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一到晚上就怕猫怕老鼠,怎么帮助小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呢?
关于恐惧,我最近深有体会:
一是自己帮孩子克服了一些恐惧,挺有心得;二是最近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颇有收获。曾读过一本书叫《恐惧:推动全球运转的隐藏力量》,这是英国社会学家弗兰克·菲雷迪写的书,他研究恐惧问题已有二十多年。
在这本书中,作者分析了人类社会的恐惧从何而来,以及恐惧是如何推动文化发展。
但对如何走出恐惧,只引用了一句居里夫人的话,那就是:人生中没有什么可惧怕之事,只有应理解之事。
这句话给我很大启发。
人之所以会惧怕一些事,是因对这些事物不了解、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这些错误认识又进一步引发了人的恐惧情绪。
要帮孩子克服恐惧,需在此基础上,借用一些心理学中克服恐惧的疗法。
下面我来说说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分为疗法和对您的具体建议两方面。
1 克服恐惧的疗法了解得越多,越不易害怕。对未知事物,人总出于本能地排斥。
纵观各种对付恐惧的疗法,皆依托心理学理论,于行动上缓慢安全地让人了解、趋近自己的恐惧之物。
包括训练法(在大脑中不断重复、演练即将来临的危险)、系统脱敏法(找到患者为之害怕或焦虑的东西,然后在安全舒缓的环境中,让患者逐渐靠近某物)。
所以,要让孩子消除对猫和老鼠的恐惧,主要在这四个字“了解”和“靠近”。
了解,包括自己的情绪和害怕之物;靠近是逐渐接近害怕之物。如果有激烈情绪就停下来,等平复放松了,再次尝试。
举个例子:我的孩子曾经很怕黑。晚上睡觉非要开夜灯。考虑到开夜灯影响人的正常昼夜节律和眼睛,所以我下决心采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她。
首先我给她讲了自己小时候怕黑的故事
讲得滑稽可笑,把自己描述成一个傻乎乎的笨蛋。让孩子在欢笑中感受到:
怕黑很正常,这属于正常的情绪。有的孩子不仅对某些事物恐惧,就连自己的恐惧情绪本身也令他们害怕。因为大人会说这没什么——否定他们的情绪。从而让他们怀疑自己,不明白自己为何会这样。
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从哪里来,为何会如此,这是正常反应很重要。
看到有人比自己还笨、还滑稽,孩子就会为自己舒一口气儿童心理治疗师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这本书中说,孩子看到大人轻而易举就能做到某些事,内心是非常没有力量感的。
他们小小的,不仅物质上需要父母,行为上也需要支持。所以孩子需要力量感,如果看到一个人笨笨的,比自己还“差劲”,他们就会获得心理上的安慰。
许多儿童绘本上都会设计一个“负责搞笑的”,就是这个缘故。比如《神奇校车》中的阿诺。
其次,我给她读关于战胜黑暗的绘本和科普书籍
我给她读过《害怕黑暗的席奶奶》,这本书讲述不喜欢黑暗的席奶奶,滑稽地赶走黑暗的故事。这本绘本切中孩子内心,在有趣的故事中联想到自己。
我还利用绘本给她讲昼夜是如何运转的。为何会有黑夜和白天。
读这两种绘本,是为了让孩子在安全的距离里接触黑暗、了解黑夜。一步步地靠近。
另外呢,我还编了一个战胜黑暗的小故事,和孩子一起演。
演着演着,有一天,她突然在我表现出怕蛇的时候,对我说:妈妈,你演蛇吧,你越是怕什么就演什么,这样你就不再害怕了。我就是这样的。
这不就是在心理上逐渐接近吗?
美国在给特种兵训练时,会让士兵在大脑中演练即将进行的危险场景,这样当大脑有了预期,人就不再那么恐惧了。
上年大热的纪录片《徒手攀岩》主人公亚历克斯·汉诺尔德,敢不用安全设备攀岩绝壁,脑神经学家以为他的大脑跟常人不同,结果扫描后发现也没啥特别。但是这位仁兄说自己总是回味、预想、反复琢磨攀岩的过程。
这不也是在心理上逐渐靠近吗?跟利用绘本、与孩子玩假装游戏,是一个道理。
其实这也应了边际效应递减原理(在这里是刺激的递减),第一次见到蛇你挺害怕的,第二次就没第一次害怕,第三次没第二次害怕……直到最后,你都见怪不怪了。人对一件事越是熟悉,越觉得没有新鲜感,这件事对人的刺激便越小。
2 我建议你这样做接受孩子的情绪,最好利用故事表明自己的态度说教不管用,孩子擅长的是从故事中找对应。
你可以给孩子讲讲自己小时候怕某件东西的事,自己现在如何了。任何人都会害怕,哪怕是爸爸妈妈。
利用自己的事,比较有亲切感。也可以编个某小孩怕什么东西的故事。最好编得有趣滑稽一些。让孩子感受到乐趣的同时,可以在其中揣摩自己的情绪。
读一些关于猫和老鼠的绘本先是一些温馨的故事,再过渡到关于老鼠和猫的科普绘本。
读故事型的绘本,目的是让孩子在心理上趋近老鼠和猫。
故事型的绘本很重要,塔维斯托克诊所的儿童心理书籍《3-5岁幼儿为什么问个不停》这本书反复强调绘本故事的重要性,说孩子能在温馨的图画中,以安全的距离琢磨书中的情绪,直到自己不再害怕;
科普绘本是让孩子在趋近的同时,了解老鼠和猫。知道它们和其他动物一样,只是自然界的动物而已。
演一演孩子天生是戏精。
就像我跟孩子做的一样,假扮成老鼠或者猫。
当孩子以这样更近的距离去揣摩老鼠和猫的习性、心理,他离战胜这种恐惧就不远了。
强化孩子的努力当孩子取得阶段性进展后,给孩子正强化是很有必要的。
比如,当孩子可以看关于老鼠和猫的绘本后,对孩子说:看,你多了不起,现在都能看这种绘本了,我小时候怕xx的时候可没这么勇敢,能跟我讲讲你怎么做到的吗?
当人被鼓励时,大脑处于开放状态,更乐于接受新的东西,于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地给孩子的训练加进新的内容。比如劝孩子试着演一演老鼠。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总结起来就是:
恐惧是人天生的情绪,是由对未知、对害怕之物的错误认识引起的;克服恐惧的疗法,原理大都是让人了解害怕之物,然后慢慢地趋近,以达到不再害怕的目的;我列举了自己帮孩子克服怕黑心理的方法,又给出了具体的建议:你可以先认可孩子的情绪,再给孩子讲绘本故事让孩子在心理上逐渐的趋近,然后演一演害怕之物,来帮助孩子。另外当孩子取得进步时,别忘了强化孩子的努力。我要提醒你的是,这个过程可能很长,不要心急;当孩子表现出反抗时,也不要把孩子逼得太紧,缓一缓,换个时间再来。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当你用这一套方法帮孩子克服了怕猫怕老鼠后,也可以用它克服其他的恐惧,而且这套方法对大人也是适用的。
最后引用爱默森的一句话来结尾:
做你所恐惧的事。
做你所恐惧的事,便是拥抱你的恐惧,直面它。当你做的时候,恐惧也就慢慢走了。
但对于孩子来说这未免太简单粗暴,所以,才有了“安全范围内慢慢趋近”演化出的各种具体方法。
最后愿我们的孩子都能了然世事,心中明达,不惧挑战,勇往直前。
祝好。谢谢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