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帝为什么要把皇位传于三子玄烨,而不是次子福全?(康熙皇帝与福全:兄弟守望相助)

玄烨童言无忌,称愿为贤王,历史真相如何?

《清史稿·圣祖本纪》开篇,有一句这样的话:圣祖“六龄,偕兄弟问安,世祖问所欲,皇二子福全言:‘愿为贤王。’帝曰:‘愿效法父皇。’世祖异焉。”福全之答,又见于福全本传:“幼时,世祖问志,对:‘愿为贤王。’”少年玄烨的回答,虽然被电视剧《康熙王朝》艺术性地采用了,不拘形式,但这是历史上不虚的真相吗?

玄烨六岁,时为顺治十六年。世祖的两任皇后,都未生育子嗣,而他最钟爱的董鄂妃生育了第四子。此子刚出生,世祖即谕告礼部:“本月初七日丑时,朕第一子生,皇贵妃出,应行典礼,尔部即察例速议具奏。”随后,声势浩大地告祭天坛、地坛、太庙、社稷,接受满朝文武朝贺。《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下卷记载:“帝生第一子之喜,诸王、贝勒、贝子、公及首辅大臣等,俱上马匹、缎帛以贺。”同时,大赦天下。这是年轻的世祖即将立储的征兆。可惜,此子命薄,无福消受,三月夭折,被追封和硕荣亲王,建地宫下葬。这个不幸的孩子,要比玄烨小三岁。就是说,顺治帝对皇三子玄烨的爱,远不及对第四子的疼爱。

董鄂妃虽为皇贵妃,但她在世祖那里已经享受了皇后的待遇,行礼赦天下,生子即为嫡子。董鄂妃在宫中的尊荣,是公开的,更何况此时的她,不仅受到世祖万般宠爱,独冠后宫,而且以贤惠孝养得到了皇太后尊重。虽然她的第一子早夭,但世祖对其恩爱不减,她还是有希望再生皇子的。只要她生育了皇子,不免又被世祖视为嫡子立储。同时,她在后宫的地位,要高出只是庶妃的玄烨生母佟氏几个等级。

倘若在董鄂妃还在世时,玄烨童言无忌地希望成为后继之君,虽然是六岁少儿的远大理想,但难免犯了世祖及皇家礼制的夺嫡大忌,少不了招致世祖的厌恶、言官的非议。这样的说法,只有在他成为皇帝之后,史官们以伟异而书之,以为他从小就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皇帝梦。

即使这个世祖问志的场景真实存在,然先答者该是皇二子福全。受汉文化深层影响的世祖,自然也接受了汉人立嫡立长的礼制观念。福全年长玄烨一岁,在世祖第一子早殇、尚无嫡子的前提下,他就顺序成为了新的长子。而从福全的回答来看,七岁的他已经懂得如何拿捏汉人礼制和宫廷险恶。

福全只想做一个亲王,这对于身为皇子的他而言,并不难。但他在前面加了一个“贤”字,足见他的理想很崇高,年纪轻轻就明白了修身处世的大道,难能可贵!康熙六年正月,福全在毫无军功政绩的前提下,在世祖诸子中率先获破格封裕亲王,命与议政。此时还是四辅臣执政时期,十五岁的福全能直接进入议政王序列,自然要有足够的本事来赢得四辅臣、太皇太后等多方面的认可。

福全与玄烨的生母,都是庶妃。但,福全生母为满人,长史喀济海之女。《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八记载:“有何合里次子多济理之长子喀济海,原任长史。”何合理,即清初五大臣之一的何和礼,原在栋鄂部娶有一妻,归附努尔哈赤后,娶其长女东果格格,多济理(多济礼)便为东果格格所生。按辈分来推算,何和礼为世祖姑父,而福全的生母为何和礼的曾孙女,即世祖娶了姑姑的曾孙女、表兄的孙女,有违伦常,但不可否认宁悫妃身上有皇家血统。而玄烨生母的祖父佟养正(佟养真)本是明朝军官,在与后金的抚顺战役中失败后,便和弟弟佟养性投靠了后金,成为开国元勋。崇德七年始分汉军为八旗,康熙的外祖父佟图赖被授正蓝旗固山额真,但其汉人身份还是存在的。《清史稿·后妃传一》说:孝康章皇“后家佟氏,本汉军,上命改佟佳氏,入满洲。后族抬旗自此始。”也就说是,玄烨继位之初,其母还为佟氏(“世祖遗诏”中的“佟氏妃”),后被抬旗入满才换姓为佟佳氏,似与太祖元妃佟佳氏同姓。但,在再次强调满汉之分、追责世祖崇汉抑满的关键时期,福全与玄烨的生母出身,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的。

