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感觉噶尔丹很容易就被康熙打败了?(康熙战胜噶尔丹:准噶尔汗国势力达到巅峰但最终失败)

康熙战胜噶尔丹:准噶尔汗国势力达到巅峰但最终失败

康熙九年(1670年),对于噶尔丹和整个漠西蒙古准噶尔部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这一年,当时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哥哥僧格被杀,准噶尔部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就是在这样极度困难且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噶尔丹率领仅存的力量,短时间内就重新将僧格的旧部收服,重新统一了准噶尔部,同时他也成为了僧格的继任者,成为了新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也以此为起点开启了他的征服之路。

康熙十五年(1676年),噶尔丹在达赖喇嘛的支持下,打败了和硕特部确立了准噶尔在漠西蒙古四部的领导地位,就此建立准噶尔汗国。

康熙十七年(1678年),噶尔丹挥师南疆,横扫由维吾尔人建立的叶尔羌汗国,进而统一了整个新疆地区。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趁着喀尔喀蒙古内战,突然率兵越过杭爱山,进而降服了整个漠北蒙古。

至此,噶尔丹的势力达到了巅峰。

首先,是噶尔丹控制的领土面积,占到了当时整个中国的一半以上。

噶尔丹控制范围包括当时的新疆地区,包括现在新疆自治区的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1864年中俄签署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让出去的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合计200多万平方公里;当时外蒙地区,包括今天的蒙古国全境,以及在《恰克图条约》中清朝主动退让出的贝加尔湖等地区,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以及西藏、青海以及甘肃、四川等地区,总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这一时期西藏的实际领导者第巴桑结嘉措是噶尔丹的挚友兼同门师兄弟,选择依附于噶尔丹。所以,此时噶尔丹控制以及依附于他的领土范围达到了700多万平方公里。

此时大清王朝的控制面积仅仅是明朝的“两京一十三省”以及清朝在关外的故土,面积也就700万平方公里左右。

而这也成为了噶尔丹与康熙皇帝一较高下的最大资本。

其次,是噶尔丹的军事实力,的确是不容小觑的。

噶尔丹作为明朝时期瓦剌首领也先的后人,继承了先人的开拓精神,同时,其率领的蒙古铁骑经过多年的征战,也是经验丰富、战力极强。

更为重要的是,此时的噶尔丹已经成为了沙皇俄国对抗大清王朝的先锋和利益代言人,特别是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两次雅克萨之战战败后,俄国更加紧了对于噶尔丹的扶持,除了提供钱粮外,还为噶尔丹的军队装备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滑膛枪和重型火炮,使得噶尔丹的实际战力远胜于蒙古其他部落,甚至也已经是超过了清朝军队。

再次,就是噶尔丹“活佛”的特殊身份。

噶尔丹的快速崛起与扩张,与其藏创佛教温萨活佛四世的特殊身份密不可分。尽管早在康熙十一年(1672年),噶尔丹辞去了活佛的神职,正式还俗,但是其影响力依然存在,不管是统一漠西蒙古,联络西藏势力,还是挑起漠北蒙古内战,这个活佛的身份都给予了噶尔丹极大的帮助。

不得不说的是,清朝是以藏传佛教为国教的,军队中满蒙将领也都是信仰藏传佛教,这也给其领兵与噶尔丹作战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震慑力,而这也成为后来康熙三次御驾亲征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噶尔丹和他的准噶尔汗国,是康熙一生之中最为强大也是最为危险的敌人,同时也是大清王朝建立以来,所面对的最为强大的对手。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军与噶尔丹的军队首先在乌尔会河打了一仗,这可以说是大清王朝和准噶尔汗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较量。噶尔丹亲率两万多人的精锐骑兵部队长驱直入,清朝大将阿尔尼率两万清军主力前往迎战阻击,结果是噶尔丹大获全胜,几乎是将阿尔尼的部队打了个全军覆没。此战的失利给了康熙以极大震撼。

紧跟着第二年,即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康熙皇帝急忙调集五万军队,兵分两路,一路是由抚远大将军、裕亲王福全统领的三万大军,出古北口,一路是由安北大将军、恭亲王常宁统领的两万大军,出喜峰口,两路大军起头并进,企图对噶尔丹形成夹击之势。同时,康熙又调盛京与吉林将军麾下一万主力部队,从东向西,协同两路大军战斗。

