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逼着孩子学习?

【陪娃读书的娃她爸】观点(第25篇):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愿望。要达成这个美好的愿望,人们普遍认为是——唯有“书山有路勤为径”。所以当孩子不主动学习或者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就难免很焦虑,也许还很生气。

那为什么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都会有需要“逼着”他这样的一种想法呢?

有三个角度可能会促使大家进一步的思考:

角度一:父母受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他们的父母在他小时候,就是这么要求他学习的,当他们有了自己的的孩子后,习惯性的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学习。

角度二:父母结合了自己的学习经历。他们认为学习很艰苦,是个“苦差事”;而且人性本是懒惰的,孩子很难自发主动的去学习,所以必须逼着他。

角度三:“逼”孩子学习,一个“逼”字里面,含着多少的不得已。这个不得已,更多的是对引导孩子主动学习这件事,没有更好的方法,才不得不采取这种“抽鞭子”的办法。

当我们换个角度“内观”自己之后,也许自然而然的会生出些新的观念和想法:学习或许本可以是件快乐的事;孩子或许本可以自主地学习。

为了把“该不该逼孩子学习”这个问题回答清楚,我想从“逼迫”孩子学习的危害、怎么看待孩子学习这件事和我给的建议这三个方面具体探讨,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方面:“逼迫”孩子学习的危害。强迫孩子学习,对他的负面影响会持续到成年后。

我在此列举了7个对孩子造成的危害:

第一个危害:“逼迫”式学习,被别人逼迫的感觉我想谁都不喜欢,孩子也一样。逼迫会导致抵触,结果就是越被逼着越学不好,被逼迫还打击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有句话说: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说: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上的麻烦都始于对别人课题的介入。

第二个危害:孩子在“逼迫”式的教育下会产生一个结果是,他会故意和家长对着干——可能不写作业,可能玩游戏,可能逃课等等。父母越不让他做什么,他就偏要做什么。孩子这么做就是为了向家长表明,你们不能强迫我,你们不能把我怎么样。

第三个危害:严重影响亲子关系,会导致亲子关系变得很差。当孩子处在青春期时,这个影响带来的后果可能会是很大的。

比如,孩子在低年级的时候,父母“逼迫”孩子像个机器一样每天不停地学习,或者各种课外班连轴转,孩子也根本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他觉得觉得苦不堪言,不知不觉中已经破坏了亲子关系。父母在这种情况下却还想着要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可是亲子关系一旦被破坏了,自己很难再影响到孩子。

当从小是被逼着学习的那个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父母的正面积极影响更是对他产生不了作用了,那此时他更容易受到的是来自于外界他人的影响,这些影响或好或坏。到那时父母面临的问题就更难办了。

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李希贵说:教育的失败是在没有建立良好关系的时候就开始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学就是关系学,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

第四个危害:“逼迫”的方法,会让孩子对学习这件事不再感兴趣。而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也是坚持下去的关键因素,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影响之一。

第五个危害:面对父母的“逼迫”,孩子会产生“甩锅”心理。假若学习成绩发生了问题,孩子往往会把责任推给父母——都是你们让我这么做的。

第六个危害:有的孩子觉得自己没办法反抗,只能硬着头皮去学;一旦父母不盯着时,就会去干别的,这也是孩子写作业拖拉磨蹭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七个危害:成年后不再愿意学习。

现在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往往是和社会脱轨的,成年以后反倒需要学习更多的各项技能。被逼着学习的孩子进入大学以后,没有了父母以往的严密监管,马上就会松懈下来,时间都用来做各种学习之外的事情,荒废学业。媒体上报道的这种例子屡见不鲜。

有一次,我有事在一个亲戚家小住。她上六年级的孩子晚上写作业时,她为了让孩子背会一段英语课文,就坚持让孩子把那一段课文抄写一遍,母女俩僵持了一个多小时,一直到十一点多孩子还是没有抄完,最后是抄完了,但是我看到孩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第二天,孩子一整天的状态都很不好,这是家长期望看到的结果吗?

看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逼”孩子学习是无益也无用的,逼迫孩子学习已经成为亲子关系的一个较量,不但会起反作用,而且从长期来看效果也不好。家长们下一次再面对孩子学习的时候,是不是需要斟酌一下,是否要用逼迫的方式。

第二方面:我们接着来分析一下“学习”这件事。

我有4个观点分享给您。

★观点一:父母要明白学习到底是谁的事情?

