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孙子?(太祖朱元璋削除羁绊,建文帝朱允炆遭遇祖父的默许。)

太祖朱元璋削除羁绊,建文帝朱允炆遭遇祖父的默许。

自明太祖朱元璋奠基开国始,到明思宗(崇祯)朱由检煤山自尽殉国止,在这276年的历史时光中,有一位在位仅仅四年的悲催皇帝,他就是太祖朱元璋的嫡孙——建文帝朱允炆。

行脚僧、叫花子出身的草根朱重八 ,随着后来其地位的提升,迭纳数妃,逐渐妻妾成群,共生有25子。他很喜欢性格仁厚的长子朱标。朱元璋虽然亲睐太子朱标,但认为他性格太过柔弱,难以驾驭那些立有大功、桀骜不驯的功臣勋戚们,因此他要在自己死前为子孙铲除羁绊。朱标的老师宋濂,是一代名儒,早年投效朱氏襄赞军事,立有大功,被封侯赐爵,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朱元璋为开导太子,决定拿他的老师开刀。他命人找来一根满是荆刺的木棍,命太子用手去拿。太子犹豫,面露难色。朱元璋因势利导教训他:“长满刺的木杖你不敢取,我为你削棘如何” ?太子聪慧,听出了朱元璋的言外之意,但内心很不以为然,他委婉地劝谏道:“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 。意思是自古“上不仁,下必暴”,为君不能太过凶戾残暴。朱元璋闻言恼羞成怒,随手抄起一把靠椅朝太子掷去。此事说明朱元璋登基称帝后,早已把那批追随自己出生入死、建功立业的老伙计视为荆棘,必欲削之而后快。

之后,不光太子师宋濂难逃一死,众多功臣宿将能够善终的更是寥寥无几。朱标在被立为太子后的第25年突然病亡。他遗有5子 。因皇太孙朱英早夭 ,爱屋及乌的朱元璋便将排行第二的孙子朱允炆立为大明王朝的第二代皇储。

在朱元璋众多的子孙中,有实力与朱允炆竞争储君之位的唯有其第四子、允炆的叔父燕王朱棣。

史载,朱棣性格阴鸷骁勇,喜怒不形于色,加上他很有谋略,且屡立战功,因此也很受元璋钟爱。朱元璋曾说,诸子中四子朱棣最像自己。在诸皇子中,朱棣很受其父重视,地位仅次于故太子朱标。朱元璋将朱棣封为燕王,让他担负起抵御北元势力入侵的重任。朱棣在燕京(今北京)操练兵马,北击残元,立功无数。那么,太子朱标死后,心细如发的朱元璋因何放弃财雄势大、军政经验丰富的四子朱棣,而改立几乎白纸一张的稚嫩皇孙朱允炆为储君呢?

原来,燕王朱棣不是马皇后所生,是庶出,不是嫡出。自西周制定礼法后,所有的封建王朝在选接班人时都是按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定制来执行的,因此朱棣虽然才智出众,但却没有被立为太子的资格。史载,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曾为改张立储一事举棋不定,经常夜不能寐。他发现爱孙朱允炆头颅扁平,性格又酷似其父朱标,且过于善懦,为人处世优柔寡断。他常常为此担忧,害怕自己一旦立允炆为皇太孙, 性子仁厚、毫无从政经验的他驾驭不了那帮骄横跋扈的功臣勋戚,因此无法立威,无法应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凶险局面,难成重器,或许会将大明江山毁于一旦。

这一拖,就拖到了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 )。这年,朱元璋早已年过六十,立储一事已经刻不容缓了。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揣摩,他决定要立年富力强、历练已久的燕王朱棣为太子。九月,他召集群臣,商议立储事宜。朱元璋对众臣说:“家国不幸,太子竟亡。古称国有长君,方足福民,朕意欲立燕王为储,卿等以为如何”?

不料,他的话音刚落,就如同捅了马蜂窝, 引发了群臣的激烈反对。史载,翰林学士刘三吾立即抗奏道:“皇孙年富,又系嫡出,孙承嫡统,才符合古今通礼” 。其他大臣纷纷附和,表示不应违背祖制,父死子继,嫡庶有别才是正统。

朱元璋大感失望,但又难以说服众人,经过一番激烈争论,他只好屈从现实。他含泪屈服于祖制礼仪,万般不愿地收回立四子朱棣为储的提议,狠下决心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燕王朱棣本来志在必得,得知自己落马后自然大失所望、恨恨不平。

《明史》记载: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太祖朱元璋崩逝。22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成为明朝的第二任皇帝,是为明惠帝。他于第二年(1399年)改元建文,所以又称明建文帝。随着老谋深算的朱元璋去世和太孙朱允炆嗣位,一场为巩固皇权和谋夺皇权的激烈斗争已经如箭在弦。

