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核武器,战略威慑的平衡与核污染的风险(印巴都拥有核武器,为什么在实际冲突中并没有威胁采用核武器?)

印巴核武器:战略威慑的平衡与核污染的风险

第一,如果使用核武器,五常就会把他摁着锤。对于一个拥核国家来说,核武器的作用绝对不是使用,而是核威慑,印巴拥核更多是靠核威慑在南亚这片土地上达到一种战略均衡。这也是印度1998拥核之后,五常达成一致,麻利的给巴基斯坦也安排了拥核,让核基础基本上为0的巴基斯坦迅速拥核,一条龙服务。这也是为了遏制印度的崛起,避免其在南亚局势中的独大。让其不能从印巴问题,南亚局势等漩涡中摆脱。

2,核弹这玩意污染太厉害了。

核污染是放射性污染的一种,主要是指核物质在泄漏后的遗留物对环境的破坏。这种污染主要来源于两种途径:一种是来源于核工业中会产生放射性废弃物、废水、废气等污染物;另一种则是来源于核武器与核试验中扩散到大气中的放射性粉尘。

核武器与核试验造成的核污染主要体现在辐射效应上,急性辐射效应体现在24 小时内暴露于大剂量的游离辐射下导致的急性辐射综合症。这种综合症的发病和症状类型取决于患者的辐射暴露情况。剂量较小的辐射对消化系统产生影响,比如恶心,呕吐,血指数下降的相关症状如感染和出血。大剂量的照射会导致神经系统损伤症状和快速死亡。

而慢性辐射效应很大程度上受到放射性落下灰及其附加效应影响。放射性落下灰是核弹爆炸或核反应堆泄漏后从天而降的放射性尘埃,含有大量半衰期很短的放射性元素。核武器在地表或水表爆炸后,大量的泥土或水会被火球的高温所汽化,并被带入放射性烟云中。当这些物质与可裂变物质或与其他中子已活化的放射性污染物浓缩时,会具有放射性。这样的含有放射性粒子的烟云在风和重力的作用下,边降落边向下风方向飘移。其中较重的粒子在数分钟内即开始降落,24 小时内降落在爆区下风方向数百千米的范围内,造成近区沾染;较轻的粒子,在几十小时至几天内降落到下风方向更远的地面,造成远区沾染;而美国原子能委员会认为,更轻的粒子随风飘移甚至可以环绕地球,经数日、数月,乃至数年后方能降落到地面,造成全球性沾染。这种放射性粉尘的沉降受气象条件的影响极大,雨雪的冲刷会加速当地沉降过程。在一些特殊条件下,如源于放射性云层带有大量落下灰的本地降雨(即俗称的“黑雨”),可能会使核爆炸顺风区中的一个地域形成一个重污染区。

这种受放射性落下灰影响造成的辐射损伤分为短期损伤和长期损伤两种。就短期损伤而言,其损伤效果主要因β射线的剂量和能量而定,皮肤受到落下灰中β射线照射的剂量愈大,损伤愈严重;而长期损伤则体现为一种延迟效应,这种效应可能会在照射数月后甚至数年后出现,其影响的广泛几乎涉及所有的组织或器官。辐射延迟可能出现的后果,有生命缩短、组织癌变、白内障的形成,慢性放射性皮肤炎、生育率降低和基因突变。

印巴核对抗:谨慎的军备竞赛与责任核武器国家

尽管掌握核武器都有几十年了,但印巴两国1998年拥核时,冷战已经结束,国际社会对核对抗的恐怖和不稳定已有深刻认识,尤其是印巴这样两个长期势不两立,并有战争经历的国家之间的核对抗,全世界都忧心忡忡。不过印巴两国的领导层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理性主义者,谁也不愿意轻易将国家断送掉,何况核打击中一国政府高层也是目标之一。因而早在1988年双方就签署协议,从1992年开始互相通报各自核设施最新情况。虽然到2011年在伊斯兰堡举行的专家级谈判中,印度完全拒绝了巴基斯坦有关战略核武器限制机制(SNRR)的建议,但还是同意重新签署5年的双边协议,以减少涉及核武器的意外事故,从2012年起印度与巴基斯坦定期交换包括核电厂和研究性反应堆在内的核设施清单,以避免攻击清单中的核设施。

同时,两国也都声称实施可靠最小核威慑政策,都是负责任的核武器国家。当然,两国事实上也在进行着核军备竞赛。2015年美国科学与国际安全研究所估计印巴核武库分别为75~125枚和110~130枚核弹头。2016年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估计印巴核武库分别为100~120枚和110~130枚,2017年的估计则是印巴分别有120~130枚和130~140枚。可见双方都在继续增加,但这个规模也基本势均力敌,形成了力量平衡,更加使谁也不敢轻易使用。双方现在的军备竞赛重点已是核武器运载工具,以及反导和弹道导弹生存力的竞赛。

印巴发生实际冲突的地方,克什米尔属高寒山地,也根本不是什么使用核武器的好地方。原子弹不光杀伤不了喀拉昆仑山脉的对方驻军,还可能引发地震和雪崩,把自己一并害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