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成年后"忠臣"诸葛亮为何不还政,且入宫面圣带士兵百名?(诸葛亮带甲百人入朝并非威胁天子,而是皇帝赏赐的象征。他不还政给刘禅是因为蜀汉形势危急,他要慎重掌控大局。诸葛亮忠诚为国,故而有如此举动。)

诸葛亮带甲百人入朝并非威胁天子,而是皇帝赏赐的象征。他不还政给刘禅是因为蜀汉形势危急,他要慎重掌控大局。诸葛亮忠诚为国,故而有如此举动。

在《晋书·桓温传》中,有这样一句话,“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这句话虽然讲的是东晋权臣桓温,但也间接表明一个事,诸葛亮曾经带着百名士兵入朝,带着武器面见皇帝。

这是什么道理?入宫见圣上如何能携带利器,又怎么可以带士兵?作为世人眼中的忠臣,诸葛亮为何有这样不敬天子,甚至是威胁天子的举动呢?而且为何刘禅已经成年了,诸葛亮还不归还权柄给刘禅,反而仍是自己理政呢?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呢?

白帝托孤,临危受命

《出师表》记载,“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当初关羽镇守荆州,眼看就要攻下曹魏在此地的势力范围,给其一个下马威,同时扩大自身威势。谁曾想,原本是盟友的东吴早就与曹操勾结,趁着关羽北伐,狠狠地偷袭其后方。好巧不巧,又碰上镇守江陵和公安的糜芳、士仁叛变,打得关羽措手不及。

在节节败退之际,关羽父子被擒获,最终丧命。刘备不仅失去了一员大将,也失去了荆州原有的地盘。惊怒又大悲的他,誓要孙权付出代价,于是带兵讨伐东吴。“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奈何七月出征,第二年六月便被击败,刘备只得仓皇收兵。

这一战,不仅没能如刘备预想的那样为关羽讨回公道,反而大败,蜀汉的兵力被消耗,自己也因此患病,身体每况愈下。不仅如此,刚刚建立的政权还面对着曹魏与东吴的虎视眈眈。想到此,刘备更是彻夜难眠,故而身体越发虚弱。这可不正是“败军之际”“危难之间”嘛。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刘备知道自己不行了,于是招来诸葛亮,把身后之事托付于他,命他照顾好蜀国,顺便辅佐自己的儿子。他甚至还说,若是自己的儿子不堪大用,“君可自取”。

面对君主这样的厚望与信任,诸葛亮自是不敢辜负,内心也大为震动和感激。临危受命的他,从此便下定决心用一生来报效刘备的信任与赏识,“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他不仅这样想,也确确实实是这样做的,“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在内维持朝政,悉心教导刘禅;在外北伐曹魏,誓要平定中原,以了先主心愿。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用在他身上,实在不为过。

那么这样一个一心为蜀的人为何不还政于刘禅,又为何要带士兵与武器入宫呢?

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

首先来说说带士兵与武器入宫这件事,这其实是我们误会了这句话。古代文言文一般是省略主语的,这里的“诏温依诸葛亮故事”就是如此。“诏”是动词,在这里是谓语,它的主语自然是朝廷,是皇上。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朝廷下诏,给予桓温诸葛亮那样的待遇。

那诸葛亮又是什么待遇呢?《三国志》记载,“亮率众南征,诏赐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这就表明,是朝廷主动赐下这些武器和士兵的。那朝廷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难道是告诉受赏的人,你可以造反,可以不把皇上放在眼里吗?当然不是,朝廷又不是傻子。

斧钺这一类事物,不仅仅是兵器,更是权力的象征。赏赐这些给臣子,其实是代表朝廷对忠臣的信任与嘉奖。所以,诸葛亮受到这些赏赐,其实是刘禅对他的尊敬与信任的表现,是他的忠贞高节体现。

至于还政这件事,诸葛亮当然考虑过,但是让刘禅一人场控大局实在令人堪忧。当时的蜀汉确实是“危急存亡之秋”,自身实力弱小,比不上曹魏与东吴,朝廷内也不是一片祥和,各方势力都有自己的小心思。面对复杂的局面,就是诸葛亮都要慎之又慎,更何况刘禅这个毛头小子呢。

所以为了大局考虑,为了蜀汉的长期存亡,诸葛亮并没有让刘禅独掌大权。但这也不代表他要取代刘禅,自己称王。从前后出师表中那些情真意切的句子,还有其中蕴含的为君之道,咱们都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一片赤诚之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从来不是不还政给刘禅,只不过是打算一步一步慢慢教刘禅长大,等他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有魄力的君主。可惜的是,他还没有等到这一天,就永远地离开了。只能带着满腔遗憾与疲惫,在地下长眠。

诸葛亮这一生,为国为君,为民也为天下,他的忠贞死节,他的淡泊名利,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值得每一个人钦佩。

参考资料:带甲士百人上朝的诸葛亮是权臣?恐怕你是误解了这段记载的意思!—尘封历史

百科词条“白帝城托孤”、“蜀书·诸葛亮传”

为什么诸葛亮不放权?

