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堪比诸葛亮的刘伯温,为何只被封为诚意伯?

一、淮西派与浙东派拉开争斗序幕

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 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时,朝 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大臣分成两派,以地域为 区分,开始了新的争斗。

这些所谓派别,实际上就是老乡会,大家都说一 样的方言。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 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一 职,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这一集团人多势众, 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还包 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说这些人是朱元璋起家 的班底。当时的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

李善长何许人也,为什么是第一功臣?此人主要 负责后勤和政务,如果把刘基比作张良,那么李善长 就是萧何。他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马后的劳 顿,后勤工作不好做,劳心劳力又不讨好。朱元璋是 个明白人,所以在建国后,便以李善长为第一功臣, 任命他为丞相。

李善长这个人的特点是外表宽厚,却心胸狭窄, 谁敢和他过不去,就一定要解决对方。

但是淮西集团很快遇到了 对手,那就是浙东集团,首领就是刘伯温。

两个集团就在朱元璋眼皮底下开始了斗争,朱 元璋似乎很有兴趣,他准备看一场好戏。

二刘基处死李彬,与李善长结怨

李善长被朱元璋引为第一功臣,于洪武三年 (1370年)被封为韩国公,这是很了不得的,因为当 时朱元璋一共只封了 6个公爵,其他5个人分别是 徐达、常茂(常遇春儿子)、李文忠、冯胜、邓愈,他们 都是血里火里拼杀出来的一代名将,而出人意料的 是,李善长排位居然还在这些人之上,名列第一。他 也是公爵里唯一的文臣。

相比之下,刘基也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 却只被封诚意伯(伯爵)。耐人寻味的是,他的俸禄也 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240石,而李善长是 4000石,多出刘基十几倍。

刘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许多重要决策中起 了重要作用,为什么只得到这样的待遇?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难以解释。朱元璋是 一个乡土观念很重的人,李善长是他的老乡,而且 多年来只在幕后工作,从不抢风头,埋头干活,这样 一个人朱元璋是很放心的。相对的,刘基是一个外 乡人,更重要的是,刘基对事情的判断常常比他还 要准确!

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想到的,他也想 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他还是想到了。换了你是 皇帝,会容许这样的一个人在身边吗?而且这些决策 并非安民之策,而是权谋之策,搞阴谋政变十分有 用。

不杀他已经不错了,难道还想要封赏吗?

刘基一生聪明,但也疏忽了这一点。这也就决定 了他在这场斗争中很难成为胜利者。

洪武元年,双方第一次交锋。当时的监察机构 是仿照元朝建立的御史台,刘基是御史中丞,也就 是说,他是言官的首领,此时的优势在刘基一边。引发矛盾的导火线是一个叫李彬的人,是李善 长的亲信,他由于犯法被刘基抓了起来,查清罪行 后,刘基决定要杀掉他。此时正好朱元璋外出,李善 长连忙去找刘基说情,刘基却软硬不吃,还将这件 事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大怒,命令立刻处死李彬。 不巧,这份回复恰巧落在了李善长手里,他不敢隐 瞒,但也怒不可遏。为了救自己的亲信一命,他想了 一个借口,他相信只要讲岀这个借口,刘基是不会 拒绝他的求情要求的。

他找到刘基,对他说:“京城有很久不下雨了, 先生熟知天文,此时不应妄杀人吧。”

李善长可谓老奸巨猾,他明知刘基深通天文之 道,以此为借口,如刘基坚持要杀李彬,大可将天不 下雨的责任推到刘基的身上,当时又没有天气预 报,谁知道什么时候下雨。

然而刘基的回答是:“杀李彬,天必雨!”

李彬就这样被杀掉了。李善长被激怒了,他开 始准备自己的第一次反击。

刘基敢说这样的话,应该说他是有一定把握 的,他确实懂得天文气象,可问题在于即使是今天 的天气预报也有不准的时候。

这一次刘基的运气不好,过了很久也不下雨, 等到朱元璋一回来,李善长积聚已久的能量爆发了 出来,他煽动很多人攻击刘基。朱元璋是个明白人, 并没有难为刘基。但刘基自己知道,这里是呆不下 去了,于是在当年8月,他请假回了老家。

临走前,正值当时朱元璋头脑发热,想把首都 建在老家安徽凤阳,同时还积极准备远征北元。刘 基给了朱元璋最后的建议,建都凤阳是绝对不行 的,而北元还有很强的实力,轻易出兵是不妥当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又对了。应该说,当时的朱元璋 是很理解刘基的,他对刘基的儿子说过,现在满朝 文武都结党,只有刘基不和他们搞在一起,我是明 白人,不会亏待他的。

