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者肯定蜀方(刘备)却又最先灭亡,重要人物最先死去,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三国演义》:作者高明构思,虚实结合,再现历史风云)

《三国演义》:作者高明构思,虚实结合,再现历史风云

《三国演义》的这样安排处处体现了作者的高明。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人。

全书以东汉末年至西晋初的历史为大背景。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比分。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

书中重点描述了魏蜀吴三国建国争霸的故事情节。其中虚实结合,曲尽其妙,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部根据历史事实改编的小说。

作者政治思想倾向于刘备的蜀汉,主要是因为其受传统正统思想,名正言顺的观念影响。但是作者又不得不依据历史事实,蜀汉先亡。

蜀汉先亡存在其必然。

1、蜀汉经济人口三国中最弱。战争首要因素是经济基础,国力强大就要有经济支撑。所以经济人口最弱也就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正是落后就要挨打。

2、地理位置最不利于其成为强国。蜀汉主要位于四川盆地,最强盛时北到汉中,东达湖北以西,南到云贵。但是这些地方在当时生产力落后,人口稀少,与东面的吴国没法抗衡,更不用说坐拥中原先进地域的魏国了。

3、领导者决策部署错误。《三国演义》中刘备因为被吴国夺了荆州,杀了关羽,于是举兵攻打吴国。但是战前准备,作战部署都没有好的方案,因此失败是必然。后来诸葛亮多次北伐强大的魏国,更是进一步削弱了薄弱的经济和人口基础,最先灭亡已成必然。

所以最后蜀汉先亡,甚至是很多读者觉得亡的特别窝囊。

总之,《三国演义》巧妙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理,承正统地安排文章。又更加巧妙地从历史的基本角度改编。既抓住了读者的心,又不违背历史。正是罗贯中构思巧妙,描写精当的高明之处。

《三国演义》:天命与循环果报的冲突,同时展现主角的悲剧命运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以下是我个人观点《三国演义》原著按照主题划分,可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的主题是天命,以及匡扶汉室、济世救民的理想,最主要的主角是刘备、诸葛亮;后一部分的主题则是循环果报,司马氏集团和姜维成为主角。

理想主义和天命那个更重要?这两者是互有冲突的。

天命观:

《三国演义》末了说得明白:“天数茫茫不可逃”。行文中更是各种暗示,诸如孔明出山,得其主不得其时,上方谷若非天命在晋,早就烤得司马宣王父子外焦里嫩,各色带预言家的“童谣”更是三不五时得乱入剧透。

总之,天命不可违是演义的基本世界观。

而从刘备奔走创业到“姜维独凭气力高”,描写的便是一群英雄在天命已定,甚至知道天命已定,却逆天而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慷慨悲歌。

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

连后世同人小说《反三国演义》都能爽一把,罗贯中会办不到?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一方面持有不可动摇的天命观,一方面又竭尽所能得歌颂凡人对天命的抗争,这便是《三国演义》之所以为《三国演义》,且与各色“逆天改命”类历史小说如《说岳全传》划出鸿沟的根本原因所在。

然后我在说说题外话:

题主这个问题我觉得有质问的本质,为什么主角不能悲剧?

罗贯中以蜀汉集团为主角,和蜀汉集团最先灭亡并不矛盾啊?以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为核心的蜀汉之所以被当作主角来刻画和讴歌,是因为他们自身的魅力和人格。可并不是伟大高尚的人,拼命努力奋斗就一定能有好结果。

撇开三国历史就是蜀国先亡的原因,从文学角度来说。

四大名著里面除了《西游记》,其他三部的主角最后都“失败”了。

就算是“成功”了的《西游记》,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种“妥协”,一种“失败”。

这也是他们能成为名著的原因。

莎士比亚有四大悲剧四大喜剧,请问是悲剧更出名还是更喜剧出名?(当然,知名度最高的那一部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

金庸小说里为什么《天龙八部》和《鹿鼎记》评价较高?因为他们是悲剧。一个是侠的肉身的悲剧,一个是侠的灵魂的悲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