首先,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必须由孩子独立完成,即使不好好学习导致成绩下降,也需要他自己来承担这个后果,父母不应该干涉。干涉不会让孩子学会自立,也不会让孩子学会自己承担后果。

其次,如果孩子没有向父母求助,那父母先不需要主动帮忙。父母只需要平时告诉孩子,如果你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助的,就提前告诉我们,我们会帮忙的;如果孩子求助父母,那他们只需要在孩子需要的范围内给予帮助就可以。

★观点二:孩子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找到学习的乐趣,才导致学习上的退缩行为。

那正确的、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

第一:父母需要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他们认为孩子是因为不够聪明才学习不好,他们相信孩子的智商是固定不变不可能再提高的,这被称为是“固定型思维模式”。

相对应的,“成长型思维模式”是认为孩子的能力是可以通过他自己的不断努力来培养和提高的。

第二:学会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方法一:熟用一张记忆图(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中小学教育里的很多知识是记忆性的,孩子如果熟练理解这张记忆遗忘曲线图,就会把知识点牢牢记住,并且能在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

☞方法二:制定一个学习计划——WOOP法

方法分为四步:

Wish。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比如说,我要考一个好成绩。Outcome。把这个目标具体化。比如说,我每科成绩都要考90分以上。Obstacle。分析一下自己的实际水平在哪里?——实事求是Plan。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开始有步骤的学习。

☞方法三:熟练使用三个基本学习方法。

练习从记忆中“检索”课堂上学到的新知识。所谓检索练习,就是进行自我小测验。有间隔地安排检索练习。在第一次学习新知识之后,可以隔几天或者一周之后,再拿出来复习一遍。学习时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复习功课时,不要只是做一种类型的题目,要多种类型的题目一起做。

★观点三: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体会到获取知识的快乐?

如果孩子找到了其中的快乐,就会主动学习。举个例子,我女儿的老师的儿子,今年初三,每天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攻克学习中的难题。其他事,无论物质的还是娱乐方面的都不再吸引他。他经常是很兴奋的跳着跑过来告诉妈妈,他又解出一道很难的题。他的学习完全不用妈妈催促提醒,每天都是很投入地学习。

★观点四:面对学习,孩子会有两种态度:轻易放弃和继续坚持。

几乎所有的孩子在面对学习的问题时都可能会遇到困难,门门功课全都优秀的孩子极少。

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父母往往认为自己可以介入其中,但是他们无意中的一些话和行为反倒可能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放弃继续努力。孩子终归是要走向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那么他更需要的是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在社会上做出贡献,这样他才能体会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的首要目的是追寻归属感和价值感)。当孩子意识到学习不是为了自己今后能“出人头地”,而是为了以后能给社会做出贡献,帮助别人时,那孩子就不会轻易放弃,反而会选择再继续坚持下去。

相反,如果孩子认为学习只是为了自己比他人更强,那以后恐怕还有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另外,现在社会发展飞速,呈多元化状态,出现了很多新的行业和工种,都是我们小时候没见过,也完全想不到的。有很多成就,可能并不需要埋头苦读学校书本知识才能实现,更多的是一种顺应社会发展变化,同时自己又有创新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达成的。

好,我们小结一下,父母和孩子都知道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后,遇到问题时孩子就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当他了解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后,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就会主动的去学习。

第三方面:针对以上的这些分析,我有4个建议

建议之一:当父母面对孩子的学习问题感到焦虑的时候,可以选择先回避孩子,后退一步,先“暂停”一下。

建议之二: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和鼓起勇气。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要及时地表达看见和肯定;当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帮助他找到可以改进的地方和解决办法,让孩子体验到他是有能力的。

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说: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任何事。

建议之三:让孩子体验到自己对他人的贡献。比如在家里帮助做家务等日常事情后,父母对他表示感谢,他就会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从而增强自信心。

建议之四: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当父母感到发愁不知怎么办时,可以告诉孩子自己的困惑,向孩子寻求帮助,孩子通常是有自己的办法的。而且当父母坦诚地向孩子提出时,孩子也是愿意告诉父母的。

好,最后,我还是举一个我身边发生的通过自主学习,最后学业有成的例子:

我的同学,初中毕业以后,感觉学习太难,不想继续上学了。

他父亲说,不上学的话,那你得学一门手艺才能生存呀。因为他家在农村,父亲是个泥瓦匠,想让他也学习当泥瓦匠。他尝试了一下,结果因为他有恐高症,后来做不下去了。他父亲又说,那你去学做咱家祖传的饼子卖,结果在他把手伸到炉子里翻饼子时,感觉烫得受不了。经过几番比较后,他觉得还是上学更容易些,于是继续回去读高中。

因为这次是他完全主动自发的想要学习,所以成绩很快上去,一路学完本科、硕士、博士。

他的这个经历很多人听了以后都觉得不可思议,读者们看了是不是也有所触动!

最后,我想把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的一句话分享给您,大家共勉:

不管你们在面对孩子时遇到了多少困难,也不管这些问题,在你们看来有多么微不足道抑或多么可怕,总会有改进的机会。反思自己对待孩子的方法和态度永远不会太晚——也从来不会多余。

——END——

“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我相信我们可以带着勇气去幸福的生活。”

我是【陪娃儿读书的娃儿她爸】,以我70后中年男人的家庭教育经验和你一起,我们共同进行一次有深度的思考,找出一个有温度的答案。

谢谢持续关注我,感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