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攻打印度,为什么打一仗就不敢打了?

不是不敢打,而是没法在打下去。

题目里说的这一仗,指的就是“英帕尔战役”,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著名战役,虽然是在印度打的,但利益相关方却错综复杂,最关注结果的是中国、英国和日本。战役的结果是日本惨败,从这以后,盟军在印度和缅甸掌握主动,转入进攻阶段的一个转折点。而英国人不好意思说的小心思没有达成。

实际上日本人对于是否进入印度一直首鼠两端,因为在日军大本营看来,主要方向还是马来半岛和太平洋群岛,而东南亚这一大片一方面因为日军的力量不是太够,另一方面可以预见如果太平洋方面有进展,这些地方会自动依附的,泰国就是例子。

但是形势发展让他们不得不进入,主要三个原因:首先是德国要求,作为协约一方,他们很难拒绝;其次是美国以此为基地对中国抗战的物资运输,这让日本在中国的进展非常困难;最后是他们到了缅甸之后简直太容易了,搞得有声有色,以此来看,同为佛教传统的国家印度也应该一样。于是,贪得无厌再加上鬼迷心窍的日军跑到印度打了一仗,结果大败而回,从此再也没有攻打印度。

英帕尔印度东北部城市,在英帕尔河谷平原中部,曼尼普尔河右岸,紧邻缅甸,是个边境小城。英国军队在缅甸被日军暴打一顿后,全部跑到这个地方,把这儿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在长40英里、宽20英里的平原上,到处是军营、医院、军需仓库。本来英军还可以往西跑,因为印度也是英国的殖民地,这么大的范围,够英国人跑的。但英国最后决定在这里和日本好好打一战,有自己的盘算的。

第一是他们依仗着可攻可守的地理优势,大不了继续跑;第二是边境地区的地势和马上要来临的雨季对日军不利;第三是他们真的不愿意放弃缅甸,因为从中国的长江向南到印度、缅甸,天啦,就市场、人口和资源来讲,这就是世界啊。所以一开始英国人非常不愿意远征军来缅甸的,他们既怕日本人抢了他的地盘,又怕中国军队来了不走。

中国当时对缅甸特别重视,因为七七事变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对外通道基本全部断绝,本来工业基础孱弱的中国更加举步维艰,所以中国特别重视仅仅剩下的唯一国际通道——滇缅公路。这是一条救命的路,所以抗战物资都依赖它。

缅甸是个好地方,境内狭长多山,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自然资源也极其丰富,日本早就垂涎欲滴。同时,为了尽快结束泥潭一样的中国战场,日本人早就对滇缅公路虎视眈眈,经常轰炸,1941年1月23日,日军飞机彻底炸断了澜沧江上的昌淦桥,东京大本营电台都高兴地播:“滇缅公路已断,三月内无通车希望。”但轰炸不是长久之计,占领才是,既然中国境内不能完全占领,那就占领缅甸。

日本占领缅甸不是很费力,主要是因为英国人太渣了,小心思不断,中国远征军最后才进入缅甸;其次是英国佬在缅甸无恶不作,人心尽失,搞得缅甸老百姓特别痛恨英国人,谁打英国人谁就是好人,谁帮英国人谁就是混蛋。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吃尽苦头也是拜英国人所赐。举个例子:英国殖民缅甸时,强行将缅甸出产60%以上大米运向国外,这个“世界稻米之国”的老百姓居然吃不上米;缅甸布料必须用英国或印度生产的,私自织布料的缅甸妇女很多被剁掉手指终身残疾;缅甸人去邻近的泰国不能走便捷的陆路,只能绕道仰光再乘船,这样英国船舶公司可以收取高额船费;缅甸人只能买由英国公司的高价盐自己不能采盐;······罄竹难书。

日本军队在缅甸把英国人打得四处逃窜,缅甸人高兴得不得了,对日军简直是“箪食壶浆”,加上都是黄种人、都是佛教国家,一时间日军真的把缅甸糊弄住了。要不是中国远征军的救援,那些跑到英帕尔的英军早就在缅甸被灭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损失惨重,很多都是打着打着,发现英国人跑了,自己本来是救他们的,结果他们一脱离险境就跑,把中国远征军撂在包围圈里。这帮家伙逃跑时写的文章可以作证:英国记者斯耐潘发表在《泰晤士报》上的文章,介绍他们逃跑的样子。