双方之间最为关键的“乌兰布通之战”就此展开。

噶尔丹建立“驼城防线”,抵挡进攻,而福全指挥军队“集中火力,攻其一点”打开了缺口,清军与准噶尔部队展开血战,双方均死伤惨重,清朝这面更是阵亡了康熙皇帝的亲舅舅佟国纲。

最终噶尔丹以“议和”为幌子,连夜逃走,“乌兰布通之战”最终以清军惨胜而终结。

此战后,噶尔丹的实力受到了严重打击,再也无法同清朝正面对抗,而康熙这才在于噶尔丹的对抗中占据主动。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昭莫多之战爆发。

经过六年的准备,康熙皇帝先发制人,分三路大军主动出击奔向噶尔丹而来。噶尔丹的部队是一触即溃,清军大获全胜,噶尔丹仅率数十人逃离,从此再也无法东山再起了。

一年之后的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皇帝再度率兵向噶尔丹扑来。

这个时候的噶尔丹已经是众叛亲离,在绝望中,噶尔丹选择了服毒自尽,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康熙与噶尔丹的恩怨情仇也就此告一段落。

一来,准噶尔内部出现了巨大的分裂。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听信了他侄子要谋反自立的谣言,杀掉了索诺木阿拉布坦,并且对策妄阿拉布坦进行了严酷的迫害,更是迫使策妄阿拉布坦的妻子改嫁自己。这一举动彻底逼反了策妄阿拉布坦,就此与噶尔丹分庭抗争。

不仅如此,策妄阿拉布坦还趁机主动联络大清王朝,成为噶尔丹背后的掣肘,不断进攻骚扰着噶尔丹的后方。而就在噶尔丹重新回到漠北蒙古同康熙进行决战的时候,策妄阿拉布坦率兵一举横扫噶尔丹的后院老巢,“尽收噶尔丹之妻子人民而去”。

可以说策妄阿拉布坦的牵制扰乱了噶尔丹前方的军心,更是让噶尔丹首尾不能兼顾。

二来,噶尔丹的统治并没有得到蒙古各部落的支持。

噶尔丹是用武力征服了蒙古各个部落,但是在这期间,准噶尔的军队也对蒙古各部落的军民百姓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加上噶尔丹对于蒙古其他部落的压迫和剥削,使得准噶尔汗国内部矛盾纷争不断,噶尔丹的反对者的阵营也不断扩大。

三来,大清王朝在硬实力上还是占据这绝对的上风。

尽管噶尔丹占据了当时中国近乎一般的土地,但是这些地方都是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高原、荒漠以及草原地带,战争的后续潜力明显不如坐拥中原之地的大清王朝,而这也使得在“乌兰布通之战”后的噶尔丹再也无法彻底恢复,此也注定了其最终的结局。

清朝与准噶尔战争:从乌兰木通到灭国的艰难征服

看到这个问题,静夜史想知道的是:这个“据”是谁?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是我国封建时代的集大成者,在多个方面创造了巨大的成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搞定了蒙古诸部,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的游牧民族问题。

在蒙古各部中,卫特拉蒙古中的准噶尔部是清朝最大的敌人,从1690年乌兰木通之战,到1759年清朝彻底平定天山南北,清朝三代帝王,用了将近70年的时间,最终消灭准噶尔汗国,实现了对西域的征服。至此,这个常年与清朝为敌的强大势力,彻底被扫入历史的故纸堆。

清朝和准噶尔的战争,旷日持久,耗费巨大。虽然清朝通过一系列胜仗比如乌兰木通之战、昭莫多之战等成功奠定胜局,但是期间经历的败仗更多。比如:

乌尔会河之战

1688年,在喀尔喀蒙古高原上,清军和准噶尔爆发乌尔会河之战,清军2万多大军几乎全军覆没。随后康熙御驾亲征,在1690年乌兰木通之战中才通过惨胜扭转了战局,并促成了1691年多伦会盟的成功,喀尔喀蒙古归入清朝;

喀喇乌苏之战

1716年,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派大将策凌敦多布率6000军队突袭拉萨,拉藏汗阵亡,西藏全境沦陷。

