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智造买了哪家公司的增程技术?(增程技术的低端应用无需购买,但效率低下)

增程技术的低端应用无需购买,但效率低下

低端的增程技术需要买吗?混动技术可能需要买,但是增程这种低级别混动真的没有什么技术难题,估计不需要花钱买,也没必要花钱买。

不信你去看一下老年代步车,有一大半的车型都是油电两用,带有增程器。増程器就是一个发电机而已,启动后为电池充电,为电机提供电能。至于技术吗,也就是启动/停止时机的问题。老年代步车已经做到自动控制油门(通过转速来控制电压),低于设定电压时自动启动,达到设定电压时自动停机,这些都是通过检测电池电压来做到的,原理简单的很。如果换个高大上的说法就是:电动汽车soc达到设定值时发动机启动自动充电,这个控制方案民间早已经用上了!

为什么增程电动汽车那么少?是难度高还是成本高?还是有技术壁垒?都没有,难度不高成本也不高,技术避雷也没有。纯电动汽车+发电机就是增程电动车,但是这样做能效很低,比油电混动要差一个级别。你想啊,发动机驱动电动机发电的时候,能量会浪费一部分。发动机输出100kw的功率驱动电动机,电动机输出功率只有90kw左右(效率假设为90%),这其中就有一部分能量流失了。而电动机效率也不会达到1的,假设电动机效率为90%,输入功率为100kw时,电动机输出功率只能达到90kw,能量经过两次转换后流失20%左右。这就是增程电动汽车油耗明显高于同级别汽车的原因,多了一次能量转换损失导致的。

理想并不能自己造发动机/増程器,而是在东安买的1.2T三缸发动机。东安以前就是提供面包车发动机的那个企业,擅长造小排量发动机。这台1.2T三缸发动机点火成功后并没有在汽车上应用,各项指标参数还是不错的 。可以对标大众1.2T发动机:各项指标超过大众1.2T发动机,但是这种发动机并不一定是做发电机的最佳动力,这种发动机更适合燃油汽车使用。需求量不高,东安不可能专门为其与増程器发电机匹配,差不多过得去也就行了!

最适合与増程器发电机匹配的就是日系混动车所应用的“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这种发动机牺牲了初段扭矩,但是热效率高,特别适合用来驱动发电机,能耗要比奥拓循环发动机低一些。所以当你看到混动汽车配备普通汽车用的发动机(奥拓循环)的时候,就可以断定其混动油耗绝对不会低的!

这种増程器的效率只比老年代步车的增程器高一些,功率也更大一些而已。

理想ONE增程系统存在问题,技术水平不够理想,增程器的质量与性能无法确定。曾出现过自燃案例,火灾可能与增程器的排气系统相关。部分车辆出现排放控制系统故障,理想汽车解释为误报,但自燃问题不能简单忽略。ONE的整体品控水平也存在问题,例如某些车辆出现高速通勤时制动助力消失的问题,原因是助力系统的电源芯片存在潜在瑕疵。综上所述,作为一家年轻的车企,理想汽车面临着技术和品控方面的挑战。

理想ONE_采用「东安增程器」

理想汽车属于「造车新势力」企业,是一家非常年轻的车企。在整车制造与技术研发层面没有什么成绩,ONE这台插电增程式电动汽车核心技术不够理想。下面来简单了解一下这台车的优缺点吧,以增程器作为切入点。

理想ONE装备的增程器就是这台了,其水平如何没有任何参考。因为东安的这台三缸发动机在ONE作为增程器使用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品牌的量产汽车使用过,质量如何是无从考证的。不过作为一台低功率三缸机自然不会有理想的表现,主要依靠三菱技术东安发动机的定位也比较低,所以还在这台车不出预料的出现了一些问题。

「ONE自燃案例」中的技术鉴定结果没有公布,不过消防分析还是指向了增程器(1.2T发动机)的排气系统可能存在问题。起火点可能是三元催化器上存在异物,这一总成的功能是净化尾气,通过“铂铑钯”三种物质分别为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进行化学反应,在运行过程中的温度可以高达600℃(摄氏度)左右,而且碳氢化合物是可能夹带火星的。

理想ONE出现过一些「排放控制系统故障代码」的问题车,所以对于这台增程器的评价自然不会很高了。其企业的解释为空调三通阀的诊断机制存在误报,然而这种说法实在有些牵强,而且自燃的车辆可不是“误报”。这就是理想ONE增程系统的水平,此类车实际需要的是排量适中的直列四缸发动机,尤其是对于ONE这种低成本的增程式汽车而言应该升级;至于企业因产销量较低而无法控制成本,那只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理想ONE的整体品控水平也不够“理想”,比如某台ONE出现了高速通勤「制动助力消失」的问题。理想的解释为博世二代-i booster电动助力系统,其故障率高达“1/80000”;原因是电源芯片焊接工艺存在“概率性瑕疵”,芯片因异物的存在有短路的概。然而装备这一系统的车辆,每八万台就会出现一台可能制动助力失效的问题车,这个数据是不是有些吓人了呢?

综上所述,理想汽车作为年轻的车企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依靠“八线品牌”力帆汽车的技术储备生产本就难以保证高品质。理论上对于这些年轻品牌应该给予支持,然而在一线自主品牌的量产车都已经多如牛毛的阶段,这些品牌的存在本就是个错误。互联网造车应该依托是强大的代工厂,在没有这种厂商出现之前,所谓的“新势力品牌”多多少少有些玩闹,供参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