“到处都有黄种人的洪水追赶着白种人和棕色皮肤的人群。日军士兵穿着质地粗劣的黄色军服,他们的国旗上画着一个燃烧的太阳,很像印第安部落的图腾崇拜。日本人长得非常矮小,只有5英尺高,但他们的毛瑟枪和刺刀却比欧洲人的足足长了1英尺。这种形象尤其可笑,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北欧童话里那些扛着扫帚的小妖怪。公路上日本人的部队在行军,我想他们一定是去攻打仰光,后来事实证明我猜对了。前面有几辆坦克开路,坦克上坐满了突击队员。接着是炮车,还有骡马和驮牛,我看见一个日本军官骑在牛背上,不像去打仗,倒像是去放牧。我耐心地看着表,估计他们每天至少能前进30英里。这是一个陌生的敌人,来自中世纪,英勇善战,斗志顽强,文明的白种人要遏止这些野蛮的游牧民族的扩张意志,就必须用钢铁筑起牢固的堤坝来。”

1944年3月8日,日本缅甸方面军根据大本营的“大陆指第1776号”指令,发动英帕尔战役,代号为“乌”号作战。日本的作战计划以他们的字母代替,比如“阿号计划”、“伊号计划”。战役企图是:夺取英帕尔,威胁盟军重要补给基地迪马布尔,切断中印公路,改善日军在缅甸的防御态势。日军的指挥官是牟田口廉也中将,兵力是缅甸方面军第15军,下辖第15、第31和第33师团。

牟田口廉也曾任日本驻法国武官,“七七事变”就是这鸟人开的第一枪,他也因此晋升为少将。牟田的计划从缅甸若开山脉一线往前推进,采用穿插包抄的方式,在雨季来临前拿下英帕尔。在他看来,英军就是一帮乌合之众,“皇军”能很快结束战斗。但他没想到雨季来临时没拿下怎么办;也没有想到进入印度后,怎么撤回来,后面可是一条大江,日军在背水作战;还有补给怎么办,不能没有吃的吧;最后是缅甸独特的地形,山脉南北走向,东、西向兵力行动特别困难。

参战的日军三个师团长都对战役前景悲观,因为明摆着后勤补给跟不上,到时候不用敌人打,自己就饿死了。但牟田不信这个邪:“没有补给,就不能打仗?那怎么能行!日本军队能够忍受任何艰难困苦。粮食可以从敌人那里夺取。”日军还为补给想了个馊主意,他们的部队赶着成千上万的牛、羊、猪往印度开进,边走边杀着吃。一开始还比较顺利,日军用了大约20天的时间,就对英帕尔形成合围之势,英国人几乎没有什么反抗。好大喜功的牟田想在4月29日之前拿下英帕尔,因为那是裕仁天皇的生日。

日军渡过钦敦江,向英帕尔进攻的态势明显。英军总司令蒙巴顿勋爵决定:把钦敦江以西沿边境进行防御的部队后撤至英帕尔附近高地上,这样日军就会面临远离自己的保障基地,还要面临英军的空中威胁。而且时间也在英国人这边,六月份的雨季一来,日军的进攻就没办法进行。英军的部署很常规,但也有效。

日军对英帕尔形成合围之后,牟田口廉也站在钦敦江畔,狂妄地宣称:“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在印度肯定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可是他的部队太疲惫了,从缅甸往西他们翻过了一座座高山,累得像条狗一样;过了钦敦江,有一路狂奔,人累马乏,更要命的是没有食物,带的动物都吃光了。小兵们的口粮从以前的每天6两降到1.5两,前锋部队没有粮食,口粮只有每天0.3两,还是为了账面好看,不写0。而英国人就生活在一个巨大的仓库了,吃的喝的应有尽有,还有巧克力和红酒。

饿着肚子的日军发动的一次次进攻,都被击退,越打越没有信心。雨季也如期而至,这滑溜溜的地面让日军吃尽苦头,牟田口廉也决定再努力一把,他命令部队迂回到英帕尔北面再进攻。1944年6月22日,饿着肚子的日本兵嘴里塞着青草,一步三个跟头地在大雨中突破了英军的防线,打到英帕尔边上。不过这时他们俄瘫了,再也没有一丝力气,哪怕爬都不行。印度的天气就是这么奇妙,虽然下着大雨但气温仍然很高,日军几乎一半人得病,都是疟疾、霍乱、伤寒之类的传染病。日军连吃的都没有,就更没有药了,许多人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倒毙路边。即使侥幸活下来的,也是瘦骨嶙峋的像个骷髅。

这个战是没办法再打下去了,1944年7月2日午夜,日本南方军司令部下达了停止“乌”号作战的命令。真所谓兵败如山倒,英国一个军官在日军里写到:敌军已不存任何希望,他们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药品,什么也得不到了。他们衰弱不堪,嘴里塞满野草。到处是赤脚露体的尸体,士兵像骷骸一样躺在泥地上;行驶中遭到轰炸的运输车和烧毁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满地都是的枪支弹药和军事装备。

日军在战役发起前共有10万人,溃败以后能动的不到2万人,真正在战场上被打死的只有3万人,其余的都是饿死、病死,驻缅甸的方面军已经没有力量再进行大的战斗,他们连缅甸都待不住了,更别想往西进入印度。一心想当大将的牟田被大本营撤职,他甚至被日本兵称为“鬼畜牟田口”,因为被他弄死的日军比盟军打死的都多。

