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为什么能灭六国?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李白的《古风.秦皇扫六合》节选

在中国历史上,秦皇扫六合,一统天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一统天下,天下大同成了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最终目标。从此,我们逐渐形成共同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维护国家的统一,成了每一个人的神圣的义务。

而秦为什么能够统一中国,这是古往今来很多的人在考虑的问题。

因为在秦统一中国一百多年前,秦国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国家。

与齐楚燕晋等大国相比,秦国是一个长期落后的边陲小国。当它在公元前770年成立之时,齐楚燕晋已经是雄踞东方的大国。

当秦国获得缓慢的发展的时期,齐楚晋三国已经进入争霸的阶段。

当秦国想要东出获得更快的发展之时,被晋国死死压在关中平原,不得向东半步。

以至于春秋后期战国初期这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各国获得日新月异的发展的时候,秦国仍然故步自封。被当成蛮夷对待。

最后,从晋国分裂出来的魏国,也能打的秦国满地找牙。丢失河西,差点亡国。

此时,孝公的求贤令很好的反映秦国的窘境:

然而,谁也没能想到,仅仅一百三十多年后,秦国一统六国,天下大定。而曾经的强大的晋国,早已灰飞烟灭,强大的魏齐楚,则成为了秦国的郡县。

那么,秦国是怎么做到的呢?

古之能成大事者,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秦国也不例外。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三方面对秦国的影响。

春秋战国的乱世,为秦国的一统中原提供了三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一、立国。

立国,是一个国家纵横驰骋天下的前提。秦的立国,是乱局提供的机遇。

秦嬴本中原部落,因参与三监之乱被流放西垂。秦非子因为擅长牧马被周孝王赏识,被封秦地,成为了周的附庸。

本来,西周初期,周天子已经把天下分的差不多了。像这样的附庸,根本上没有机会成为“国家”,更别说成为齐楚晋一样的强大的诸侯国了。

但是,历史给了秦国一个大大的机遇。

公元前770年,申侯联合犬戎大规模进攻镐京,灭亡西周。立宜臼为王。身为附庸的秦襄公,抓住机遇,派兵勤王,协助赶走犬戎,又亲自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立了大功。所以被周天子封为诸侯。而且赐封岐山以西的土地。虽然周天子给的是一张空头支票。毕竟土地还在犬戎手里。但是这也是后来秦国合法占据岐山以西土地的依据。秦国因此得以立国,成为了诸侯。

二.发展

乱世为秦国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机遇。秦国得以向四面八方扩展领土,发展实力。在东方,秦国把边境直接推到秦晋边境,在西方,“益国十二,辟地千里”,在北方,不断蚕食义渠国土,在南方,吞并了南郑,乃至后来吞并了巴蜀。秦国成为了春秋四大国之一。

三、东扩

这个方面,主要是三家分晋。为秦国东扩除去最大阻力。在春秋和战国初期,晋国是当时最为强大的国家。正是晋国,死死的扼住秦国东扩的道路。有晋国在,秦国就别想东出。因为晋国的实力摆在那里。即使是后来从晋国分裂出来的赵魏韩三家,每一家都够秦国喝一壶的。

而正当秦国苦于没有东出之路时,强大的晋国竟然自己解体了,一分为三。这不仅仅使得秦国解除了强大的威胁,而且也为日后的东出扫除了一个致命的障碍。

这是上天给秦国的巨大利好。

秦国能一统天下,跟它优越的地理条件脱不了关系。秦国有两大优越的地理条件:

一、地处边陲。

围棋界有句术语:金角银边草肚皮。这是说一个子下在盘上价值是不等的,下在角上最高,边上其次,腹中最低。

这句话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方面刚好合适。在这一个时期,能够发展强大起来的国家,大都处于边陲。比如南方的楚国,东方的齐国,北方的赵国,西方的秦国。这些都是“金角”。

中原的那些国家,虽然富庶,但发展艰难。为啥,周边国家眼睛紧紧盯着呢,一不小心就闹了个国际事件,然后就被群殴了。没办法发展。且你即使不被群殴,你要发展,也得跟周边的大国血拼。

西北边陲,为秦国的发展提供很多有利条件。他的北边、西边和南边没有多么强大的敌人。不用投入太多的力量加以防御。而且,万一向东方发展不顺利,也可以向西,向北、向南拓展空间,使得国家得以发展。也不至于引起列国的干涉。齐国,魏国向中原发展,引来“国际联军”的暴揍,秦国吞并了巴蜀,却风平浪静,就是这个原因。

二、函谷关和武关的保护

函谷关和武关对秦国的作用,不言而喻。

东方六国要进攻秦国,一般有两条路,其一是通过函谷关,其二是通过武关。特别是函谷关。更是扼制东方六国联军攻秦的主要关卡。

秦兵只要守住函谷关和武关。就可以保证关中无虞。

秦国历史上,函谷关和武关多次顶住了六国军队的疯狂进攻。仅仅一次函谷关的失守,就迫使秦国割地求和。武关的两次失守,则最终埋葬了大秦帝国!可见,函谷关与武关对秦的重要性!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事在人为。秦能统一天下,在于天时,在于地利。更在于秦人,特别是一代又一代的秦王的努力。

1、秦王的努力

秦自立国以来,历经二十多个国君。这二十多个国君,每一个都不是孬种。都为秦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成就了大秦帝国。在这里,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们不能一一举出。我们就来列举一些秦君,说说他们的功绩。

