忠;孙权的中坚力量也都是江东土生土长的土著世家。可是再看看刘备,却大都是东拼西凑的将领,虽然号称五虎上将,可是力量却很难使到一块儿,全靠刘备和诸葛亮在中间和稀泥。

即便刘备剖腹掏心对他们,他们也从未死心塌地的地融入这个大家庭,尤其是关羽这个傲慢的脾气,看不惯这个,又瞧不起那个,无形中更是加剧了内部矛盾。

其三,光复汉室的动力,最终演变成拖死蜀汉的致命包袱。

三国之所以称为三国,那是因为三家平衡相峙,谁也没有把握吞掉其他两家。

孙权偏安江东,身为人臣,根本没有统一天下的理由,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取汉室而代之的理想。所以人家活的很潇洒,很无忧无虑,就好像鱼轮上的沙丁鱼,若不是有两个敌手像泥鳅一样搅着,自己都能把自己睡死。史实上东吴也就是这么亡国的。

曹操阵营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当时名正言顺的正统,国家机器的运转非常正规稳定,地广人多,势力雄厚,后劲十足。

再看看蜀汉,虽然在诸葛亮科技型人才的治理下蒸蒸日上,蓬勃发展,可是他却没有把心思放在厚积薄发的养力造势上,而是偏偏像一个被远大理想所奴役的投机者,动不动就出兵北伐光复汉室!

这叫什么?这叫不识时务!

可是偏偏司马徽在推举卧龙凤雏的时候说他们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俊杰,这实在是高估了他们的才略。

这也是蜀汉最后失去天下的第四个原因:外界和他们集团内部都高估了卧龙的能力。

罗贯中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借司马徽的口说出了那句话:子初孝直亡一人则汉室难兴。

为何?因为子初和孝直二人才是真正的韬光养晦的谋略家,是统筹全局的总工程师,如诸葛亮庞统之流充其量也就是部长级的发改委先锋。

蜀汉亡国的最后一点,便是后继无人。

就好像丐帮的降龙十八掌传到张无忌那个时代的时候,史帮主竟完全沦落为任人摆布的三流角色。

不管后人怎样说刘禅如何天才,但他正是蜀汉后期走向衰落的罪魁祸首。猜忌和得过且过就好像蜀中唐门的毒药和苗家的蛊虫,无时无刻不在蚕食着蜀汉集团的最后一点儿生机。

经过以上分析,此时,我们已不难发现,诸葛亮和庞统在司马徽的心里,其实也就是一个二流角色。只是他们时常混迹于同一个一个圈子里,不但是志同道合的道友,又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机缘之下,给他们一个施展抱负的平台罢了。

至于结果,他早就心知肚明了。要不然怎么会有“水镜先生”的雅号呢?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然而谁能最终统一天下?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是来自《三国演义》的演义之词,如果真的得一可安天下,那要是曹操或者孙权得了庞统,刘备得了诸葛亮,那到底谁统一天下?刘备没有得到天下的原因有很多,单就卧龙凤雏两人来说的话,有以下的原因:

一、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

《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司马徽对刘备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彼时的刘备刚刚经历跃马檀溪的风险,回首半生,良将有余,关张赵都是万人敌的选手,但是没有智谋良臣,听到这话必然求贤如渴。

对于诸葛亮,司马徽更是不吝惜赞美之词,可能因为正史上诸葛亮是司马徽得意门生的原因吧,在三国那个士族舆论盛行的年代,司马徽又是以识人著称,对诸葛亮加大宣传,更能彰显诸葛亮的名声。

《三国演义》三十七回记载“(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

可实际上当刘备真要去找诸葛亮的时候,司马徽出门仰天大笑“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可见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不能成功的事实,在小说里早就埋下了伏笔。

二、诸葛亮的短板

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后可以说是如虎添翼,但是刘备交给诸葛亮的任务并不是带兵打仗,真实的诸葛亮投靠刘备之后,虽然得到刘备的信任,但主要负责的是治理内政这方面的事物。

据《三国志.贾诩传》记载,曹丕继位后,贾诩曾对曹丕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贾诩说这话的时候刘备还在世,以贾诩对天下大势的判断,能充分证明诸葛亮的才华在治理国家上,如果得天下,那诸葛亮就是萧何那样的功臣,但是指望有个诸葛亮就能得天下,还不现实。

但是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呢?陈寿在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评价时候说道:“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感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此外诸葛亮在统帅兵权的时候,缺少容人之量,对于很多自己不能驾驭的将领,都采取了打压或者除之后快的决策,比较典型的就是魏延和刘封。

《三国志.刘封传》记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

要知道刘备别说是刘封,五虎上将哪个驾驭不了?换了诸葛亮,就要差上不好了,诸葛亮虽然有英雄之志,但是少了英雄之胆。

三、庞统那被高估的能力

如果说诸葛亮只是军事能力不太强的话,庞统就属于彻底两方面全部被高估的人才了,庞统的道号是凤雏,如果细心的读者倒过来读的话,就发现凤雏其实是雏凤。

这说明起码诸葛亮已经有了龙之才,没出山时候最多是卧着,庞统不过只是具有成为凤凰的潜质,还是没有长大的凤凰,这也是为什么卧龙在前,凤雏在后的原因。

庞统之所以也被宣传出来,还是因为司马徽,司马徽和庞统的叔叔庞安民是好朋友,同时也是庞统的老师之一,自己的学生,好友的子弟,不宣传一下肯定不合适。

《三国演义》为了显示庞统的才华,特意给庞统安排了赤壁连环计,让庞统成为赤壁胜利的一大彩蛋之一,可惜连环计历史上并不存在,一切都是作者的艺术加工,美好愿望罢了。

总结:卧龙凤雏虽然都很有才华,但是还起不到逆转乾坤的作用,刘备自己统一天下的两条战线,荆州失去后只剩下了益州,随着自己的离世,诸葛亮全面能力的有限,蜀中内部矛盾等多方面原因,最终没有实现一统天下,而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最终也只能成为小说演义中留给人们去美好想象的遗憾罢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