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我国重名率高的问题,为何不恢复我国传统的姓、名、字的人名构成体系呢?(中国的重名问题根本无需解决,因为名字是为了区分身份,而在熟人圈子里区分已足够。)

中国的重名问题根本无需解决,因为名字是为了区分身份,而在熟人圈子里区分已足够。

首先要说的是,重名的问题根本解决不了,也不须要解决。

先说解决不了的问题。中国的大姓也就几百个,最常见的也就几十个,汉字中适合做名字的,也没多少。因此,重名是难免的。比如男的叫李军、王军、张军的,全国大约成千上万。女的叫李娟、张娟、王娟的,也是一样。让全国的名字不重复,既不可能,也没必要。

名字是为了区别人物关系。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大多数时候不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区别身份。只需要在身边的熟人圈子里区别就行了。比如在一个单位中,一个叫张军的,一个叫王军的,二人虽然同名,但因为姓不同,不会造成身份认同的错误。如果出现了两个叫张军的,对于熟人圈子来说,也容易解决。年龄大的叫大张军,小的就小张军就可以。没有必要强迫其中一人把名字改掉。

上说的这种区别方式,是传统的熟人社会的区别方式。对于社会管理来说,这种方式就不适用了。比如国家的户口管理,以前传统社会中,许多人一生不出县乡的情况是很多的。重名的问题不影响社会管理。当人们的社会交往增多,打破乡村管理模式的时候。重名的问题,就影响社会管理了。于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名问题曾在一段时间期内成为社会讨论的文化热点话题。当时,有人通计算概率的方式,但出结论说,中国人姓加名大都是两字到三字,如果变成四个字,即给孩子起三字名,这样,姓加名变成四个字,重名的机率就大大降低了。

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必然影响社会实践。所以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中,就有一些取了三字名,成为“横路敬二”“山本太郎”这样的名字。这些取四字名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都是能得风气之先的时尚人士。

当重名的问题成为社会热点持续讨论,许多家长身体力行为孩子取四字名的时候。重名问题给社会管理带来负面影响的问题已经在技术上解决了。方法很简单,就是给每个人编一个身份证号码。这样,把每个人的身份信息和身份证号码对应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就解决了身份重叠的问题。

因此,重名的问题,没有必要完全解决,也不可能完全解决。

下面说说传统的姓名加字号的命名方式。这种命名的方式,与现在没有很大和本质的差别。名和字在古代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名字号的。而且,名字号的不同,本质上代表的是等级制度下对人称谓的不同。名是长辈用的;字是同辈用的;号是晚辈用的。因此,名也和“乳”字相连称“乳名”。但没有乳字或乳号,因为字和号都是成年之后才有的。比如苏轼,姓苏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父亲和上级领导,要称他苏轼;同僚和朋友称他苏子瞻。而下级称他为“东坡先生”或“东坡居士。”再比如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后来他的官越来越大,与他同级的人很少了。所以,连号都不称了,而以地名相称,称为“张江陵”了。因为他是湖北江陵人。

有名有字又有号的,大约都是文人雅士。社会底层,有名无字者有之,有字无名则也有之。比如《大宅门》里有个郑老屁,就是乳名。因为他能放屁,就被称为“老屁”,其它无名而被父母称为老大,老二的,以前有很多。

我自己是六0后,我们那时都是在上学的时候才取一个正式的名字。称为学名。学名,在传统文化中定义,大约应定义为字,因为乳名就是名字了。但是在民国之后,旧的封建道德被推翻之后,附着在名字上的社会等级意味,也就慢慢的去掉了。因为没有了这种社会等级的差别,名字有一个可以辩别身份就行了。但国家法律从来没有禁止个人取字取号。只是在国家政治管理体系中,你要有一个名字代表自己。

名字的称呼中包含着社会等级地位的差别,发展到现在名字体现出平等的原则,这一变化是在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完成的。从当时的革命领袖人物名字称呼变化中,可以看出社会变革。

