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白帝托孤是不得以而为之还是真的信任诸葛亮?(刘备托孤给诸葛亮与信任关系)

刘备托孤给诸葛亮与信任关系

这二者根本不矛盾啊,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自己能活到刘禅年长成熟何必托孤呢?但也确实是信任诸葛亮,不然为什么托孤给诸葛亮?

由于托孤时,刘备说过一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然后各种不同的理解,包括许多阴谋论也就出现了。大体有以下几种:

第一,真的就相信刘备愿意把江山让给诸葛亮,这个其实就不值一驳了。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除了无子的,哪个皇帝愿意死后留给别人不给自己的儿子?那不是白忙活吗。

第二,说“君可自取”的意思不是让诸葛亮做皇帝,而是让他在刘禅不成才的情况下自行选择刘备另两个儿子刘永刘理之一做皇帝,等于给诸葛亮的是废立之权。这其实也不合逻辑。废立之权是不能给的,历史上各个拥有废立之权的大臣后来几乎都走上了欺君或篡位之路,不是他们自己也是他们的后代,最后都是血流成河,刘备不会不懂。更何况,废长立幼,取乱之道。废刘禅而立另外二子之一,必然导致内乱。

第三,说刘备对诸葛亮是试探,甚至有人想象后面埋伏着刀斧手,一旦诸葛亮表示真的要自己做皇帝就出来杀了他。这真是侮辱刘备和诸葛亮的智商了。无论诸葛亮是否有不臣之心,只要诸葛亮智商正常,他就不能在刘备面前表现出要做皇帝啊,靠这么句话能试探出什么呀。,不管真心还是假意,诸葛亮绝对会表现出自己殚心竭虑辅佐刘禅。

那这句话究竟说明什么问题呢?其实就是刘备表现对诸葛亮的信任,以此希望他更好地辅佐刘禅,保住蜀汉江山。算是一种推心置腹。可能有人说,刘备说假话,说明不信任诸葛亮。其实,帝王之术本来就是御人之道,对什么样的臣子说什么样的话,是一种深入骨髓里的性格了。

那刘备信任不信任诸葛亮呢?自然是非常信任,毕竟诸葛亮在刘备在世时一直负责留守后方大本营。刘备称帝后任丞相独揽政务大权。而托孤更是将全国的所有要务和儿子们的身家性命全都给了诸葛亮,这是刘备在临终前所能给予的最大信任了。

有人会说,刘备留了一手,把兵权给了李严,因为《三国志•李严传》记载,“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实际上,只是表面功夫。如果李严真的手握兵权,又怎么会留在永安?永安靠近吴蜀边界,而刘备去世前,吴蜀关系已经恢复通使,没有那么剑拔弩张了。把李严留在永安,实际上就是做个守将以防万一,原离权力中心了。如果要真正掌握兵权,那也只有回到成都的诸葛亮才做得到。因此,名义上的亮主严辅,实际上就是诸葛亮一人乾坤独断。而后来的一切也证明了这一点,李严长期在外,入朝后也不能掌握实权,最后与诸葛亮发生矛盾,谎报缺粮骗回诸葛亮让其北伐半途而废,终被罢职为民,一点反抗的能力都没有。

诸葛亮,是刘备的必然选择。刘备入蜀后,对蜀中人士都是极力防范,唯一推心置腹的法正也已去世。刘备能真正信任的只有从荆州带来的旧臣。益州的人只是拉拢对象,无论是刘备娶吴懿之妹,还是将李严作为第二托孤大臣,都只是做给广大的益州官民看的。这就是嫡系与非嫡系的区别。

刘备托孤的真实意图及其影响

公元219年,孙权占荆州,杀关羽,致使孙刘联盟彻底决裂。关羽死后,刘备悲痛万分,立誓要为关羽报仇。

公元220年,曹操死后,曹丕接位,并很快代汉称帝,建立曹魏政权。刘备便于公元221年四月,以继承汉统的名义,在成都正式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命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

刘备之所以一心想要伐吴,为关羽报仇是一个原因,除此之外,就是荆州关系重大。当年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指出,荆州乃刘备夺取天下的关键之地,一旦失去荆州,刘备就无法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于是,刘备四月称帝,七月便亲率大军,东征孙权。

东吴则以陆逊为大都督,采取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方针,于夷陵火烧蜀营,大败刘备。刘备夷陵惨败,不仅未能夺回荆州,反使蜀汉元气大伤。他忧心忡忡,病倒于白帝城永安宫。此时他意识到自己的病恐难以治好,便派人日夜兼程赶到成都,请诸葛亮来嘱托后事。

诸葛亮留太子刘禅守成都,带刘备另外两子刘永、刘理来到白帝城。病榻前,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就是,诸葛亮你的才能远超曹丕,必然可以安定国家,完成最后的志愿。如果我儿刘禅你能辅佐那就辅佐,实在不行的话可以随时替代他的位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帝托孤的故事。

那刘备托孤的这番话是真心还是假意呢?我认为非出于本心,实属无奈而故言之耳。

1.古之以来真心禅让的可谓寥寥。自尧舜以降,禅让均为掩人耳目,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非自愿也,实不得不为也。如汉哀帝之于王莽,汉献帝之于曹丕,此皆在刘备托孤之前,试想,有谁愿意拱手将天下江山美人相让,哪怕再志同道合,一起打下江山,但“同贫贱易,共富贵难”,即使是至亲骨肉尚能“煮豆燃豆箕”,何况外人乎?

2.以亮之才能和威望,取刘禅而代之不难。诸葛亮自出茅庐,烧新野,取荆州,联东吴,到鼎助刘备入主益州,无论军事、外交还是平定南蛮、发展民生等一系列行动,均让他获得极高的威望,收服了一大批文臣武将。反观刘禅,虽生于战火,但养在深宫,性格懦弱,显非明主、圣主,若亮取之,应不难也。

3.与其取之,不如与之,尚可敲打试探,收服人心。刘备既知自己死后,诸葛亮功高震主,无人能牵制左右,不如主动提出,一则试探诸葛亮有无不臣之心,若有则为敲打;二则亮若无二心,必将感恩涕零,“鞠躬尽瘁”。

事实证明刘备此举是正确的,不但为后事留下了刘备和诸葛亮识人和尽忠的美名,也为蜀汉以后四十年的生存发展奠定了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