秦襄公——立国

秦庄公——西扩

秦文公——扩地至岐山以西

秦武公——灭荡社戎,灭周边小国

秦穆公——益国十二,辟地千里

秦哀公——救楚

秦厉公、惠公——占领南郑

秦献公——稳定秦国

秦孝公——强秦

秦惠文王——破合纵,占巴蜀

秦昭襄王——摧毁六国主力

秦始皇——一统六国

秦国能统一六国,是所有秦国国君孜孜不倦的努力的结果。

2、政策得当

这里,主要说说对秦统一天下贡献最大的秦国最后七位君主。他们采取的措施得当,使得秦国的统一大业得以逐步推进。

首先,第一个要说的,当推秦献公。献公即位之后,在秦国进行初步的改革,废除人殉,迁都栎阳,改革政治制度,稳固君主大权。使得秦国初步摆脱政治混乱的局面。又大战魏国,并取得不小的胜利,初步扭转秦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大名鼎鼎的秦孝公,则为秦国立了很多的典范。他继承秦穆公向山东六国寻求人才的做法,求得大才商鞅。在秦国力行变法,富国强兵。孝公的做法,得到后来秦国国君的继承。后来的国君,都从山东六国收罗到能帮助自己的大才。并且都大力推行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变得更强。

秦惠文王时期,强大起来的秦国引起山东六国的不安。六国开始合纵对抗秦国。面对这样的局面,在大才张仪的帮助之下,秦国实施“连横”政策,很好的破除了六国的合纵。惠文王还大力的为秦国开疆拓土,壮大秦国。

秦武王时期,则把秦国东出的绊脚石——韩国的宜阳收入囊中。为东出除去一大障碍。

秦昭襄王时期,昭襄王一边摧毁六国的主力部队,一边在范睢的帮助下,制定灭亡其他国家,一统天下的战略——远交近攻。还攻灭了义渠国。

秦庄襄王时期,庄襄王彻底攻灭东周,为其统一扫清法理上的障碍。同样,继续在远交近攻的战略的指引下,一步步蚕食三晋的领土。

秦始皇时期,则是在荡平内乱之后,在李斯。尉缭。王翦等人的帮助下,一步步灭亡六国,完成天下一统。

应当看到,秦国所执行的策略,每一步都非常得当,并且都得到一代代国君的贯彻。这个是非常难得的。它避免了其他国家国君人亡政息,变法夭折的命运。

3.大势所趋

春秋战国纷争五百年,到了战国末年,其实统一的趋势已经相当明显了。周初的上千个国家,已经只是剩下不到二十个了。天下格局,掌握在最有实力的七个诸侯国手中。且这七个诸侯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统一的趋势加强。随着形势的发展,大一统的言论屡见不鲜。

当时,荀子就已经预言,纷争割据五百年的天下,二十年内将被秦国统一。

所以,天下一统,是大势所趋。而秦是实力最强的国家,天下由秦统一,理所当然。

4.诸侯国君主良莠不齐,各国各怀鬼胎,不能实现人和。

与秦国的君主秣兵历马,雄心勃勃形成鲜明的对比,诸侯国确是君主一代不如一代,各国心怀鬼胎,同床异梦。

先说说各国君主。

秦国很走运,各个君主都雄才大略,为统一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东方诸侯则不同,昏君暴君频频出现。

比如楚国,完全是有着大象的身躯,和猪一样的君主(楚悼王和楚威王除外)。楚怀王,楚顷襄王,楚考烈王,一而再再而三的受到秦国的蒙蔽,丧师失地,直到楚王负刍的无力回天。

楚怀王

比如齐国,齐威王还行,齐宣王,齐闵王就滥用国力,四处征战,过早露出齐国的獠牙,导致齐国被灭。复国之后的齐襄王、齐王田建又不用武力,不帮助东方五国,坐视东方五国被秦国一一灭亡。

比如赵国,赵肃侯一世英名,赵武灵王前明后暗,把赵国带向强大又差点毁了它。找惠文王的平庸,找孝成王的刚愎自用,赵国国君,一代不如一代,到最后,赵王迁还自毁长城,杀了李牧。赵国国君的才能,真的无法想象啊!

再说各国的各怀鬼胎。

本来战国后期,各国应该合力对抗秦国,才有生存的机会。除了严重衰弱的齐国之外,其他五国表面上多次合纵抗秦。但其实各国抗秦之心不够坚决。不仅对秦国抱有希望,而且对其他国家心怀戒备,甚至背后捅刀。

燕国就经常这样干。在长平、邯郸大战之后,赵国急需休养生息的时间里,燕国多次派兵攻打赵国,导致燕赵之间的战争持续好几年。

楚国也是一样,趁着长平邯郸大战之后,各国需要休息之机会,派兵占领了鲁国。而且楚国还曾经派兵攻打国齐国。

秦灭六国:正确政策和实力优势导致统一,六国政治失误致灭亡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是因为秦国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走对了发展道路、执行了正确的政策,通过七个方面的精心准备,经过几代人接续奋斗的不懈努力而达成的。六国灭亡是因为政治保守、腐败堕落、改革不彻底,所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春秋战国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结束战乱。战国末,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秦朝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先后击败了魏国、赵国等有希望与秦国一决雌雄的诸侯国,嬴政雄才大略,使秦国具备了进行统一的条件。

秦国以战止战,一统天下,从诸侯制进入到大一统的现代国家共同体,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当然,在秦国统一后,某些“战时政策”被秦始皇推向了极端,没有适度的采取“休养生息”,为了巩固统一而大兴工程,造成赋税增加、徭役增加,加重了人民群众负担,又由于复辟势力强大,终至造成秦二世而亡。此是后话。

战国初期,六国发展的起点可以说都比秦国要高,但是六国缺少改革进取、振作有为的精神,国力被秦国日益甩开差距,不但不能齐心协力共同抗秦,日益堕落的内政还进一步加速了亡国。

秦国经七代努力,终有扫六和而并天下的结果。面对秦国的务实、进取,六国的差距是全方面的。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千古名言说的那样:“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