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坐拥天下,军队强大粮草又足,为何还会被燕王朱棣轻易打败?

观点一

这个事儿,还得从朱允炆组建“参谋团”开始说起。

明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危,考虑到大孙子没什么处事经验和能力,朱元璋便让兵部左侍郎齐泰担任顾命大臣,辅佐朱允炆。

可是只有一个齐泰也不够啊,朝廷有那么多事要处理。于是朱允炆登基后,就光速提拔了自己的老师黄子澄,封为翰林学士,令其与齐泰同参国政。

可是只有齐泰和黄子澄两个人也不够啊,朝廷有那么多事情要处理。于是身为帝师的黄子澄就找来了名扬天下的方孝儒,让他也加入进了辅臣圈子。

至此,1个熊孩子和2.5个傻子的团队就算是组建成功,开启了他们的犯二历程。

这里你可能会很好奇,为什么是2.5个,不是2个或3个傻子呢?

因为齐、黄、方三人中,黄子澄和方孝儒是真傻,属于无可救药的那种傻。而齐泰相对没那么傻,他只能算半个。所以就是2.5个傻子了。

这个“极二”团队组建成功后,商量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削藩。而削藩项目的第一个议题就是先削谁,讨论先拿谁开刀。

拿谁开刀呢?智商稍微在线的齐泰认为,先帝爷的太子、秦王、晋王都已经过世了,现在燕王朱棣是事实上的最年长者。既然建文帝一意要削藩,且朱棣年纪又最大,那么这个逻辑就很清楚了。

先削朱棣,敲山震虎。只要他被整服,其它的藩王自然老实。这就叫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至于怎么削,这也简单,朱棣当时还没有反意,一抓一个准。

只要朱允炆不要脸,可以找出一百种弄死朱棣的办法。

然而,对于齐泰的意见,黄子澄和方孝孺却有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皇帝要脸,怎么能不要脸呢?于是他们就建议,先从弱再到强,先削实力弱的藩王,最后再削朱棣。这样既可以避免打草惊蛇,麻痹朱棣。同时还不使朱允炆丢人,显得吃相太难看。

据说齐泰当时听了黄、方二人的话,简直要晕了。这俩怕不是读圣贤书读傻了吧?削了一个又一个,朱棣就算是个瞎子也能猜出来建文帝是什么意思啊!于是齐泰就坚决不同意,但黄子澄和方孝孺的脾气也都很倔,他们觉得自己是对的,也是坚决不让步。

最后可能是考虑到齐泰只是爷爷临死前安排的人,与自己的关系相对疏远。而黄子澄毕竟是朝夕相伴的老师,关系相对较好。所以朱允炆便采纳了黄子澄和方孝儒的意见,先从实力稍弱的周王朱橚下手,放过了朱棣。

▲朱棣

之后的事情就简单了。眼看着兄弟们一个一个被干掉,尤其是自己亲兄弟周王朱橚被莫名其妙坑掉后(朱橚本无劣迹,是黄子澄和方孝孺为了收拾他,想了一个馊主意,让朱橚的次子检举揭发他爹谋反,说事成之后让他袭爵。结果朱橚就这么被坑了),朱棣明白自己铁定是一死。在心里已对大侄子不抱有任何幻想。

不过他当时也没有造反。因为一方面,他手上没兵,造反成功率不大。另一方面,他的三个儿子还在南京做人质,他造反了,儿子们的脑袋也该被砍了。

然而,朱棣是想瞌睡了,偏偏就有人给他送枕头。

建文元年五月(当时已废四王),齐泰对朱允炆说:事情都到这个地步了,再掩饰已经没有意义,不如逮捕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正式向朱棣摊牌。