不过牟田一直不认为他应对英帕尔惨败负责,他一直活到1966年。

观点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不仅仅入侵了中国,他们还进攻太平洋岛屿以及东南亚各国,甚至连印度他们都进攻过。日本作为二战的发起国之一,嚣张无比。日本是一个岛国,他的战略资源有限,就想着征服世界,为己所用。他们狂妄自大,还曾经攻击过美国这样的军事大国,对中国就更不用说了。我国人民一提起二战的日军来,都深恶痛绝。

日军进攻过苏联和印度,都是只打了一仗就结束了,结局都是日本人战败。日军进攻苏联是在诺门坎,故后来大家称其为诺门坎战役,日军在这场战役之中败得极其惨。苏军在朱可夫大将的指挥下,运用陆空一体化立体打击,将日军打得落花流水,日军的装备远不及苏军,不要看日军在中国非常嚣张,装备远胜于当时的中国军队,但是和苏军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日军的坦克虽说让中国军队非常头疼,但是在苏军看来都不是事,日军坦克在苏军看来简直跟纸糊的一样,日军坦克甚至能被苏军坦克给压扁,因此日军损失惨重也就不是什么意外的事了。

但还有一场对印度的战争,日军败得得更加的惨,惨得简直不忍直视,十万日军最后只剩下了二三万人,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非战斗死亡,大多都是饿死、战伤不治而死、感染疾病而死。这就是英帕尔战役。

日军在向印度英帕尔地区进军时,途径的环境非常恶劣,通常是小树林,泥泞一片,走一步掉只鞋那种,这还不算飞虫、蚂蝗对人的袭扰,恶劣的环境对日军的战斗力产生了极大的削弱。当年中国远征军从缅甸撤军回国时就是走的原始森林,当时走的是野人山,死伤惨重,看来日军并没有吸取杜聿明的教训。

在环境方面遭遇的困难,英帕尔战役类同清缅战争,当初很多清兵也因环境因素减员过半,就连富察傅恒都因此丧命。

很多朋友可能觉得清军无能,其实清缅战争清军打得还算可以,在那种环境下两军对阵,副将军、总兵、提督病死,傅恒带病回京后也死掉了,因病兵员减半,面对的还是远超清军火器水平并且常年征战的缅军,而缅军不在一地争短长的机动策略丛林战又打得非常聪明,所以,清军能跟缅军打能平手就很不错。

清缅战后有军机大臣提及缅军火器问题,但你和乾隆说火器,他跟你聊骑射,没法沟通,军机大臣只能不了了之。

那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因素能够对强大的部队造成如此之大的影响呢?

是“毒雾蒸腾缭绕的绿色地狱。”

同样的毒源所引发的疾病,包括但不限于疟疾、痢疾、霍乱、流感、伤寒等,统统都是传染病,一传十十传百那种,尤其素有部队克星之称的伤寒,一旦爆发,基本上整个军队就算是废了,否则日本人傻呀,好不容易打到家门口却不进攻,也真够憋屈。

那对得病的士兵进行隔离不就行了吗?

战场隔离?别逗了。

这种情况什么时候最严重呢?雨季,雨后的丛林对人来说极具威胁,对日军来说有两大影响:

雨季到来,温度更高,丛林毒雾蒸腾,无处藏身;

水流湍急,后勤补给,输送不易,日军口粮从每吨6两,减到每顿0.3两,也就是3钱。英印联军清理战场的时候发现一个现象:部分日军口中还有青草残留······

由于日军的后勤补给线拉得非常长,战后英军在打扫战场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通向英帕尔地区的公路上一辆辆为日军送给养的车辆长得看不见尾,还有便是车上的食物和弹药、燃料丝毫未动,除了司机死了,其他的东西都挺好。

英帕尔战役发生于1944年的3月~7月,从具体天数上来看,这场战役持续时间不足5个月,但就是这5个月,日军损失了5万名士兵和大量的资源。那么这些士兵和资源换来了什么呢,抱歉,什么都没有,不仅没有攻下印度,反而使得驻守缅甸的主力军第15军丧失了战斗力,成为了残军。这使得在缅甸地区盟军的实力对比日军的实力发生了逆转,盟军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日军赔了夫人又折兵。除此之外,英帕尔战役真的让日本陆军跌了个大跟头,堪称是“日本陆军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战争。

日军在英帕尔战役中惨败的原因

1、战略失误:日军进攻印度的英帕尔,是一个冒险之举,是绝对的投机主义。

进攻英帕尔,其实日本人的冒险之举,是战略的失误,就是“死马当活马医”的伎俩。1944年的西欧战场,德国已经如夕阳西下,被苏联赶着往回跑,苏军已经进入战略大反攻,苏军的十次反突击打的希特勒毫无招架之力。而当时的日本,虽说在强撑,但在盟军强大的实力和充足的资源供给面前,日本人的失败“肉眼可见”。

