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业很难规模化(农业无法规模化的原因)

说到底中国农业很难规模化,实质问题不是土地问题。而是农民问题。难的是中国有8、9亿农民。解决中国土地规模化问题,可以说我们在一个早上就能解决。大不了再来一次土地大调整,大合并。这8、9亿农民,要生存、要生活、要待遇、要上学、要就业、要收入、要养老,要过上更好的幸福生活。一句话,中国这么多的农民出路在哪里?总不会都靠国家养起来吧!如果把土地都集中起来,规模起来,一人在一亩田里劳动,和一百人在100亩田里劳动,道理是一样的。

一、解决农民问题之时,就是中国农业规模化到来之际。

世界上有两种类型的农业,人多地少型和人少地多型。我国显然是人多地少型的。在人口绸密的广大农村走美国式的大农业规模之路,显然是不可行的。以人少地多的美国模式移植想象,解决中国人多地少的现实问题,显然是和国情不符的。

单从人口数量,土地面积,也无法给美国比。我们是13亿人口,美国是3亿人口。比美国整整多出十多亿人口。我们农民人口有8亿,占全国人口70%,美国农民数量300万左右,占全社会总劳动力低于1%。我们农民人口比美国农民人口多出7亿多,是美国总人口的2倍还多。

美国耕地30亿亩左右,人均耕地占有0.53公顷。也就是接近10亩地。我们的耕地强大强算不足18亿亩。有些资料说,才16亿亩。人均耕地仅仅1亩多一点。美国耕地要比我们多出15亿亩。相当于我们的2倍。人均耕地要比我们多出8、9亩。在中国如果按照户口平均,每个农民占有2亩左右耕地,如果按从事职业平均,每个农民大约拥有5亩耕地,美国农业从业者人均80公顷耕地,每个从业者拥有1200亩耕地。美国家庭农场平均3500亩,我国2亿多小农户平均不足10亩。我们的人均耕地不足美国的十三分之一,加拿大的十八份之一,连比我们穷的印度人均耕地都是我们的一点二倍。

我们每天有13亿张口在吃饭,美国才3亿人口吃饭。单单吃饭这一重压,不知要比美国难多少倍。不是我们农业不争气;不是我们的农民不勤劳;也不是我们对农业投资少;更不是我们对农业不重视。再加上自然条件,耕地分布,土地肥力等先天不足。综以上情况分析,对比,我们确实在实现起农业规模化来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第三次普查农业数据,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

虽然小农户,经营效率低,收入低,地块分散。是阻碍中国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的障碍。但目前还确实是解决中国农民的基夲生活出路,基本就业出路的主要渠道。小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是我国农业的基本面的客观现实。试想,如果不是家庭承包这一经营,8亿农民的生活处境将更加困难。从我们这里看,一般小农户靠种田虽解决不了大问题,但却能充足的解决了一年的温饱问题。剩下的粮食变卖了,也能基本解决家里的一年零销开支。这也为农民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眼下中国土地,虽然都平摊在了人头上,户头上。大块地切割成了零散地,小块地,但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过度之举。但根本还是为中国8亿农民着想。

小农户对现代化农业发展,虽有很多拘限性,但也不是不能破解。只要我们发挥出中国智慧,中国创造,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结合实际,发挥优势,方法得当,手段科学,灵活运用。小农户也会变成大农户,现代化的家庭农场。新型的经营模式。如果我们把小农户比作母体,在母体的孕育下,一定会培植出‘’大孩子‘’来。但前提是必须围绕中国农民的出路为根本。切不能为了规模而规模,丢下农民而不顾。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搞行政命令。要保持足够历史耐心,确保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走得稳、走得顺、走得好。

在中国农业规模化的进程中,必须围绕这两个目得来进行。一是,把有基础,懂技术,善经营,让有长期、稳定务农意愿的小农户,能够稳步扩大经营规模,逐步发展成为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这将是我国农业的最主要面)二是,让没有意愿种田的农民,而且有其它专长,其它才干的农民,逐步从土地中转移出来,去从事其它行业,得到稳定就业。前提是给他们能创造一种宽松的就业环境。提供一切就业机会,保障一切就业待遇,完善一切就业渠道。但也取决于各行各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只要农民问题解决了,农业规模化,也就上去了。所以说,解决农民问题之时,就是中国农业规模化到来之际。(这个问题留作以后论述)

二,将来的中国农业,一定是一支专业的农业队伍在干。

我们是传统农业大国,却是大国小农。多少年来,我们干农业的人,一直延袭的是,靠传宗接代,靠父辈带领,靠父辈言传身教的自然人。人们称为传统农业。如果将来过度到现代化的规模农业,还是靠这种延袭的传统做法,肯定是不行的,就是农业规模化了,还是做不成。在一定程度上说,干农业的人越专业,规模化越成功,专业化,决定着规模化。这就历史性的告诉我们,将来搞农业的,一定是很专业的。必须是一支专业的队伍。传统农民也就基本上告别了历史,新型的农民一定有了一个全新的诠释。质的变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