结果黄子澄又出昏招,他对朱允炆说:万万不可,抓了燕王三子,燕王就知道我们要对付他了。不如放燕王三子回去吧,可以麻痹朱棣。

齐泰一听当场又要吐血,反对!你当朱棣是傻子啊?不能放!这是放虎归山。结果朱允炆再次站在了老师一边,放走了朱高炽兄弟三人。

等到儿子们回到北京后,朱棣再无牵挂,遂即就以奉天靖难,讨伐建文帝身边的奸佞小人为名义,扯旗造反,掀起了“靖难之役”。

起兵后,朱棣身边开始一共只有几千人,但通过对北京周边的“搜刮”,凑出了几万人。

朱允炆一看自己老叔这么有本事,然后他就慌了,他在没有做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令老将耿炳文率十三万大军征讨朱棣。

大军临行前,朱允炆对耿炳文说:勿使朕有杀叔之名。

这话的言下之意是:不要弄伤,尽量直接在战场上弄死就完了。基本就是既要当啥,又要立那啥。

耿炳文这个人,善守,不善攻,让他固守一座城,他能圆满完成任务。但让他攻,他就不擅长了。再加上建文帝的厚黑言论,耿炳文不想当枪使,所以讨逆第一战,耿炳文大军输得很惨。明军锐气尽丧,被迫以优势兵力防御,不敢再出击。

朱允炆听说耿炳文惨败,他又慌了,慌不择路之下,他又听了老师黄子澄的馊主意,临阵换掉了耿炳文。

为啥说黄子澄这次又出了馊主意呢?

因为换掉耿炳文没问题,可是新换上的大将要比他强才可以啊!然而,黄子澄居然让不知兵事,且纨绔至极的李景隆为将,这可不就是妥妥的出馊主意了。

朱棣听说耿炳文被换下,起初很高兴。李景隆是个什么货色,他很清楚。不过他又听说李景隆这次是带着五十万大军来的,他也急了。于是他在部署完前线的防御工作后,亲自偷袭大宁卫,活捉宁王朱权以及他的八万铁骑。(即朵颜三卫,均为蒙古骑兵,相当于雇佣兵,战斗力极强)。

兵力骤增后,朱棣亦不再惧怕李景隆。

李景隆听说朱棣跑去大宁了,就集中几十万大军围攻北京,当时北京只有一万人,由后来的明仁宗皇帝朱高炽统领。然而就是区区一万来人,最后硬是抗住了李景隆的围攻。

朱棣摆平宁王的兵马后,火速回师,当时李景隆围攻北京失利,正打算撤。朱棣此时突然杀出,杀得李景隆丢盔弃甲,连退了几百里,一溜烟逃到了山东德州,准备等到来年开春再北上攻打北京。

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率六十万大军再次誓师北上,与朱棣在白沟河开战。结果明军不仅再次大败亏输,而且输得极其诡异。

为什么说诡异呢?因为正当明朝政府军打得朱棣半死不活时,突然莫名其妙不知道从哪里刮了一阵妖风。而且这阵妖风不偏不倚的正好刮向了明军。朱棣当时本来都快打得没命了,结果就因为这一下,捡回一条命。

事后,李景隆被朱允炆召回南京。黄子澄为了甩锅,就请求杀李景隆。朱允炆当时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没杀李景隆。而这次手软导致的影响很不好。因为大家认为李景隆输得那么惨都不死,自然也就没必要玩命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随后就又看到了另外两次一样诡异的战争。

第一次是夹河战役,盛庸大军打得朱棣呈现败象时,突然妖风四起,救了朱棣一命。

第二次是滹沱河之战,又是一样的经历,一样的妖风,莫名其妙的又救了朱棣一命。

说实话,北方多风沙,不算稀奇,吹吹几次妖风也正常。但不正常的是,为什么每次妖风早不刮,晚不刮,偏偏要在战场局势不利于朱棣的时候刮?并且还都是朝着有利于朱棣的方向刮。难道朱棣是玉皇大帝附体了?

