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做的对吗?(《华容道》:关羽为何放曹,诸葛亮为何放曹?详细分析《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片段。)

《华容道》:关羽为何放曹,诸葛亮为何放曹?详细分析《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片段。

《华容道》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经典的一个片段之一。在赤壁之战战败后,曹操狼狈败走华容道。诸葛亮先后设置了三重埋伏,而在最后一关镇守华容道的正是刘备军中第一大将关羽。

《三国演义》中的“奸绝”曹操,再次遇到了他的故人“义绝”关羽,岂能没有好戏?

在紧张气氛到达顶点的时候,关羽果然没有收下“赤壁之战”最重要的一颗“人头”,他长叹一声,放走了曹操。

曹操没死,铸就了许多蜀汉铁粉久久不能释怀的遗憾,不过这也让关羽“义薄云天”的形象从此无人能及。

曹操没死,虽然是由关羽的“放水”直接造成的,但归根结底,这是诸葛亮深思熟虑并征得刘备同意后的决策。

下面,我们从关羽和诸葛亮两个方面分析一下,为何一定要放走曹操。

一、关羽为何放曹?

关羽为何要放走曹操?这貌似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许多人会说,因为关羽“义气”啊!

但在我看来,关羽放曹不是因为“义气”,而是因为这是一场特殊的“交易”!

要说明这个问题,先要弄明白,关羽的“义气”其实是有层次的。

1、关羽“义气”的三个层次

关羽被称为“义绝”,在他身上最大的特征就是“义”,这个不需要多解释。

但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关羽身上的“义气”,其实是分层次、有原则的。

换句话说,关羽虽然讲“义气”,但也不是没有原则的“义气”,而是层次分明、有轻有重的“义气”。

在关羽心目中,大概有这样三个层次,它们分别是:

(1)“君臣之义”

关羽为何要死心塌地的追随刘备呢?许多人一直拿兄弟情谊来解释这个问题。不过,事实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关羽之所以对刘备不离不弃,跟他们之间的感情有关系,但更多是因为关羽对于汉室的忠诚。

而刘备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达到了至死不渝的地步,在价值观上,他与关羽高度契合。因此关羽才会誓死追随。

刘备虽然不是汉朝的皇帝,但在关羽的心目中,惟有刘备才是恢复王道、收拾山河的希望。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在兄弟情谊之前,他们首先是君臣关系。而在儒家的伦理纲常面前,关羽作为臣子,必须为刘备尽忠。臣子为君王放弃一切,包括兄弟情,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2)“兄弟之义”

排在第二位的才是“兄弟之义”,这一点,我们从关羽死后,刘备的一句话可以体会得更深一点:

“孤与关张二弟桃园结义, 誓同生死。今云长已死, 孤岂能 独享富贵?”

“兄弟之义”之所以比“君臣之义”低了一个档次,是因为它的强调点更在于“同生死、共富贵”,也就是说:不管外部条件如何,我们三个人一定要过得好好的,一个都不能少!

与关羽不同的是,刘备作为蜀国的皇帝,则要把“兄弟之义”摆在“君臣之义”的前面,这样他才能把江山坐得安稳

所以,关羽死了,刘备要为他尽义,张飞还因为“急兄仇”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刘备后来为了给关羽、张飞尽义,更要执意伐吴,哪怕是在国力不允许的情况下。

(3)“朋友之义”

第三个层次才是“朋友之义”,它为何被放在最低一个层次,这个可以从关羽的一句话中看出。

张辽曾问关羽:“兄与玄德交, 比弟与兄交何如?”

而关羽的回答是:“我与兄,朋友之交也; 我与玄德, 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者也。岂可共论乎?”

这一句话虽然很伤张辽的心,但它清晰的把“君臣之义”、“兄弟之义”、“朋友之义”的关系摆明了。

在关羽的“义气”中,“朋友之义”的地位是最低的。而他又是用什么原则来对待“朋友之义”呢?

2、关羽放曹其实是一场交易!

关羽在“屯土山约三事”的时候,曾经有言在先:“不降曹”。他跟曹操非“君臣之义”,更非“兄弟之义”,而只能算是“朋友之义”!

跟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处理的各种“朋友之义”一样,它往往具有功利的性质。

具体到关羽身上来说,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就是要“投桃报李”!

曹操对关羽礼遇深厚,而关羽就用一次次的战功报答之。

不过,尽管关羽“斩颜良诛文丑”,看似跟曹操扯平了,但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是觉得自己对不起曹操,有何凭据?

