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叫赵政又叫嬴政,先秦时代的姓氏起源是怎么样的?
在先秦时期,姓与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宋人郑樵曰:“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 (《通志·氏族略序》)。关于姓,《说文解字》云: “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女生,生亦声”, “姓的本义是女子所生的子女,而子女相为亲,结为族,故广其义,姓亦可作族、族人、族属解。同一女子所生的子嗣组成的亲族可以称为姓,以表示他们同出于一个女姓始祖的这种特俗的亲属关系,有的学者将这种亲族称作‘姓族’,有的称为‘氏族’。开始为母系姓族,后来转化为父系姓族” 。所以,姓所代表的是氏族血缘关系符号。而氏,一般认为,氏所代表的是氏族下面的分支即家族或宗族的血缘关系, “凡是低于姓族的在组织上相对独立且有自己
独特名号的血缘亲属组织皆可称氏” 。
关于先秦姓与氏的关系, 《史记·高祖本纪》索隐引《世本》言: “言姓即在上,言氏即在下。”即是说,氏统于姓之下,姓是主体,氏是姓的分支。在姓氏的应用方面,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曰: “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顾炎武《日知录·原姓》也云: “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是故氏焉者,所以为男别也,姓焉者,所以为女坊也。”可见,在先秦姓氏制度中,男子的名号称谓系氏不称姓。
先秦的姓氏制度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代。春秋以降,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姓氏制度及其应用规则也发生变革,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 “秦灭六国,……,兹姓与氏浑而为一者也” (《通志·氏族略序》),顾炎武《日知录·原姓》云“战国时人大抵称氏族,而汉人则通谓之姓”,清末学者张亮采曰: “及战国时,妇人亦不称姓,而姓之用废,自是以氏族作姓,姓与氏无有异义矣”。变革之后的姓氏在意义上已无区别,姓即是氏,氏即是姓。在姓氏应用方面, “原来男女有别的姓氏应用规则也都无区别的变成了‘姓+名’的形式” 。史学界称这场姓氏变革为“姓氏合流”或“姓氏合一”
(一)嬴姓。《史记·秦本纪》: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舜赐姓嬴氏。”故司马迁曰: “秦之先为嬴姓” (《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是秦之后人,按照姓的传递原则,秦始皇
应姓“嬴”。但查阅秦汉典籍,除了后人标注的《史记》索隐中有两例“嬴政” (《史记·秦本纪》索隐曰: “秦虽嬴政之祖,……。” 《史记·孝武本纪》索隐述赞曰: “……,俯观嬴政,几欲齐衡。”)之说外,秦汉史籍中并未发现有“嬴政”一词。但《史记》索隐乃唐朝司马贞所作,并非司马迁所言。这说明,在秦汉时期,至少在司马迁之前,并不存在称秦始皇为“嬴
政”的说法, “嬴政”一词应该是后人所称。但为什么秦始皇先人为嬴姓,而秦始皇不称“嬴政”呢?
这与前述的姓氏合流有关,在姓氏合流之前,女子称姓,男子不称姓。秦始皇生活在战国末期与秦朝的交际时期,此时是新旧姓氏制度交错共存的时期,新姓氏制度还未成熟稳定,旧姓氏制度还有某些残余。嬴是先秦古姓之一,根据旧姓氏制度中男子不称姓的原则,秦始皇自然不能称之为“嬴政”。但两汉以后,新的姓氏制度已基本确立,无论男女,其称谓一般都采用“姓+名”的称谓形式,根据这一称谓形式,称秦始皇为“嬴政”就不足为怪了。因此, “嬴政”不是秦始皇时期的称谓,而是后人根据新的姓氏制度中的“姓+名”的称谓形式对秦始皇的称呼。
(二)姓赵氏。《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史记》索隐对这一记载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一曰“秦与赵同祖,以赵城为荣,故姓赵氏” (《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另一说是“生于赵,故曰赵政” (《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
关于第一种说法, 《史记·赵世家》: “赵氏之先,与秦共祖……,其后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因此,从世系上分析,秦与赵是同宗共祖,皆是蜚廉之后。那么,赵氏是如何产生的?《史记·秦本纪》载:季胜有一孙子叫造父, “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穆王,……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穆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穆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可见,赵氏的产生源自于造父因功而封
的赵城,赵人以此为荣而以赵为氏是正常的。那么,秦人是否也以此为荣而姓赵氏?《史记·秦本纪》载:秦人的祖先恶来“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可见,秦的祖先也以此为荣而姓赵氏。而非子有一后裔叫襄公,因兵送周平王迁都雒邑, “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史记·秦本纪》)即秦国。因此,秦王这一支系是以赵为氏的,且其赵氏的来源就是赵城。对于秦王的赵氏来源,司马迁在谈论秦的支系时也说的很明确: “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史记·秦本纪》)。因此, “秦与赵同祖,以赵城为荣,故姓赵氏”的解释是合理的。
关于第二种“生于赵,故曰赵政”。以地为氏在先秦是很常见的,秦始皇也的确出生在赵国。但此说不具说服力,原因如下:第一,以地为氏的常规表现就是以居住地为氏或以封地食邑为氏,赵国并非是秦始皇的居住地或封地食邑,以生于赵而姓赵氏的解释不合常规;其次,秦始皇“生
于邯郸”,邯郸为赵国都城,如果以姓氏来表示出生地,似乎姓“邯郸氏”更为合理些,因为相对于“赵”, “邯郸”更能说明秦始皇的确切出生地;第三,当时的秦赵两国是敌对国关系,秦始皇父子楚一家在赵为质,而秦赵交恶时,赵国曾试图杀子楚一家,史载: “秦昭王五十年,使王齮围邯郸,急,赵欲杀子楚。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脱,亡赴秦军,遂以得归。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 (《史记·吕不韦列传》)。秦始皇一家险些命丧于赵国之手,恨之尚且不及,岂有以赵国国号为姓氏的道理?第四,按照旧姓氏制度, “氏所以别贵贱”。战国末期的赵国已是西山落日、国势日衰,而秦国却国力剧增,有环顾宇内、吞并天下之势。出生在赵国,对于秦始皇来说,已毫无荣耀尊贵可言,秦始皇岂会以“生于赵”而姓赵氏?因此,以“生于赵”来解释秦始皇“姓赵氏”是不合理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