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大衣发明100多年,曾在中国风靡一时,为啥07年被我军淘汰?

观点一

对于一支现代化军队而言,军大衣既不实用,也不经济。

呢子大衣,最早风靡于欧美军队,欧美气候比较寒冷,尤其是在冬季和海上,而在过去还是大舰巨炮称霸海洋的时代,海军更需要呢子大衣,在海上,可以起到避风,防潮,保暖的作用。

欧美大国的军队,比如英国,早期还把呢子大衣染成红色,这样除了可以激励士气,还可以掩盖血迹,使士兵在作战时心理上不会恐惧。因为早期排成方阵对射的场面极其血腥残酷。红色作为一种对血的掩盖非常有效。

一战期间,战争的形态没有发生太大改变,基本上还是两军对阵,排枪齐射,只是大家聪明了一些,晓得挖战壕。在西欧洲寒冷,泥泞的战壕里,可以保护膝盖和大腿,在铁丝网间穿来爬去可以保护皮肤,晚上睡觉可以当被子的最好装备自然就是军大衣。

所以到了二战,大多数欧美传统国家军队都沿袭了军大衣,德国、法国、英国,军装里面肯定有一套军大衣。但是随着战争形态的改变,他们的军大衣,逐渐就不适用了。

士兵不再呆在战壕里,会随着车辆高速机动,而且随着速射武器的发明,战术动作越来越多,班组的配合和协调越来越多,士兵在不同地形间穿梭,隐蔽,转移,射击等活动越来越多。经典影视剧《我们的父辈》里就详细刻画了德军班组在城市的巷道,废墟,楼宇间作战的场景。

由此可以看到,军大衣除了帅和保暖,在作战的时候是巨大的累赘——

第一,容易裹住腿绊住脚,让士兵行动不便。

第二,很难挂携行具,如果挂上了会让士兵更加行动不便。

第三,在极寒地区出汗沾水以后很容易冻住。

所以二战到了后期,德军除了高级将领在使用军大衣,士兵都改成了衣裤的搭配。就算是穿棉袄和皮衣,也是能不穿军大衣就不穿军大衣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二战里成长起来的新兴国家的军队,比如美军,是不鸟你欧洲那些脱了裤子放屁的绅士传统的,还毛呢料子,还手工剪裁,还绅士风度骑士精神,都是扯淡。美军一切以经济实用出发,士兵一律是收腰夹克,长裤绑腿。这样的好处是异常实用,身上可以挂满各种作战需要的物品。行动也极其方便,而且经济便宜,便于大量生产。

即便在最寒冷的战区,也是这套夹克硬扛,比如阿登战役,美军就来不及给所有士兵配发军大衣,但还是将就这套M41夹克就啃下来了。相对来说,你绅士得不得了,大衣裹身的德军又怎么样?仗打不赢一切都是扯淡。

二战中,英军地面部队主要是在非洲,南欧晃,所以干脆连大衣也省了。上到元帅,下到士兵,收腰小夹克除了有点像水管工,其实还挺精干的。

二战中只有一个国家是例外,那就是苏军,苏联气候寒冷,不打仗也要穿大衣御寒,所以苏军穿军大衣是正常的,而且苏军不会因为穿军大衣而影响战术动作,因为他们的战术动作就是士兵趴在坦克上,用冲锋枪扫,坦克弥补了士兵的机动性。

因为苏联有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士兵动员能力,所以能够实现大量的苏军手持波波沙,骑在T34上冲锋陷阵的黑技能,所以无所谓个体士兵行动是否方便,但是在苏军中,军大衣也只不过是低配,苏军还有棉袄、斗篷、夹克等多种军装以适应各种不同场合的需要。

中国军大衣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火的,学老大哥苏联的产物。

那个时候的军大衣有两种,一种是呢子的,一种是棉的。

呢子的也称将校呢,顾名思义,是专门给军官生产的——板正的线条,修身的剪裁,金属扣。

这是发给真正在战场上流过血,立过功的那些英雄们的战略物资。然而一些子女们在混乱年代,把爹妈的衣服扒拉出来在街头拍婆子打群架用,显得很酷。

第二种就是我们今天还能见到的“民工大棉袄”了。这件衣服是真的好啊——

八大粒,双排扣,军绿色,复古味。结实耐用,保暖御寒,生产成本也不高,裹起来是大衣,脱下来就是棉被,在那个年代,广泛装备军警,此外,电影导演,工人、农民,都爱不释手。