诸葛亮为什么不放权?

“刘备集团”与“刘禅集团”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打个比方说,刘备集团是一个“四肢健全的人类”,刘备是头、诸葛亮是眼、关羽张飞是左右手、赵云马超是双腿。

刘禅集团是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刘禅这颗头颅有些弱智,李严和魏延这一双左右手又不和谐,只有姜维和赵云这两条腿是好的,结果赵云死后刘禅集团的腿也瘸了……

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不得不肩负支撑起刘禅集团的重要责任,所以他代替刘禅成为大脑,从而更加方便的指挥四肢。

刘禅18岁登基为帝,年龄尚轻、经验尚浅,蜀国的情况与当时汉献帝掌权时几乎一模一样。倘若诸葛亮不掌权,万一蜀国也出了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届时诸葛亮再想夺回权力可就难如登天了。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不是很听话的任用了诸葛亮推荐的蒋琬、费祎等人。他如果和诸葛亮有矛盾,他完全可以秋后算账嘛。

而且诸葛亮推举的这些接班人同样把蜀国治理得好好的,反而最后是刘禅自己选的宦官黄皓胡搞乱搞,最终导致蜀国走向灭亡。事实证明刘禅根本不是一块当皇帝的料。

于情,诸葛亮身肩先帝的嘱托,不敢妄自菲薄;于理,诸葛亮是托孤大臣,有辅佐刘禅的义务;于公,刘禅资质平庸难堪大任,诸葛亮唯有鞠躬尽瘁,方能撑起蜀国的万里河山;于私,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自比管仲、乐毅,成为千古称颂的一代名相是诸葛亮心中的梦想。

诸葛亮必须死死的咬住权力,才能保卫住自己丞相的地位,更是保住先主刘备所打下来得基业。因此,诸葛亮在功成身退之前不会放权,也不可能放权。

而且诸葛亮权力大,也是因为刘禅放权给他。刘禅知道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又忠心耿耿,治理国家没有比诸葛亮更合适的人选。换了其他人当丞相,搞不好整个蜀汉都要完蛋,他这个皇帝也别想当了,说不好命都保不住。

其实诸葛亮对刘禅充分的尊重。平定南中、出师北伐,这样的大事,诸葛亮都要上表奏请刘禅,请刘禅批准。虽然是走程序,但程序正义是最大的正义。表明大权还在刘禅手中。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出师表,一片老臣心,读之令人落泪。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欺君罔上的权臣呢?

诸葛亮为什么带兵上殿?

汉代上朝的规矩和明、清两代完全不一样。汉代的“上朝”主要指的是初一、十五的“朝见大会”。

在“朝见大会”上,文武百官向皇帝行礼,并且汇报工作。“朝见大会”结束后,皇帝会将各大部门的长官集中起来在后殿处理朝政,也就是说,皇帝并不用在百官云集的朝会上讨论政治决策。

这种做法,一来能够加强政治决策的隐秘性,二来能够使权力集中在皇帝的身上。 “朝见大会”就像高中生们上课间操一样,文武百官需要穿好朝服、解下佩剑,而且入殿时不能穿鞋,只能穿袜子。

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特赐萧何“剑履上朝”的待遇;东汉末年,汉献帝被迫特赐曹操“带兵上朝”的待遇;东晋时期,晋明帝调派六十名虎贲军士兵不分昼夜的保护桓温的安全,并且允许桓温“带兵上朝”。

刘禅称呼诸葛亮为“相父”,他对诸葛亮的尊重和敬仰非同一般,在此情况下,刘禅特别批准诸葛亮可以带甲士百人上朝,表示自己对诸葛亮的重视。

而且《晋书》中所谓的“带甲士百人上殿”,并不是说诸葛亮把上百名甲士带进了宫殿中,保护诸葛亮安全的甲士只能在宫殿外待命,并不能跟随诸葛亮入宫。

三国志裴松之注载:诏赐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事在亮集。

很明显,这里所记载的虎贲卫士。这是皇帝赐予大臣的礼遇殊勋,被一些文盲断章取义了。况且,诸葛亮已经开府治事,所有的政事事无巨细,都是诸葛亮决定的,诸葛亮总共在刘备死后掌权11年,前三年为刘备守孝,最后六年都在北伐曹魏,中间还有一年南征,诸葛亮基本上不需要到刘禅的朝廷来上朝,或者很少来,没有必要搞这个排场,这也不符合诸葛亮的一贯作法。

从古至今,史书对于诸葛亮的定位都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亘古少有的大忠之臣,生前鞠躬尽瘁,死后身无长物。为了汉室复兴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连命都可以不要,怎么可能出现带甲士上殿的情况。若是诸葛亮有一丝悖逆之心,也不至于会北伐功败垂成,因为在诸葛亮眼里,即便是大权在握主上不明,也不会像曹操、司马昭之流将皇帝架空。

如果真的诸葛亮是一大权臣,以陈寿和诸葛亮的恩怨。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形象会有这么正面?想想也知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