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陈廷敬是清官或是贪官呢?

观点一

问题一:陈廷敬是清官还是贪官?

陈廷敬,字子端,清代泽州府阳城人。历侍顺治、康熙两朝,驰骋官场五十多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之后仍被召回,最后老死相位。

清代,有许都山西籍官员在朝廷中央任职,有许多为清正廉洁之士,以家国天下为己任,成为廉吏楷模。这其中最有名的三位,分别是陈廷敬、于成龙、孙嘉淦。

陈廷敬曾被康熙皇帝赞为完人。清朝虽然沿袭明朝制度,不在设置丞相,然而如同明珠、索额图等实权人物,依然被众大臣私下成为明相、索相。但是康熙皇帝亲口承认的也就只有陈廷敬了,被康熙称为“老相国”。

陈廷敬为官一生,谨遵“忍”“稳”字诀,始终在朝廷中央任官,从最初经筵讲官,到历任工、户、刑、吏四部尚书,到加封文渊阁大学士,入阁拜相,做官一直很稳,完全以道德模范约束自己,对于贪赃枉法更是避而远之。

陈廷敬会做官,也是一代清官。在掌管户部期间,陈廷敬秉公理财,爬梳积弊,主持钱币改革;面对朝廷腐化之风盛行,陈廷敬上疏整治贪污;为了清朝长治,主张官员廉洁奉公。

问题二:关于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是清代康熙皇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的故居。皇城是因为曾经两次接待康熙皇帝,故谓之“皇城”;相府是陈廷敬在康熙时期为文渊阁大学士,入阁拜相,被康熙称为“老相国”,故谓之“相府”。

皇城相府是经历陈廷敬祖辈及后辈数代人的发展,才形成如此规模的,并不是在陈廷敬手中骤然修建起来的。陈氏家族作为书香门第,世代读书出仕之人络绎不绝,可谓明清两朝的文化巨族,文化底蕴深厚。

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年间的260年中,陈氏家族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其中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美誉。出仕之人有38人,遍及14个省、市大半个中国,且多政绩显赫,百姓称颂,民间立祠。

陈氏家族最鼎盛是在康熙年间,居官者达16人之多,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的盛况。其中陈廷敬更是身为帝师,入阁拜相,主持《康熙字典》编纂这样百年文化工程,与三子陈壮履参与同编一典《康熙字典》的佳话。

皇城相府建筑群分内城、外城两部分。其中,内城在明崇祯六年陈廷敬伯父陈昌言为避战乱就已修建;外城于康熙四十二年修建完成。陈氏家族作为北方名门望族,又深受皇恩,经几代人之力逐渐形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府邸,也不足为奇。

观点二

陈廷敬是清初有名文臣,是顺治15年山西阳城籍的进士。

原名陈敬,因为当时还有一个顺天通州叫陈敬的,所以朝廷给他改了名字,在中间加了一个廷。却不曾想,这一加官运亨通。庶吉士以后,给康熙经筵讲学,然后各部尚书挂职锻炼一遍,最后一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入阁,后来还是《康熙字典》的总修官。

之所以把陈廷敬的履历说一遍,也就是清初作为一个汉官,给康熙上课以至入阁这些。如果放到明朝,陈廷敬根本没戏。

因为明朝能打榜最后入阁的,基本上都是南方人。大家所熟知的“三杨”、解缙、商辂、杨廷和、严嵩、徐阶、张居正、叶向高、申时行、李春芳等等,无一例外都是南方的。

山西籍的学子在明朝的内阁根本没有竞争力。但是在清初山西籍的学子出仕为官的蔚为壮观。这背后和一个背景有关。这个背景叫“晋商”。

实际上“晋商”最早发展的契机就是明朝的“开中法”,也就是让商人吧军粮运到边境前线,去换取“盐引”,也就是食盐的专卖权。

所以山西就出了很多经营食盐的大商人,到了明末,辽东的问题越来越大,晋商也就发展得越来越有钱。

晋商有钱就供子弟读书,陈廷敬本身就是晋商的后代。

不但陈廷敬读书有成就,他们陈家出了9个进士,6个翰林。没有强大的家族财力物力支持,一般人家,更何况是在当时教育资源严重落后于南方的北方。出现这样的成就,实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就在陈廷敬自己当官的同时,他的家族实际上仍然在做着生意,仍然是晋商大户。