顺治帝在临终前,嫡子无望,而玄烨身上有一半汉人血统,他在被迫自责改变“崇满抑汉”既定国策时,未必没有考虑过真正满人所生的皇子福全作为接班人选。

玄烨的最终胜出,与其挺过了天花有着很大的关联,让身染天花的世祖和看到身边多个亲人染痘而死的孝庄太后,看到了一个命硬的皇子。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被世祖优遇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留下记载:世祖曾考虑过安亲王岳乐作为储君人选。

据德国人魏特写的《汤若望传》记载,世祖发觉自己身染天花之后,一度想把皇位传给安亲王岳乐,征求汤若望意见。汤若望认为,幼主临朝固然要影响政局,但帝系的转移也会引发新的危机,于是力劝世祖把大位留给自己的儿子。世祖染痘而病危,而玄烨染痘而痊愈,成为了汤若望劝立幼主的最大证明。

康熙皇帝与福全:兄弟守望相助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年仅八岁的顺治第三子玄烨成功登上皇位,这便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康熙皇帝。

其实康熙的“上位”是极具偶然性的,因为按照中国古代“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皇位传承制度,非嫡非长的康熙并非最具“传统合法性”的皇位继承人。相比之下,他的兄长,也是顺治皇帝第二子的福全更应该登上皇位。

然而,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没有让福全继承皇位,无疑是顺治皇帝与他的生母孝庄太后所做出的的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因为福全用他一生的表现证明了他只能成为一代“贤王”,终究无法取得康熙这样的有着宏图伟业的一代帝王。

实际上从无论是顺治皇帝,还是孝庄太后,福全与后来继位的康熙皇帝,都不是他们心中真正心仪的接班人。

对于顺治皇帝而言,自然是希望由其非常宠爱的董鄂妃所生的皇子来继承皇位。

顺治十四年(1657年),董鄂妃为顺治皇帝生下了皇四子,顺治皇帝是兴奋异常,不仅祭告天地,接受群臣朝贺,更是举行了隆重的庆典,当众颁布“皇第一子”诞生的诏书,可以说顺治是将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视作了是自己嫡出的长子。

只不过天命不假,这位皇子不到百天便去世了,顺治皇帝对此是非常伤心,他下令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还以极其隆重的礼仪治丧,并且为其修建了远超规制的陵寝,以示恩宠。

在此之后,顺治皇帝对于董鄂妃的宠爱是只增不减,也足可见董鄂妃在其心中的地位,是其他后妃远不能比。

至于孝庄太后,他更希望是的具有科尔沁蒙古血统的顺治皇子来继承皇位。

为此,在孝庄太后的安排下,顺治皇帝先后迎娶了两位出身于科尔沁部落,并且与孝庄太后有着亲缘关系的蒙古皇后。不仅如此,顺治后宫中,被正式册封,享有尊号的后妃,无一例外,也皆出自蒙古部落。

孝庄太后这样做,无疑就是为了让具有蒙古血统的顺治皇子来继承皇位,这样不仅可以继续巩固满蒙关系,同时也能进一步提升蒙古诸部,特别是她所在的科尔沁部的地位。

只不过,由于这一时期顺治与孝庄之间紧张而又不和的母子关系,这些蒙古后妃不约而同的遭到了顺治皇帝的抵触,始终诞育皇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福全、康熙以及其他健在的顺治皇帝的皇子,无论谁继位,都不是顺治以及孝庄最想要的结果,如此一来,顺治的皇位传承,也就成为了一种颇为“无奈”而又必须做出的选择。

其实,顺治皇帝最终选择康熙来继承皇位,也是经历了一番周折的。

由于他的几个儿子年龄非常的小,他害怕他的儿子们也如同他一样,经历多尔衮一般的宗室王公擅权专政,于是他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堂兄安亲王岳乐。

这个想法孝庄太后极力反对,深得顺治皇帝信任与仰仗的外国传教士汤若望也持有同样的意见,他认为:

“幼主临朝固然会影响政局,但帝系转移也会引发新的危机。”