由这里可见,军大衣过去是一群掌握文化话语权的少数人的情怀,是多数劳苦大众艰苦奋斗赖以为生的生产工具,因为现实的需要,存在于某个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

其实GM军队一开始就没学西方那套,从抗战年间走过来,穿粗布棉袄草鞋,小米加步枪的军队打败了老蒋穿得比模特还帅的那些将军们,后来在北边穿着大棉袄和美军硬碰硬在南边穿着65式在丛林里攻城拔寨。打仗打的是运筹帷幄,将士用命,不是比你穿什么洋气。

在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一支现代化军队和发达的后勤生产保障体系,以及先进的科技,冬装、夏装,作训服、礼服、常服分类很清楚,而根据作战任务的不同,装备也不同——寒冷地区有更好的既能保暖御寒又不影响战术活动的棉衣,而炎热地区根本就不需要多此一举的大衣。

还是那一句话,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退出装备了好,让本不该拥有它的那些人不要乱显摆,让需要它的人能够获得更高级更好更及时的保障。

坚持优质原创,欢迎各位大佬多多鼓励!

观点二

军大衣,顾名思义军人穿的大衣。不过现在我们虽然还能看到身穿军大衣的国人,但是基本都是片场拍戏的明星,街头行走的糙老汉。亦或是是捡破烂或者卖烤红薯的某某大爷,以及放荡不羁一时求个保暖的年轻人……然而军大衣的“发明者”,却早在07年就不再穿它了。

军大衣,真的被淘汰了吗?

事实上,军大衣并没有被淘汰。只是原来的军绿色大衣,在07年的时候经历了一次升级和改革。

老款的军大衣,发明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助士兵克服高寒的恶劣气候。我在小的时候就曾穿过爸爸的军大衣,当时军大衣应该是家家都有。穿起来也真的是又笨又重,不过暖和和抗风性能没得说。

军大衣最早是由英国人在20世纪初期发明的。什么时候大面积普及的?应该是在二战时期的苏德战场,主要特征就是上面有两排扣子,下摆很长,可以挡风。

后来经由袁世凯引进中国,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人造棉,棉衣是真的棉花,平常的老百姓不可能穿的起。一件实打实的棉花做的军大衣,对士兵来说无异于一件中看又中用的奢侈品。

▲长得好看,穿什么都好看

就这样,军大衣一直在军队中使用,经历了清末、民国,再到后来新中国成立,军大衣虽然经历了很多次“改版”,但是总的来说万变不离其宗。

后来军大衣不只是军队的“特权”,新研制的各个版本,不仅在部队受欢迎,普通老百姓也很是喜欢。于是军大衣一时间风靡中国,直到21世纪初期,还是大多数人的必备单品。

首先比起羽绒服和呢子大衣,军大衣便宜又保暖。其次军大衣三个字,对刚刚经历过战争的老百姓而言,还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如果去一些影城,还可以看到明星都穿军大衣的“盛况”。

不过喜欢归喜欢,普通老百姓穿它可能就是为了暖和,但是笨重不方便是改变不了的事实。士兵们如果穿着它训练打仗就会增加不必要的束缚,抬不起胳膊迈不开腿,堪称行走的棉被。

放在以前蹲战壕守夜是个好东西。但是现在我国经济条件允许,部队也逐渐走向现代化,我们已经有条件给士兵换上更加保暖又轻便的冬季军装了。于是2007年,我国在对军装进行改革时就取消了军大衣。不过这个取消不是绝对的,在寒冷的北方和边疆要塞,我们的哨兵在户外站岗时还是会穿上它。

武器需要更新换代,服装也要跟上形势。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些是必不可少的。

新一代的冬季作训服不再是军绿色,而是更加容易隐藏的松枝绿。长度削减很多,更加利于行动。没有了双排扣,有的款式腰间会系一条皮带。

感兴趣的可以趁着马上就到双十一了,赶紧去网上看看有没有类似的同款,可以尝个“新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