朱元璋这次可真是被刘基给蒙了,刘基并不是 什么善男信女,他在临走之前已经布下了自己的棋 子杨宪。

杨宪是刘基的死党,他得到了刘基的指示,接 任御史中丞,准备对淮西集团反攻。

三、胡惟庸从慕后走到台前

这位杨宪也不简单,他韬光养晦,扶植高见贤 等人,并利用言官的力量,不断收集李善长的黑材 料,并经常在朱元璋面前打小报告,说李善长无才 无德,不能委以重任。朱元璋不是蠢人,知道杨宪说 这些话的目的何在,开始并未为之所动,对李善长 依然十分信任,但时间长了,他也慢慢对李善长有 了看法,对李善长多有指责。11月,他召回了刘基, 并委以重任。淮西集团全面被打压,浙东集团开始 占上风。

浙东集团眼看就要成为胜利者,李善长十分忧 虑,他明白自己已成靶子,淮西集团岌岌可危,而自 己又不便亲自上阵与淮西集团公开叫板;他左思右 想,为何不学学刘基呢?找一个代言人,但这个人又 不能太有威望,要容易控制。于是他看中了胡惟庸,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选择最终让他踏上了不归 之路。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老乡,他很早就追随朱元 璋,却一直不得意,总是干些知县之类的小官。但他 的确是个有能力的人。在得到李善长的首肯后,他 成了淮西集团新的领袖。这场斗争最终将在他手中 结束。

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浙东集团春风得 意、准备一鼓作气打败淮西的时候,事情又发生了 变化。由于刘基言语过于直接,用我们今天的话来 说就是没有沟通技巧,很多人开始在朱元璋面前 说他的坏话,朱元璋对这个足智多谋的第一谋臣 也起了疑心,于是就有了后来那次决定刘基命运 的谈话。

四、朱元璋与刘伯温谈话玄机四伏

这一天,朱元璋单独找刘基谈话。双方以拉家 常开始了谈话,就在气氛渐趋融洽时,朱元璋突然 变换了脸色,以严肃的口气问刘基,如果换掉李善 长,谁可以做丞相?

刘基十分警觉,马上说道:“这要陛下决定。“

朱元璋的脸色这才好看了点,他接着问:“你觉 得杨宪如何? ”

这又是一个陷阱,朱元璋明知杨宪是刘基的 人,所以先提出此人来试探刘基。

刘基现在才明白,这是一次异常凶险的谈话, 如果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他马上回答:“杨宪 有丞相的才能,但没有丞相的器量,不可以。”

但考验还远远没有结束,朱元璋接着问: “汪广洋如何? ”

这是第二个陷阱,汪广洋并不是淮西集团 的成员,朱元璋怀疑他和刘基勾结,所以第二个 提出他。

刘基见招拆招,回答道:“此人很浅薄,不 可以。”

朱元璋很佩服地看了刘基一眼,这是个精 明的人啊!

他说出了第三个人选:“胡惟庸如何? ”

刘基松了口气,说出了他一生中最准确的 判断:“胡惟庸现在是一头小牛,但将来他一定 会摆脱牛犁的束缚!”

说完这句话,刘基知道考验已经过去了,但 他错了,下一个问题才是致命的。

朱元璋终于亮岀了杀招,他用意味深长的 口气说道:“我的相位只有先生能担当了。”

大凡在极度紧张后,人们的思想会放松下 来,刘基也不例外,他终于犯了一次错误,这次 错误却是致命的。

他回答朱元璋:“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 但我这个人嫉恶如仇,皇上慢慢挑选吧。”

这句话说得非常不合适,自居丞相之才不 说,还说出所谓嫉恶如仇的话,如刘基所说,谁 是恶呢?

刘基的昏劲还没有过去,又加上了一句话: “现在的这些人,在我看来并没有合适的。”朱元 璋就此与刘基决裂。

五、第一谋士之死谁之罪

至此之后,刘基不再得到朱元璋的信任, 他虽明白自己地位不如前,但仍然坚持在朝中 为官,为浙东集团撑台。但朱元璋不是那么好 打发的。

洪武三年,朱元璋亲自下书给刘基,对他说 了这样一番话:“你年纪这么老了,应该在家陪 老婆孩子,何苦在这里陪着我呢。”

这意思就是,我要炒你鱿鱼,走人吧。刘基 只好回到了乡下。

这时,浙东集团的另一干将杨宪失去了刘 基的帮助,很快被淮西派排挤,本人也性命不 保,被胡惟庸找个借口杀掉了。在这场斗争中, 淮西集团最终大获全胜。

刘基明白,自己失败了,他现在唯一的愿望 就是好好在家养老,度此一生。可是在这场斗争 中,失败的人是要付出代价的。

胡惟庸成了丞相,他没有放过刘基,指使手 下状告刘基,此时刘基已经没有官位,还能告他 什么呢?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实在是至理名 言。刘基的罪状是占据了一块有王气的地。所谓 王气实在是个说不清的东西,说有就有,说没有 也没有,只看你的目的是什么。

于是朱元璋再次下诏处罚刘基,官都没了, 还罚什么呢?朱元璋有办法,他扣除了刘基的退 休金。

刘基陷入了绝望,但他的智慧又一次发挥了 作用,他没有在原地等死,而是出人意料地回到 了京城。

这实在是很绝的一招,他明白,胡惟庸对付 他的根本原因在于朱元璋,只要自己回到京城, 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让他放心,自己的性命就 有保证。