孙中山,姓孙名文字逸仙,号为“中山樵”。孙中山以号行世,反应了当时民众把革命领袖当成上级的封建等级观念的存在。蒋介石是以字行世,他姓蒋名中正,字介石。以字行世,证明当时的老百姓已经在平等的地位上看待国民党了。而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以名行世,恰恰与共产党的宗旨相一致。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完成了从人民的父母官到人民的勤务员的身份转换。因此,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也称为“人民子弟兵”。

进入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又逐渐恢复了生机。关于名字,身份证上的姓名,是你的正规身份认证。可是法律并不禁止你在社会交往中运用其它名字。我的母亲直到现在还叫我的乳名。这个名字,当今世界上只有她一个人还在叫我。我觉得,这个名字更亲切,更是我。除了乳名和身份证上的名字之外,号上的“七月流火”也是我。是不是这本身说明了,每个人其实都有很多名字。只是在今天 的时代,名字上的等级信息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重名和表字:降低重名率的方式和社会混乱的后果

重名本来就很麻烦了,再加上表字,这就更乱了

随着人口的增加,近几年来重名的现象越来越多,例如:张伟、王伟、李伟、李娜、李静、张静等名字的重名率极高,单是张伟这一个名字,全国就有近30万重名者。

重名给当事人的生活和政府的行政管理带来很多不便,例如一个人的名字很大众,这就会减轻他人对自己的印象,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自己名字时,也要再三确认是不是自己,非常狼狈。(宋佳在出道后因为与前辈重名,因此被人称之为小宋佳)

而如果一个犯罪嫌疑人的名字重名率很高,那么公安机关在抓捕他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多麻烦,毕竟全国那么多人重名,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犯罪嫌疑人?这无疑增加了抓捕难度。

为了降低重名率,公安机关则是倡导使用两个字的名字,毕竟单字命更容易重名,而两个字重名的几率总归要小很多。

通常情况下,汉族人的名字最多也就三个字(易烊千玺这种个例除外),复姓四个字,虽然国家并没有对名字的字数进行限制,但这是汉族人的传统,大多数汉族人在起名上还是遵循这个规矩的。

由于汉族人名字字数有限,即便是双字名的重名率也很高,但是如果恢复古人起表字的习俗,会不会降低重名率呢?

答案肯定是完全不会,而且还会给社会造成更大的混乱。

古代人对名字是非常看重的,同辈之间是不得直呼对方大名的,否则会被视为一种无礼行为。为此古人到20岁时会给自己起一个小名,这个小名就叫“表字”,表字就是为了方面同辈之间互相称呼而发明的。

表字意为“表德之字”,通常是与大名相互呼应的。例如三国中的人物中:

关羽字云长

周瑜字公瑾

赵云字子龙

刘备字玄德

吕布字奉先

诸葛亮字孔明

司马懿字仲达

从三国时代人物的姓名和表字中可以看出,大名和表字是联系紧密的。

表字在古代是非常常见的,读书人或礼仪世家之人都会有表字,有些历史人物的表字甚至比大名更为人所熟知。

例如蒋介石,其实“介石”二字并非委员长的大名,“介石”只是委员长的表字,委员长的大名叫“中正”,蒋介石的大名叫蒋中正。(蒋中正,字介石)

使用表字确实非常雅致,一些表字也非常好听,例如军统头子戴笠的表字是“雨农”,与名字联系起来就是一位戴着斗笠的农夫站在雨中,非常有诗意。

表字这个传统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在建国后表字就完全被取消了。如今重新恢复表字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恢复表字非但不能降低重名率,反而还会造成的社会的混乱。因为使用表字相当于每个人都拥有两个名字,这要找个人就更费劲了。

假如一个人被认定为有诈骗嫌疑,警方要抓捕他,但他平时所使用的称呼有可能是姓名,也有可能是表字,你根本无法确定是哪个?这人还怎么找,这不是添堵嘛。

对于现代社会,姓名和公民本身必须具有唯一性,就是一个公民只能有一个名字,名字一多就乱套了。如今按照规定,在成年之后,你想改名字都几乎是不可能的,更别提让你起两个名字,所以恢复表字这件事想都不要想,根本没可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