“皇城相府”传说是陈廷敬为了母亲不能去北京,而专门仿造紫禁城建的。但实际上首先原来的最基础的内城是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在明朝崇祯6年开始主持修建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兵祸,避免战乱。外城一直到康熙42年才建好。真正出资出力修建的是陈家本族族人。

陈廷敬不过是这个族中的一员罢了。这就像乔家大院里住的可不是乔致庸一家几口,而是整个乔家家族。

之所以叫皇城相府,实际上是因为康熙两次下榻“皇城相府”。这些其实在《一代名相陈廷敬》里都有细致描述的。

陈廷敬正是因为家里其实也不缺钱,所以他也不会因为看中钱,而去贪污受贿。他和他的学生于成龙差不多,是一枚大清官。

他管户部的时候,康熙跟他“借”点钱花。结果他一句,等我开了饷再开借你,就把康熙得罪了。康熙说,“你欺负我还没亲政,等我亲政了,就砍了你的头。”等康熙长大了,才说陈廷敬有操守,是自己错了。

说白了陈廷敬就是因为家里是晋商,“不差钱”,所以才有底气把所有事情都按照本来原有的规则处理好,才那么优秀。

观点三

世传诗赋重,名在独遗荣。去岁伤元辅,连年痛大羹。朝恩葵忠励,国典玉衡平。儒雅空阶叹,长嗟光润生。

这是陈廷敬去世后康熙为其所写的挽诗,不知道问陈廷敬是是清官还是贪官的缘由是什么,但从这诗来看,陈廷敬毋庸置疑是个清官,而且还是个大清官!

一、“大清相国”陈廷敬为当时清官

陈廷敬原名陈敬于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中举,不过因为方式一同中举的还有一个顺天通州的陈敬。为了将二人区分开,顺治赐名为“陈廷敬”。

不过由于陈廷敬在会试中的名次并不算多好,陈廷敬因此仅仅被选为庶吉士(即后备干部),被留在翰林院学习。康熙即位后,陈廷敬任康熙经筵讲官,为翰林院侍讲学士,在弘德殿为康熙讲经。

因此,得到康熙的赏识,所以在康熙亲政后得以一路高升,历任工、户、吏、刑四部尚书,最终到了文渊阁大学士的高度,这是清朝文官之最,相当于宰相,所以也被后人称之为“大清相国”。

据《清史稿》的记载,陈廷敬被以“清勤”评价。其克己奉公,对家人要求也很严格“凡行为不端、送礼行贿者,不可放进家来。”此外陈廷敬刚到礼部上任时便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

陈廷敬为官多年更是禁奢靡之风,两次任吏部尚书,选拔官员更是以爱民勤政、廉洁奉公为准,更是要求地方官员公开赈灾账目,杜绝贪官威海百姓。两次做都察院一把手主管监察、弹劾及建议,总领全国监察事务,监督各省官员。

如康熙时期,大学士索额图与明珠之间相互倾轧,疯狂贪腐。但因为迫于二人的权势,众人敢怒不敢言。而陈廷敬在给康熙讲书时,讲《君子小人章》结束后,康熙问陈廷敬说“你讲君子和小人,一定有所用心。不妨说说,你心中的小人是谁?”陈廷敬提到明珠,故意以大臣们私下称呼的“明相国”代指。康熙大怒,因为清朝没有相国一职。

陈廷敬便提出明珠揽权太重,与朝中众多官员皆有的贪腐,只是明珠的包庇有关,并列出了明珠私改奏折、卖官鬻爵等罪状。并提出罢免明珠所卖的这些人。随后将明珠的心腹、党羽陆续剪除干净。

当然,这样的案例还有许多,陈廷敬之清廉是毋庸置疑的!

接下来我们在来说说,为何陈廷敬建的起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实则是陈廷敬伯父陈昌言于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起建,非陈廷敬起。

陈家世代以读书,家族中更是出过不少进士。只是到了陈廷敬的高祖父陈修这一代,因为多次参加科举而未能考中,所以做起生意,通过经营煤矿和冶铁,很快就富甲一方,成了当地的望族,积累了庞大的基业和资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