但这次,他又错了。

洪武八年正月,刘基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 庸(注意这点)探视刘基,胡惟庸随身的医生给刘 基开了药方。刘基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过 了不久就死去了。

关于刘基的死因,后来胡惟庸案发后,医生 供认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刘基的。这也成为了 胡惟庸的罪状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胡惟庸和刘基有仇,朱元璋 也知道,却派他去探望刘基。而刘基这样有影响 的人,胡惟庸是不敢随便动手的,不然也不会让 刘基在他眼皮底下逍遥5年,他很有可能是得到 了朱元璋的默许。无论此事是否朱元璋指使,但 毫无疑问,刘基之死朱元璋是负有责任的。

刘基一生足智多谋,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 马功劳。他对形势判断准确,思维缜密,能预测 事情的发展方向。虽然他本人并非真如民间传 说那样,有呼风唤雨的本事,但从他的判断和 预测能力来看,料事如神并非过分的评语。他 和诸葛亮一样,已经作为智慧的象征被老百姓 所铭记。

胡惟庸胜利了,他在朱元璋的帮助下打败了 浙东集团,除掉了天下第一谋士刘基。现在他大 权在握,李善长也要给他几分面子。

但他真的是最后的胜利者吗?历史的回答 是否定的。

为什么刘伯温开国后只是一个伯爵而不是更高爵位的原因解析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

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之外,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伯温为什么开国之后只是个伯爵,什么陆中亨,什么唐胜宗等名气较小的都是侯爵,就更不说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公爵了,刘伯温的名气和爵位明显不成正比,如果是侯爵也勉强说的过去,什么原因造成刘伯温只是伯爵?

第一,刘伯温不是淮西集团成员,他是浙东集团的代表

看过明史的都应该了解,明朝有两大集团,一个是淮西集团,还一个是浙东集团。其实这两个集团根本不是同个级别的,淮西集团实力上远胜浙东集团,明太祖朱元璋本人也是淮西集团的,就算这二个集团是捏造的,但是皇帝为了平衡朝政,必定也会有意无意让朝廷形成这样的局面。

朱元璋第一次离开濠州郭子兴,准备单干的时候,只带走了身边的二十四个人。这二十四人分别为徐达、汤和、 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 、费聚 、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德兴。这些人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被称为淮西二十四将。李善长也是淮西人,自然是淮西集团的成员,而且还是个首领。

朱元璋是一个同乡观念很重的人,这帮老乡从一开始就跟着他南征北战,抛头颅洒热血,你说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能不厚厚封赏了这些人吗?我们知道徐达是公爵,其他人也基本上都是侯爵,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首领,虽然是个文官,这些年没有南征北战,但是在幕后确实做了不少工作,而且从不抢风头,让朱元璋很放心的,所以封了李善长为韩国公。

第二、刘伯温资历不如李善长

明朝开国封的公爵和侯爵除了一个李善长,其他都是出生入死的武将,一刀一枪拼出来的,跟文官没有什么关系。

朱元璋刚起义的时候,率军攻打滁州,李善长就自动来投,当时朱元璋手下并没有其他谋士,后来刘伯温在朱元璋打浙江的时候,和宋濂等人主动去南京投靠朱元璋的,那个时候朱元璋手下已经有很多谋士了。从时间上来看,刘伯温晚了许多,若是给刘伯温封公爵,淮西集团那些出生入死的老资格肯定不肯。

可以这样说,朱老板刚刚自主创业的时候,你若是个人才,主动投靠的话,朱老板自然会分一些股份给你。可是朱元璋的企业已经上了规模,各地人才奋勇而至,你再主动投靠的话,朱元璋也不愿意分股份了,最多高薪聘请。

第三、刘伯温恃才孤傲

朱元璋虽然是个放牛娃出身,但是个却是一个军事天才,刘伯温也是,而且还略胜朱元璋一筹。无论是先打陈友谅再打张士诚的战略部署上,还是在龙湾战役上,两人都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在安丰被围,朱元璋接到小明王的求救信,准备率军救援的时候,刘伯温力劝朱元璋不能救援,因为一旦救援,那么张士诚必然会趁虚而入,到时候腹背受敌,十分被动。可是,朱元璋没有听从刘伯温的劝住,执意出兵安丰,后面局势的变化可以说是跟刘伯温预料的一模一样。

不管谁是皇帝,都不喜欢身边大臣能力高过自己,总会担心有一天这人不把聪明才智用在治国安邦上,而是用在阴谋政变上,那个时候咋办?再说了刘伯温劝阻朱元璋不要出兵安丰的一个理由就是让他借张士诚的手,除掉小明王。你说朱元璋夜晚想起此事的话,还会睡的着吗?

总之,刘伯温虽然功劳很大,但是并未达到一定要封公爵的份上,侯爵说的过去,但是只封了一个伯爵,就有些小了,但是这也是性格使然,古代不管什么时候,文臣都是看不起武将的,然而朱元璋却是个武将出身,还是个放牛娃,估计刘伯温也没少表露出鄙视的眼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