迷信之事肯定是很扯的。所以这种连续诡异的现象,唯一能解释的就是,平叛大军根本就没有认真在打。

反正不管是朱允炆赢,还是朱棣赢,最终赢家都是老朱家的人,作为外姓臣子,真没必要那么认真的打。

这里肯定有朋友会说。朱棣毕竟是王,朱允炆毕竟是皇帝。跟着朱允炆混有前途,何必要在两人中间骑墙呢?

是的,理论上说跟着朱允炆确实有前途。但实际不是这样。因为前线明军在于朱棣叛军交战时,朱允炆的参谋团又开始作妖了。当时方孝儒主持了一场改革,而这次改革的核心宗旨就一条:削弱武将,抬高文官地位。

想想看,武将在前线厮杀,文官在后面策划削权。这在武将看来,就是上房抽梯。

常言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现在飞鸟和狡兔死还没尽呢,主人就想着要烹走狗了,武将怎么可能还卖命呢?

当时盛庸,平安等将领,水平其实不弱,没理由拥有几十倍的兵力优势都打不过朱棣。

所以,朱允炆派几十万的军队去讨伐,讨伐军数量从十几万涨到三十万、五十万,甚至到七十万,但是每次都打不赢的原因,其实就是大家都在磨洋工,故意放水。今天你用某个理由糊弄朱允炆,大家装作看不见;明天我也用这个理由糊弄的时候,大家也都不戳穿。

集体欺上瞒下,无非就是如此了。

建文四年,朱棣玩不下去了,便瞅准机会从北京一路南下,直抄南京。当时,朱棣打到了长江边,本来他是过不了江的,因为他没有渡江的船。而朝廷却有水师,随时可以堵截他。这时候,只要朱允炆不自乱阵脚,朱棣肯定只能是退走。从哪来,回哪去。

然而,黄子澄和方孝孺又出了馊主意。他们认为水师提督不靠谱,就把人临阵撤了,换成了撤职在家闲住多时的驸马梅殷。

朱棣一听是妹夫来了,就派人去劝降。使者对梅殷说,不投降也可以,只要借道即可。

梅殷当时和大部分明朝官员一样,拒绝了朱棣的请求,并割掉了使者的耳朵,鼻子,让使者回去告诉朱棣,自己决不投降。但是梅殷却不阻止朱棣南下,当朱棣绕道时,梅殷并没有从中作梗。从他的行为就可以明显看出——朱允炆很不得人心,虽然大家不会真心为朱棣卖命,但只要朱棣不打他们,他们也就装作什么都没看见了。

绕开梅殷驻守的淮安后,朱棣横渡长江,打到了南京城下。

当朱棣兵临城下时,方孝孺这时候给朱允炆又又又出了一个馊主意:派人去找朱棣,宣布可以与他划江而治,平分天下。

方孝孺此举,本是想让朱棣尴尬:如果朱棣同意,就说明他是小人,所谓的“靖难”纯粹是骗人的;如果他不同意,皇上跟他商量平分天下他都不答应,他这是瞧不起皇上。 不管朱棣怎么选择,起码朱允炆都占理!

然而长脑子的人都明白,占不占理他都离死不远了。因为朱棣此时就在南京城下了,怎么可能因为方孝儒一句蠢话就半途而废呢?

所以朱棣根本就不入套,他派人直接跟朱允炆说:我是来奉天靖难的,怎么会贪图大明江山呢?只要陛下您把奸佞们都杀了,我立即就投降。

谁是奸佞小人?不就是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儒吗?朱棣让朱允炆把这些心腹都杀了,那朱允炆身边还有谁可以依靠?武将们早就跟他翻脸了,文官们也是墙头草,看势头不妙都在给自己找退路。所以朱允炆就坚决不同意朱棣的谈和条件,双方继续打。

然而此时的南京城,哪里还有人愿意为朱允炆卖命?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李景隆偷偷打开城门,放朱棣进城,果断把朱允炆卖了。

当朱棣进入南京的时候,为了获得文武官员的拥戴,他强调道:除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等人罪无可赦外,其它人只要投诚,就都既往不咎。

