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从出山到去世,能力是不是一个逐渐下滑的过程?(诸葛亮在蜀汉后期的无奈与困境)

诸葛亮在蜀汉后期的无奈与困境

诸葛亮从出山到逝世于五丈原,能力并不是一个逐渐下滑的过程,而是因为诸葛亮在后期所处的环境和赤壁之战前不同。再加上蜀汉内部时不时出现“猪队友”,让诸葛亮实在是有心而无力,无奈至极。

诸葛亮是有着深厚的背景关系的。诸葛亮是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到了父亲诸葛珪一代的时候,诸葛家族已经开始没落了。但是,瘦小的骆驼比马大,而且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襄阳望族蒯祺;二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

而且,诸葛亮还和徐庶、庞统、石韬等人为友,再和司马徽和庞德公、黄承彦等人交好。所以说,诸葛亮在荆州的人脉关系还是比较广的。但就是这样,诸葛亮依然没有选择诸侯这一条路,而是选择了谋士一道。

因为常年躬耕于南阳,虽然有“卧龙”之名在外,但仍然免不了被人轻视。所以,在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时,关羽等人就曾说诸葛亮是个村夫,而且说“诸葛亮自比管仲和乐毅”时一种不自量力的行为。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

张飞曰:“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不仅是关张二人对诸葛亮有所轻视,就连对手夏侯惇也对诸葛亮很是轻视。

夏侯惇曰:“吾看诸葛亮如草芥耳,何足惧哉!吾若不一阵生擒刘备,活捉诸葛,愿将首级献与丞相。”

所以,正是因为众人对诸葛亮的才能产生质疑和轻视,诸葛亮才能够在博望坡的时候,利用夏侯惇对其不屑的弱点,在博望坡火烧曹军,打败了夏侯惇;在火烧新野的时候,更是把曹仁一军打的七零八落。

而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势力能够抢占荆南,也是出自于诸葛亮的计谋。这时,诸葛亮的名声已经鹊起,而刘备这时还遵从诸葛亮的意见。在君臣一心,又有关张赵等猛将的情况下,当然能够扩张势力,抢占地盘。

可是,当刘备拿下荆南,并且入川作战成功之后,刘备很多时候开始不听诸葛亮的意见了,而是更多的尊重法正。除此之外,刘备的对荆州的重视,已经转移到益州的管理上来。所以,荆州都直接让关羽去镇守了。

而关羽是优秀的将领,却不是合格的管理者。在关羽镇守荆州期间,他和江东的关系很差,也和同僚相处不是很和睦。这样的情况,在建安二十四,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后便体现出来了。

当时诸葛亮和刘备在益州成都,益州易守难攻,再加上蜀道崎岖,消息传递极为落后。在这样的情况下,关羽在襄樊之战中的信息根本无法及时传递回来。所以,诸葛亮根本没有意料到关羽的失败如此之快。

而关羽失荆州后,刘备就撇弃了诸葛亮的“隆中对”,继而实行了法正的“汉中策”战略。与此同时,因为刘备坐了帝位,内心已有膨胀的心态,再加上坚持为关羽和张飞报仇,诸葛亮苦苦劝谏都不听。所以,刘备的夷陵之战大败,根本不关诸葛亮的事。

而后,诸葛亮以蜀汉的丞相,刘禅的“相父”身份来管理和发展蜀汉。期间,诸葛亮收服了南方的孟获,很大程度上的为蜀汉增加了人口,稳定了蜀汉的大后方。这些,都是诸葛亮的功劳。

随后,诸葛亮开始北伐。可是,北伐的过程很不顺利,因为关羽失荆州和刘备大败于夷陵之战,蜀汉的中基层将领损失严重,诸葛亮无将可用。此外,还先后有李严、刘禅、黄皓等一批“猪队友”在后方拖着诸葛亮的后腿,诸葛亮怎么能够安心和全力北伐?