朱元璋为保大明江山基业长青、朱氏子孙千秋万世永享富贵而煞费苦心,他残酷无情地屠戮功臣,殚精竭虑为子孙削棘,堪称手法毒辣,无所不用其极。 为避免同室操戈,他颁布“祖训”吓阻一切胆敢暗中觊觎皇权的不肖子孙,但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他防得住外人,却防不住家人。朱元璋死后不久,由他亲自颁示的“祖训”就被心怀不满的四子朱棣践踏与破坏,叔侄反目成仇,撕破脸面争夺皇权。

史载,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奇僧姚广孝的策动下,毅然起兵造反,对抗建文帝“削藩”之命 。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五月,燕军过关斩将,势如破竹,往南节节推进。之后,燕军渡过淮水,攻克扬州、高邮、南通、泰州等军事重镇后,屯兵镇江休整数日,待机进击京师。帝都南京已经岌岌可危。建文帝见大势已去,忙派亲信去燕营求和,可是朱棣毫不理睬,挥师围攻南京。朱棣的弟弟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见燕军围城,忙打开金川门迎降,燕兵即刻鱼贯而入。朱棣率燕军入城,建文帝朱允炆在一场惊天大火中不知所踪。

用武力夺了侄儿皇位的朱棣成了明成祖,他改元永乐,后迁都北京。

原创作品 欢迎探讨 转载请注明出处 剽窃必究

网络配图

中国古代皇位继承机制:嫡长子制的利与弊

中国古代皇帝(或者君王,下同)的三宫六院多,又不实行计划生育,放敞了生。因此,只要皇帝生育能力稍微强一点,必然会生很多儿子。但是皇位(或者王位,下同)只有一个,只能有一个儿子来继承。

(朱元璋)

怎么来解决皇位继承的问题呢?其实,从夏朝改禅让制为世袭制开始,这个问题就已经解决了,就是“嫡长子制”。也就是说,有资格继承皇位的,需要有三个条件:嫡子、长子、儿子。这三个条件有一种先后关系。一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而是无嫡无长才立其他儿子。

这种皇位继承制度,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让皇位继承基本上没有悬念。儿子们不用去争。坏处是虽然皇帝儿子们不用去争,但如果嫡长子不肖,或者弱智,或者有性格缺陷等等,那也必须得立,这样自然会造成后代的动乱。比如刘邦立性格柔弱的嫡次子刘盈为太子,最后造成吕后乱政。司马炎立白痴儿子晋惠帝为太子,最后造成八王之乱。

也有皇帝不想立嫡长子,而选择一个能干的儿子来继承皇位,不过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为后代埋下了巨大的祸根。

比如康熙皇帝想立一个能干的儿子继承皇位,结果造成九子夺嫡,造成后代惨烈的厮杀。成吉思汗既不立长子,也不立幼子(立幼子是蒙古传统),而是立第三个儿子窝阔台为皇位继承人,可以说,也直接造成了后代蒙古帝国的分裂。曹操也是一开始没有确立由谁来继位,结果造成了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以及以曹丕、曹植为中心的那些大臣们的大争斗。后来贾诩提醒曹操,曹操赶紧立曹丕为世子,争斗才得以消停。

(朱棣)

朱元璋属于严格执行“嫡长子制”的皇帝。但是不幸的是,他的嫡长子,也是他极力培养的接班人朱标早逝。本来,如果朱标能够活到朱元璋去世以后继位,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可他没能活得过朱元璋,这就给朱元璋选择皇位继承人留下了麻烦。

按照继位顺序,朱元璋应该选择嫡次子朱樉为皇位继承人。但是这个朱樉不成器,这样麻烦就更大。他不可能选择嫡三子嫡四子,那样是说不过去的。也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绕过了他的儿子们,选择嫡长孙朱允炆为继承人。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绕过儿子,直接把皇位传给孙子,引起战乱的事情。比如司马炎之所以立白痴儿子为皇帝,就是他想把皇位传给孙子司马遹。司马遹是一个很聪明能干的人,但也因此惹得儿子们不服,造成七王之乱。还有蒙古窝阔台在太子阔出死后,把皇位继承人给了阔出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失烈门,结果他去世后,他的大儿子把皇位夺了过来。

朱元璋在把皇位传给嫡长孙朱允炆的时候,想过这些问题吗?我觉得他是想过的。不过我觉得他肯定认为这不算一个问题。为什么呢?

(朱允炆)

一是他认为传位给嫡长孙朱允炆符合传位法则“嫡长子制”。二者朱元璋实施的是藩王制,这些藩王们都各自称霸一方,都有辖地,朱元璋觉得他很对得起他的这些儿子们,他的儿子们不会造反。三是他杀了太多的功臣,把那些刺都给朱允炆拔光了,他觉得他的孙子继承皇位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至于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朱棣?一者,传位给朱棣,不符合“嫡长子制”,不是他的选项。二者,毕竟朱棣很少在他身边,他并没有觉得朱棣在治国安邦上具有什么突出的能力。三者,朱棣曾经交通朝鲜王,让他对朱棣心存芥蒂。

但是朱元璋千算万算,没有想到他的孙子最终镇不住场子,最后造成一个悲剧的结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