于是,文武百官立刻向朱棣投降,朱允炆就此也就彻底完蛋了。之后,皇宫里面被人点了一把火,朱允炆在战场大火中失踪。找不到了。

回顾整个靖难之役,其实不难看出,建文帝输就输在了没有真正意义的参谋团。他本身没什么本事,也缺乏经验。所以他对参谋团的依赖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他的参谋团却都是不中用的货色。尤其是黄子澄,脑残到了极点,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错的,要不是因为他最后不投降,守住了气节,简直都要怀疑他是不是朱棣派到朱允炆身边的高级资深卧底了。

建文朝的亡国之君朱允炆:权力削藩的决策惹祸 上山下乡的错误之选揭秘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轻易?嘛轻易不轻易的,那简直是有如神助啊!堪称奇迹中的奇迹啊!

总体来说是建文帝朱允炆自己往死了作,硬生生的把个大好局面给作没了,把自己个作到了坑里边。

就问你尴尬不?

好,今天咱就把这事给大家伙唠叨唠叨。

话说作为太子的朱标一死,那么朱元璋的儿子有一个算一个,不是没动那皇位的心思。

只不过面对朱元璋这庞然大物,他瞪你一眼,这帮儿子都得哆嗦一会,您就算是有点啥小心思,这都得收起来,别人没参你,老朱就先伸出手巴掌揍你了。

于是在朱元璋力排众议之下,皇位越过儿子辈,直接就落到了孙子辈朱允炆的头上,嫡子嫡孙吗?打这起老朱就想给大明王朝皇位的传承定下一个基本的调调。

那么朱元璋一死,朱允炆顺理成章的就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二任皇帝,这就是到现在都没个下落的建文帝。

咋说呢?建文帝朱允炆,本来资历就浅,再加上朱元璋给他留下一堆的叔叔们,蹲在地方上有那么虎视眈眈的意思。

其实这个时候的朱允炆还是比较安全的,他是大义上的皇帝,全天下都认他这个主,你别乱吵吵,至少三五年的稳定还是没啥大问题的。

朱允炆如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利用这三五年的时间,把自己个巩固巩固?拔高一下自己的声望?找一找有没有可堪大用的将才啥的!

他倒好一上任,这就开始琢磨着削藩的事。

是!喜欢历史的小伙伴们都知道,这藩王打出现在历史上,这就是不安定的因素,你不祸祸他,他在你变弱的时候,那是绝对是想着法的祸祸你朝堂,弄个天下大乱这都是常有的事。

所以削藩是必然的,可削藩这事是个大事,你必须得徐徐图之,毕竟一个弄不好这就得刀兵相向,你得不偿失啊!

老古人那都说透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你如果能够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天下你都可以横着走。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当年康熙削平西王吴三桂的时候,不也挺急切的吗?”

你快拉倒吧!这局势和局势就不一样。康熙那会他是已经被逼到了绝路上了,清朝天下赋税的一半这都得去供养吴三桂这一小撮人,而且吴三桂自己挑选的官居然都能挤掉清朝自己选出来的官,美其名曰西选。

您回过头来在瞅瞅,清朝那会他内部也不好,八旗兵早烂了,能打的就剩下明朝投降过来的绿营兵。

他要在不下手,双方实力对比会越拉越大,时间他老人家就不在康熙这边。

这就是为嘛最开始的时候吴三桂能够势如破竹呢?但吴三桂这人反复无常,清朝的天下一大半就是他们这帮人打下来的,不得人心,所以康熙才会大胆的弄他。

但朱允炆可不一样,天下大定,权利是在他的手上,他占着大义,所以天平是在他这里,而且他还年轻,徐徐图之还是可行的。

可朱允炆在1398年六月底登基做了皇帝,七月份就开始着手削藩,一口气就先把朱棣的同母兄弟朱橚给削成了庶人,调到了云南这嘎达喝西北风去了。

您瞅瞅,这何值是急切啊!咱说个个击破这才是最好的办法,这么一弄,所有的藩王势必要抱团,这一家伙就成了对立面了,不打起来这都不可能了。

咋说呢?其实在朱允炆和朱棣之间掰手腕的时候,朱允炆有好多次能够不用一兵一卒就能掐死朱棣的机会,而朱允炆愣是让这样的机会溜了,你说气人不气人。

首先第一次,按照规矩,新皇帝登基,盘踞在各地的藩王,这都得进京瞅瞅新皇帝。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朱棣不会来京的,结果人家就是来了,不仅来了,还特别的嚣张。