1718年7月19日,清军派遣的湖广总督额伦特和侍卫色楞各两路大军在喀喇乌苏河遭遇准噶尔伏击,包括后勤民夫在内的超过35000名清军全军覆没。康熙震怒,但坚定了驱逐准噶尔,收复西藏的决心。随后皇十四子胤禵率领清军二次入藏,最终于1722年驱逐准噶尔收复西藏。

博克托岭、和通泊之战

1731年5月,策妄阿拉布坦死,雍正集合16万大军,发动对准噶尔的灭国之战。结果靖边大将军傅尔丹中计,在博克托岭、和通泊等处中伏,损失20000多人。清军不得不退守科布多,与准噶尔保持对峙。

此战后,清军放弃消灭准噶尔的企图,双方订约以杭爱山为界。

除了以上三次惨败,清军在和准噶尔的对峙中,基本处于败多胜少的不利局面。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

准噶尔技术先进

准噶尔北临沙俄,已经接触到了西方的先进军事科技,在技术层面已经完全碾压清军。这导致清军在相同数量的对峙中几乎占不到任何优势;

准噶尔完成蜕变

准噶尔经过了噶尔丹以及策妄阿拉布坦等的经营,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游牧政权,准噶尔已经完成了卫特拉蒙古的统一,并以西域为中心发展成一个综合实力强悍的集权制国家,这使得清朝平定准噶尔难度骤增;

清朝开始衰落

清朝方面,自1644年清军入关以来,清朝赖以起家的八旗劲旅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到三藩之乱时,很多八旗子弟已经上不得马,拉不开弓。昔日“满万不可敌”的八旗军队,已经走向荒废,清朝不得不倚靠绿营和蒙古军队平定边疆;

但是,最后清朝还是击败了准噶尔,收复了新疆。清朝之所以能逆转,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清朝拥有巨大的资源优势

准噶尔之所以强悍,在于技术先进,主场作战,全盛时期的准噶尔汗国达到8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但是,准噶尔汗国即使在巅峰时期人口也不超过100万人,多数时期人口也就50万左右。

而清军入关时,经过明末动荡和剃发易服等的残酷镇压,关内人口只有1900万户,而按照一户平均三口人的数量,清朝人口最少时也就不到6000万人。

但是到乾隆执政后期,清朝人口已经接近4亿,在人口数量上远远超过准噶尔。

这就意味着,即使清朝屡战屡败,不断全军覆没。但是因为人口众多,清朝依然可以组织起更多的军队和准噶尔玩消耗。

而准噶尔因为纬度高,气候干燥,人口出生率低,不可能在持久战中战胜清军。

说难听点,清朝输得起,而准噶尔耗不起!所以先倒下的一定是准噶尔。

清朝的外交手段更加灵活

清朝和准噶尔的缠斗,不可能绕开北方的沙俄。虽然噶尔丹和沙俄一度联手进攻喀尔喀蒙古,但是清朝对沙俄作出的“妥协”明显更大。

为了集中精力全力对付准噶尔,康熙在两次击败沙俄之后,乘胜即收,签订《尼布楚条约》,对沙俄做出了较大的让步,换取沙俄不支持准噶尔的承诺。

不过,沙俄从来没有真正遵守过协约,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沙俄开始在贝加尔湖周边不断搞小动作,将喀尔喀蒙古传统牧场贝加尔湖据为己有。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再次做出让步,于1727年两国签订《恰克图条约》,确认了沙俄对贝加尔湖的占领。

此时的清朝处于国力上升期,之所以做出如此让步,绝对不仅仅是为了集中力量解决准噶尔。尤其是喀尔喀蒙古,清朝通过有意纵容沙俄的入侵,削弱喀尔喀蒙古的实力,使其强化对清朝的依附。

早在1635年,后金就征服了漠南蒙古,随后清朝于1691年多伦会盟收服了漠北蒙古,通过对蒙古各部又打又拉的方式,清朝皇帝成为蒙古的共主,在法统上占据了主动,使漠西蒙古阵营势力越来越单薄。

再加上对沙俄的笼络,使漠西蒙古在名义上孤立无援,为清朝彻底解决准噶尔奠定了基础!

1755年,清朝终于发动对准噶尔汗国的灭国之战!而这一天的到来,绝不容易!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