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何不给自己的儿子封王?(秦始皇拒绝分封子孙,坚持郡县制的原因与其担心分封制导致混乱相悖,更重要的是秦始皇重视国家大业,对亲情淡漠。)

秦始皇拒绝分封子孙,坚持郡县制的原因与其担心分封制导致混乱相悖,更重要的是秦始皇重视国家大业,对亲情淡漠。

秦始皇对自己的皇室子孙,那是相当抠门的。尤其是对自己的儿子们,他基本没有将任何封地赏赐给儿子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秦始皇拒绝分封制,从一开始就想做好郡县制。

西周分封天下以后,天下逐渐形成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此后进入东周列国年代,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局面,而周天子根本就没办法管理。

为了纠正这一错误的现象,秦始皇当然不可能把自己的儿子再次封为王。这样又走上了西周分封的老路,他认为几百年以后,他的江山会像东周一样分崩离析。

只能说秦始皇这一点的确想多了,因为他们家两代人就把基业毁掉了,根本等不到几百年以后。秦始皇不把儿子们封为王,就是为了好好搞郡县制。

和自己的宏图大业比起来,秦始皇根本就不可能在乎所谓的亲情。他是千古一帝,就不会过分留恋家里的事情。

他一统六国,随后统一了度量衡、文字,修长城,焚书坑儒等等,做了太多一般皇帝都不敢做的事情,所以秦始皇根本就忙不过来。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史记》

这个时候家里人对秦始皇来说,那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负担。这是很残忍的现实,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有好几个儿子,可是我们知道秦始皇有几个老婆么?

我们甚至连秦始皇的皇后是谁都不知道,换句话说,秦始皇到底有没有皇后,我们甚至都没有搞清楚。

为此秦始皇不分封自己的儿子去全国各地做王,甚至不给他们一个王爵的头衔,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了。

其实在秦朝以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郡县制。只不过那是在各个诸侯国内的郡县制,并没有统一在全国推广。

秦始皇一统六国以后,就让大家提出制度的建议,有人认为要恢复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而李斯则认为广泛推行郡县制,才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

为此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结合战国时期传下来的郡县制,大力在全国进行推广。将全国诸侯国的领土都变成郡县,这样才方便统治。

如果秦始皇这个时候,把自己的儿子全都分封到全国各地,那么他的郡县制该如何在全国推广呢?至少会遇到不少阻碍。

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将来到底会属于诸侯国,还是直接属于中央郡县来管辖。尤其是地方豪强们,更是摇摆不定,这些信息,直接关乎他们未来的前程。

为此秦始皇快刀斩乱麻,所有儿子都被出去瞎折腾了,跟你们个人的前程比起来,还是推行郡县制显得比较重要。

秦始皇这个人就是这么拽的汉子,他的儿子们也只能唉声叹息了。在他眼里没什么用处的儿子,管好吃喝就行了,出去做王爵,那就是丢人现眼,反倒是祸害地方。

记载中,秦始皇一共有20多个儿子,可是比较著名的就只有公子扶苏和公子胡亥了。那么其他儿子都跑去干嘛了?他们基本都被胡亥给弄死了。

比如说公子将闾三兄弟,被胡亥逼迫自尽而死。公子高在胡亥屠戮兄弟们的时候,主动申请为秦始皇陪葬,得到了胡亥的允许。

乃行诛大臣及诸公子,以罪过连逮少近官三郎,无得立者,而六公子戮死於杜。公子将闾昆弟三人囚於内宫,议其罪独後。二世使使令将闾曰:“公子不臣,罪当死,吏致法焉。”将闾曰:“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廊庙之位,吾未尝敢失节也;受命应对,吾未尝敢失辞也。何谓不臣?原闻罪而死。”---《史记》