关羽在辞别曹操时,曾经留下这样一句话:

“其有余恩未报, 愿以俟之异日。”

也就是说,在关羽看来,他还是有恩没有还清:一是屯土山不杀之恩;二是封侯拜将之恩;三是成人之美之恩。

所以,在华容道的相遇之前,关羽已经“欠”曹操的了。而在狭路相逢之后,奸诈的曹操更是祭出他的杀手锏:

“五关斩将之事, 还能记否?”

关羽本来认为:他差不多跟曹操扯平了,虽然看似还差那么一点点!

但关羽还是忘记了至关重要的一点:他“千里寻兄”途中先后斩杀了曹营数员大将,而曹操的态度是——不追究!

如此看来,在“朋友之义”这场交易中,关羽还是欠曹操的,而且还不少,现在必须得还!

所以,只有理解到这个层次,才能真正弄懂关羽为何要私放曹操。

二、诸葛亮为何放曹?

弄明白了关羽到底为何放曹,诸葛亮为何放曹就显得简单多了。

首先,从战略上看,如果关羽擒住或杀掉曹操,那么刚刚统一的北方势必陷入混乱局面。

而当时的刘备只有江夏这块弹丸之地,既无力与孙吴相抗衡,也无力进取中原,收割胜利果实。

反而是携赤壁大胜之威的孙权、周瑜,更有可能起江东之兵,一鼓作气拿下北方。这种局面,是刘备、诸葛亮都不想看到的。

所以,与其拿住曹操,还不如让他回去休整。这样,曹操势必再次伺机南下找孙权寻仇,而孙权也因为实力问题,不敢轻易北伐。

在曹操、孙权相互制衡之际,刘备也能趁机发展自己,壮大力量,攻取荆州,进兵巴蜀,从而实现“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

其次,从战术上讲,刘备、诸葛亮让关羽放掉曹操,也有自己的“小算盘”:让关羽去做人情,成全其“朋友之义”,这是其一;让骄傲的关羽从此能自觉有愧,低头做事,这是其二;让“新兵”诸葛亮折服关羽,让他在军中树立威望,方便以后发号施令,这是其三。

综上所述,曹操之所以在华容道不死,其实是刘备集团的“上策”,而非关羽或诸葛亮的私心!

关羽放走曹操:情义之举还是智谋策略?

在三国时期,要说道义气,那关羽就是这两个字的代言人了,直到今日,也同样如此。就在赤壁之战失利之后,曹操想要从华容道逃窜之时,正好被在那里驻守的关羽堵截到了,可是为了义气,关羽放走了曹操,根据一些野史的记载,因为之前曹操对关羽有恩在先,还有另一个说法,说这些都是诸葛亮设计好的。

有人说关羽放了曹操这样的结果是必然的,因为诸葛亮早就知道关羽如果堵截到了曹操会放了他,所以故意让关羽去那里守着,这些其实对于诸葛亮自己也是有着很多好处的。放了曹操也可以说是为了天下着想,赤壁之战之后,曹操的元气大伤,但是还有这一战之力,可以用他来牵制住东吴那一边,这样可以给刘备留下充足的休养时间。

如果当时吧曹操杀了,那么在当时的情形下,在军师的实力上,就再也没有人能跟孙权相比了,曹操一旦被灭了,那么,下一个被灭的名单就是他刘备了,而且当时的曹操,刘备已经不是那么惧怕他了,所以从军事的角度去看看,这曹操是要放的。关羽之前也受过曹操的不杀之恩,正好也就着这次的机会,把这个人情还给他,那么在以后对战曹操的时候,关羽就不会再有顾及了,这从情理上来说,还是要放。

当然还有人说当初曹操不仅仅是对关羽有着不杀之恩,曹操是一个爱才之人,他把人才看的是非常的重要的,对当时的关羽是要什么就给什么,还答应了他一个要求,如果以后要是找到了自己的结拜大哥刘备的话,曹操会放任他去找他的大哥,绝对不会强求关羽留在这里的。当时全国的形势里,曹操是最强大的哪一个.

而且刚刚灭掉了不少的强大诸侯,气势正是最高峰的时候,再者就是东吴的孙权了,他靠着有一个长江作为天险,拥兵自重。然而这个时候的刘备呢?四处征战也只有之歌荆襄九郡,他的地势确是也是很危险,但又怎么样呢?这么小的一个地方,能成什么大事啊,在当时的情况下,面对这么强大的曹操,这两个弱者只能联合起来,不然的话,只会被一个个的收拾掉。

我们再用这个来思考下关羽义释曹操的事,如果当初在华容道杀了曹操的话,孙权在当时实力就会稳坐第一,在灭了曹操的残余势力之后呢?会不会再转过头来把刘备也给收拾了呢?那孙权不就等于是第二个曹操了吗?

再者来说,义气这种事情也无对错可言,毕竟关羽向来以情义著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