按照史书上的说法:“行皇道入,登陛不拜”

就这把朝堂所有大佬都激怒了,纷纷上折子,要办了朱棣。

咋说呢?这不就是瞌睡来了个大枕头,周公还贴心的整了个大美女伺候着,你还等啥,抓起来不就完事了吗?毕竟你都削藩这都削成明面上的事,你还等啥?

“打住!俺觉得朱棣毕竟是俺的亲叔叔吗?不能这样啊!”结果朱允炆来了非常有魄力的力排众议,不仅好吃好喝好招待,而且妥妥的把朱棣又给送了回去。

讨打,这绝对是没事讨打的节奏。

像这样的借口,在以后的日子里,朱允炆又为朱棣开脱了好几次,深深的把自己个开脱成了孤家寡人,一把火把自己个给烧了,而且烧的透透的。

那么这是三月份的事,朱棣回去了,到了五月份,这就到了朱元璋的忌日,按照以往的惯例,这日子朱棣还得来。

朱棣掐着手指头算了算,第一次他运气爆棚,摸透了自己这大侄子的爱好,可这第二次,估计就悬了,去了还真有可能回不来了,毕竟这都过去俩月了,大侄子应该回过味来了。

所以这一次,他就把自己三儿子个派了出来,得,这回朱允炆得了上回的教训,把这三孩子给掐把住了。这么干其实也好,这三个人里边,一个,日后在靖难之役当中多次救朱棣与危难之中,另一个就是朱棣之后的皇帝,都是朱棣的左右手啊,您把他们掐吧住了,之后的靖难之役从地狱级就能成功的降到困难级。

但这个时候,冒出了一个叫黄子澄书生,说什么这么干会打草惊蛇。

哎呦!俺了个去!建文帝削藩这都削出了火气,就差在脸上刻上削藩俩字喽!您还搁这掩耳盗铃?这太不靠谱了!

就这事,连徐辉祖都出来说,这三娃最好抓起来,不然你要后悔的。徐辉祖那是这三娃的亲舅舅,那绝对是知根知底的,他都这么说了,你抓起来就完事了。

朱允炆琢磨了半宿,最后还是把这三人给放了回去。

你就作吧!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您还真当回事了。

这中间还发生了很多事,咱不提也罢。

那么后来靖难之役开始了,咱说这都真刀真枪的干上了,没得说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局,这都不能留后手的。

结果你都想不到朱允炆给出征的将士打了这么一枚预防针:“朱棣毕竟是俺的亲叔叔,俺是不能背上杀害亲叔叔的罪责的!”

得咧!这没啥好说的,本来是一场双方的生死局,这一句话就给定了性,朱允炆亲手给朱棣挂上了一枚免死金牌,不应该是免伤金牌。

就这句话相当于给朱棣开了挂了,靖难之役这打了多少次,朱棣被火枪,弓箭围困了多少次,这大将死了多少个,唯独这朱棣啥事没有,跑出来之后还能大跳,你说气人不?

而朱允炆还不知道咋回事呢?在军事上的指挥错误咱就不说了。

到了最后,朱允炆身边的太监都开始出卖他了,当年靖难之役朱棣都开始绝望了,但收到这帮子太监的信说,南京这嘎达空虚,速来!

结果大家伙也都看到了。您就说说吧,朱允炆都把自己逼成了啥样了,能够横行全国的军队,因为给了朱棣无限复活的机会,把都城的兵力都给打空了,也没谁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