进攻印度,是日德“临死”前的挣扎,是“蚂蚱抗拒秋天来临前的蹬腿”蹬腿之后便完蛋了。

奇迹正所谓是奇迹,原因在于发生的数量少,如果每一次都能创造奇迹,那就不是奇迹了,那真的就是实力超群了。可是,日本也好,德国也罢,还没有做到绝对的一枝独秀,没有做到真正的实力超群。那么,失败,就是在所难免的了,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2、补给问题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日本军队进攻印度的英帕尔地区,原本是要快速解决战斗,因为雨季到来后,战争会非常的艰难。

但最大的问题,还是补给问题。起初,他们赶了一群活畜,意思是要给人减轻阻力,毕竟,印缅边境,有着太多的高山和丛林。到了地方,活畜就可以当干粮吃了。

但结果很悲催,枪炮一响,活畜吓得四散奔逃,踪影难觅,总不能让军队漫山遍野去抓猪羊吧!据说,这是他们的司令官和成吉思汗学的,但很失败。成吉思汗人家可是游牧民族起身,下面的人从士兵到将军那个不能把猪羊看好,偏偏你日本人历史上也没见养过大规模的活畜,这就是邯郸学步了。再说当时还是冷兵器时代,冷兵器占到了武器的大多数,活畜不会在交战时因受到惊吓四散而逃。

而,从缅甸日军基地往英帕尔运送补给,也非常的不容易,一是道路艰难,二是盟军在空中的火力实在骇人,三是英印师17师抄了日军33师团的后路。

于是,日军大队人马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快速攻克英帕尔,要么只能吃草了。

结果,日军在英印部队的抵抗下,无法快速拿下,因此开始忍受饥饿、疟疾、伤寒等。补给跟不上,不仅仅造成了食物的缺乏,后期的枪支弹药和药品也是严重不足,就此,日军大量被饿死,病死。

而英印部队在美国45架“达科他”式运输机的支援下,食物充足,医药充足,啥都不缺,要啥有啥。

一个几个月内挨饿吃草的军队,要能打过一个装备齐全、吃饱喝足的军队,那概率是低到不能再低了,就是零了。

3、日军司令官指挥是有问题的。

英帕尔战役的日军最高指挥官叫牟田口廉也,此人最为津津乐道的就是曾经在卢沟桥事变时冲锋在前。他曾时常对人说到:“大东亚战争,要说起来的话,是我的责任,因为在卢沟桥射击第一颗子弹引起战争的就是我,所以我认为我对此必须承担责任。”这是在给自己的脸上贴金,炫耀自己。

这是典型的抬高了自己。在来印度英帕尔以前,牟田口廉已经是中将了。如果英帕尔战役顺利,他就会升为大将了。

但此人过于自负,而且不体恤下属,属于绝对的志大才疏一类人,除了作战比较勇敢,在谋略方面确实一般,否则也不会有赶活畜上战场的事了。

战役之前,他是主张开战的,当他的参谋长以补给不易为理由反对英帕尔战役时,他说道:“没有补给,就不能打仗?那怎么能行!日本军队能够忍受任何艰难困苦。粮食可以从敌人那里夺取。”

办法是好办法,是以战养战的策略,但短期攻不下来怎么办?,但是这位志大才疏的指挥官可想不了这么多了,毕竟还是给即将过生日的日本天皇送上一份大礼重要,有可能的话,自己还能晋升大将。

后期,因为补给不足,前线指挥官恳求牟田口廉也派人送补给,他回复道:“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是草食民族。你们被那么茂密的丛林包围,居然报告缺乏食物?这算怎么回事!”言下之意就是“吃草吧,我们民族从来都是吃草”!这也是一个奇葩了,前面的士兵卖命的在打仗,他们听到指挥官这么说话,他们内心会怎么想。

在碰到打仗疲惫不堪的军人擦肩而过时,骑在马上的牟田口廉也常常大发雷霆大骂道:为什么不给老子敬礼?

士兵们累得要命,都快饿晕了,哪里有敬礼的精力,哪里有敬礼的功夫?能跟你一样在指挥所喝着日本清酒,吃着料理?

牟田口廉也的指挥也是一塌糊涂,轻敌冒进,并被人抄了后路。向英帕尔南北夹击,又迟迟实现不了。

最终,整个部队在饥寒交迫并且缺少弹药下走向了失败。

战略上轻易开战,战术上冒进,忽略了补给,被人抄了后路,空中支援也被盟军强大的空军压制,这样的军队,在奇葩指挥官的指挥下能打胜仗,那才是怪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