所以说,在赤壁之战后,不是诸葛亮的能力下滑,而是诸葛亮根本带不动蜀汉后期的这一批。毕竟,蜀汉后期的派系斗争太大,再加上他们之间那错综复杂的关系,诸葛亮也不可能对他们施以重刑。所以,诸葛亮只能一边压着他们,一边对魏进行战争。

刘备少采纳诸葛亮意见的原因及需要听意见的人

我觉得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维度上的由远及近,来追踪一下意见这个词在历史长河中的变化来品位出你说的这个你认为刘备比较少采纳诸葛亮意见的原因。

什么样的人比较需要听意见?由远及近的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尝君,信陵君广募天下贤士为自己的门客,无论三教九流,达官显贵都广为交好。目的就是在自己做决断的时候,有个类似于现在的“六顶思考帽”的思考方法论支撑起的强大信息流帮自己做决定。而到了三国时期,这种群雄逐鹿的局面下,经历了桓灵二帝生灵涂炭的统治,山河破碎,社稷凋零,忠臣力觐枉受冤,佞臣谄媚得富贵这种逆正道的“活世之法”却比比皆是。所以这个时候的意见有更浓重厚黑学的意味在里面,即揣度人主的心思,然后说人主想说的以尽其开颜。丢给摇尾乞怜的狗一根骨头这怕是养狗的主人被狗的温顺可爱“打动”以后的善良举动,于乱世中左冲右突,只为寻得一条生路的人来说,活着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奢望,却靠着主人的赏赐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平常人怕是想都不敢想,这琢磨人主的心思然后对症下药,换来令自己满足,令他人羡慕的生活,不可谓不是乱世中的一条不错的生存法则。而我们反观诸葛亮,高卧隆中之时,每与崔州平,孟公威,徐元直闲聊之时,总是自比于管仲,乐毅这样位极仁臣之位的人物,可见诸葛亮是极有理想的一个人,三国时期,由于医学和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多种恶劣的叠加作用,人的寿命是极短的,而诸葛亮出山的年龄是多少呢?27岁,这在那个年代,其实已经不是建功立业最好的年龄了,成名要趁早,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不早点拜将封侯,不早点封妻荫子,可能就等不到那个机会了。而诸葛亮从后期的无论政治才能,还是军事才能被后人不断标榜的历史神迹般的存在来说,诸葛亮是个极其聪明,极有韬略,又自律意识极强的一个人,这样一个人在考虑投奔谁之前肯定已经花了大精力,用乱世随时可能殒命但却依旧耐心等待的大筹码交换来了刘备三顾茅庐,展现其经纶济世之才的平生机会。这样一个正直不谄媚的诸葛亮如果想推动事情的发展,但是当交换资本是谄媚阿谀,他是万不能接受的,不是他不能,是他不屑。同时刘备鞍马一生,刘备迎诸葛亮离卧龙冈随自己回新野县城准备开始全新一段人生旅程时的年龄是48岁,诸葛亮是27岁。刘备这种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其实对于外事外物早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价值观,这套价值观在接人,待事,劝导,采信方面都有自己独有的处理方式,假如你48岁了,一个比你快年轻20年的年轻人以一种分分钟教你做人的老师的状态来教你做某某件事,你会怎么样?想必你是不会开心的,刘备也是。诸葛亮可能也想像张松、法正这些人一样,净捡刘备想听的说,但是诸葛亮的性格和他的实力都不允许他这样做。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养成了,对整个观念体系的影响非有不凡外力强烈持续刺激,否则你是很难对抗它的能量的。所以,刘备和诸葛亮以各自人生经历、知识储备、实践经验为基建立起了自己的价值体系,在为共同目标努力的同时难免会产生摩擦,但是以两个的性格特点又不能十分圆润的把问题解决掉,而刘皇叔又深谙识人之道,所以图个自己开心,手下当时人才济济(但都不及诸葛亮智绝)又不是无人可用,就避免打扰诸葛亮,防止价值观的正面冲突,却把诸葛亮留为要用。所以我们就看到了白帝城托孤之后可谓是凭一已之力而独撑季汉的诸葛丞相的个人秀。到了近现代,什么人能提意见?什么人承受这个意见?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