其中还有六名公子是在杜县被胡亥杀害,十二名公子在咸阳城内被胡亥杀害。由此可见这帮公子都没什么出息。

唯一有点出息的公子扶苏,他是秦始皇心目中的接班人。既然是未来的秦国皇帝,那么自然是不需要分封出去的。

至于胡亥,这种货色就算是分封出去,那也是害人不浅。秦始皇是个有大局观的人,他二十多个儿子如果都分封出去,那么将来天下铁定大乱。

而且这么多孩子到底该怎么分封,这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为此秦始皇索性一个都不分封了,给他们管饭就很好了。

很多人喜欢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其实我们细细去看,秦始皇和宋太祖,是要比其他两位高出一点的,高就高在了他们俩没有搞分封制。

几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会想着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地方上做国王,这是人的一种私心,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汉朝的刘邦和明朝的朱元璋,他们的分封几乎给国家酿成大祸。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建文帝时期的靖难之役都是分封遗留下来的问题。

可是秦始皇和宋太祖就是没有搞分封制。宋太祖的儿子们虽然封王了,可是依旧都留在汴京,秦始皇也是一样,根本就没想过给儿子分封的事情。

参考资料:《史记》

秦朝与周朝之间的制度选择之争:中央集权与分封制决策

人是不断学习的,特别是封建王朝,不断在吸收前一个王朝的经验教训,从而在保证在制度上有所创新。秦朝前面的一个王朝是周朝,周朝后期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分封制使得各个诸侯国崛起,而周王室衰微,变得毫无影响力而存在感。

秦国在统一六国以后,就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到底是在全国搞郡县制还是和周王室一样搞分封制?

这个时候有两种路线:

第一,以丞相王绾为代表的一派认为秦国应该和周王室一样搞分封制。因为燕国、齐国、楚国这些地方较为偏远,应该让秦始皇的儿子、宗族、功臣之后去镇守这些地方。这种意见得到了许多大臣的支持。

第二、以廷尉李斯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周王室就是因为搞分封,若干年后诸侯国变得疏远,最终互相攻伐。

按道理来说,这两种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虽然我们现在认为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很伟大,但是不得不承认分封制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对于这一点,看看历史上的改革就知道了,任何改革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最终往往很难成功,因为它很难一下就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

秦朝统一六国的时候,当时社会发展水平有限,六国老百姓心中是不认秦朝的,这个时候只能依靠皇族和功臣去镇压他们。因为郡县制产生的官员,手里拥有的资源有限,他们就算想做一些事情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更不用说古代通讯水平差,中央集权下很难对一些事情作为迅速应对,这个时候就不得不封王,让皇族在一些地方形成自己的势力,代表朝廷维护统治了。因为天下初定,说到底六国的老百姓根本不认同秦朝的统治。对于这一点其实也很好理解,一个人富贵的时候,到处都有朋友,但是在早期的时候家人才是最值得信任的。

由于秦始皇这个人统一了六国,加上他个人的性格特点,最终采取了非常激进了郡县制。当然秦始皇这样做也有客观道理。

秦朝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它正是靠着法家的商鞅变法才实现富国强兵。对于秦始皇以及秦朝的君主来说,他们是相信法家的,所以秦始皇才会愿意按照法家设想的那样建立中央集权。

当然,后来的结果表明这样做是不行的。为什么这样说的?因为搞中央集权使得整个皇族毫无力量,一旦皇帝有问题,王朝就岌岌可危了。对于地方统治而言,郡县制无法形成有效的统治,六国的旧贵族依然想要复国。特别是早期的时候,依靠血缘关系建立的诸侯国,对于王朝维持统治有重要意义。

所以等到刘邦建立汉朝的时候,刘邦基本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因而有汉承秦制这种说法,但是刘邦也同时采取分封制,把刘姓宗族放到各地成为诸侯王,让他们维护地方统治。

不过后来汉朝的皇帝也意识到分封的问题,所以一直想办法削藩,因为经过几十年的统治,朝廷威望足够高,这个时候诸侯国就成为威胁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