于是在汤若望的建议下,顺治皇帝放弃了让自己的堂兄岳乐继承皇位的想法,转而要立自己的二子福全为接班人,而这个时候孝庄却坚持要立康熙。

在这样的情况下,顺治皇帝又去征求汤若望的意见。这一次,汤若望再次与孝庄的意见一致,他认为康熙出过天花并且痊愈,进而对于这种疾病有了终身的免疫力。

而顺治皇帝自己本身就是因为身染天花而命不久矣,在此之前,他最爱的董鄂妃也是因为得了天花去世,于是顺治皇帝就此下定了决心,册立康熙为自己的接班人。

就这样,康熙可以说是“因病得福”,非常“幸运”的登上了皇位,而福全却是因为没有“生病”,而最终被顺治皇帝所放弃。

只不过,如此的结果不仅是康熙皇帝的“幸运”,同时也是整个大清王朝莫大的“幸运”。

康熙皇帝登基之后,对于他的这位兄长可以说是非常信任与器重,早在康熙六年(1667年)的时候,福全就被封为裕亲王,并奉命参与议政。在此后的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他又立下大功,于是福全与其堂兄弟,即礼亲王代善之后、康亲王杰书,共同成为了康熙最为信赖的皇室宗亲而被委以重用。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决定大清与蒙古准噶尔部落之间命运的“乌兰布通之战”打响,福全也就此迎来了人生的一个“由盛而衰”的转折。

面对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不断逼近,康熙皇帝亲封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统领的三万大军,出古北口,并封恭亲王常宁安北大将军,统领的两万大军,出喜峰口,两路大军齐头并进,企图对噶尔丹形成夹击之势。同时,康熙又调盛京与吉林将军麾下一万主力部队,从东向西,协同两路大军战斗。而康熙皇帝在两路主力出发后,殿后随行,然而行军途中,康熙皇帝得了风寒,遂“从诸臣之请”回朝养病,重新任命福全为主帅,提辖一切军务。

就这样,福全北上三万主力部队与噶尔丹的两万精锐在乌兰布通地区相遇,大战一触即发,福全成为了这场战斗中清军的实际指挥者。

整场战斗异常残酷,双方都为此付出了巨大伤亡,尤其是清军这面,随军出征的领侍卫内大臣,同时也是康熙皇帝亲大舅的佟国纲壮烈牺牲,身死殉国。最终清军的惨胜而收场,也顺势完成了对噶尔丹的合围之势。

而就在此时,噶尔丹派遣五世达赖喇嘛的弟子济隆作为使者,前往福全的大营进行求和。明眼人都知道这是缓兵之计,可福全却不顾众人的反对,非常“厚道”答应了噶尔丹的请求,下令“暂止不击”。于是乎,噶尔丹趁着夜色,率领着残兵败将逃之夭夭了。

不仅如此,噶尔丹在逃跑的过程中,也遭遇到了清军的堵截,可他们却依旧靠着福全“暂止不击”的命令,堂而皇之的在清军的眼皮底下离开。待清军这面缓过神来的时候,噶尔丹又纵火燎原,截断了清军追击的路线。

就这样,康熙精心设计的全歼噶尔丹的计划,就此彻底破产,随后康熙不得不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两度亲征,最终将噶尔丹彻底打败。

康熙在得知福全犯下如此“幼稚”的错误,将噶尔丹放虎归山后,是痛哭不止,可福全毕竟是他的亲哥哥,于是在战后也只得下令对福全处以罚俸三年的处罚。至于常宁,也因为行军不利,没有及时参与到征战以及后来追剿噶尔丹的过程中,被康熙同样处以罚俸三年的惩罚。

可以说,福全是一口气,将他的两位弟弟都给“坑惨”了。

其实从当时的情况的来看,福全的“厚道”,或许有他的理由。

一方面,经过血战之后,清军伤亡惨重,也需要进行休整,同时等待常宁大军的支援。

另一方面,佟国纲的阵亡已经是满朝震惊,而此时福全的军中,宗室亲贵、朝中重臣不在少数,例如福全自己就是康熙皇帝的二哥,康熙的皇长子胤褆,康熙的国舅兼老丈人佟国维,还有权臣索额图,都在福全军中效力。所以福全此举更多的还是以“稳”为主,生怕再出什么意外,而无法向康熙皇帝交代。

然而,这无疑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福全性格上的致命缺陷,那就是缺乏当仁不让的果敢与坚决,遇事优柔寡断,甚至存有妇人之仁。

也正是因为如此,“乌兰布通之战”清军付出了惨痛代价,并且牺牲掉了大国舅佟国纲,也没有换取康熙皇帝想要的结果,甚至可以说在胜利的果实即将唾手可得的时候,却因为福全的“厚道”而彻底葬送,可谓是得不偿失。

而这样一次战场指挥与决断上的“重大失误”,充分证明了福全终究难堪“领导者”的重任,更不要说成为了一代帝王了。

尽管福全有过如此重大的“罪责”,康熙依旧对自己的这位兄长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兄弟二人的感情也没有受到影响。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福全病故,终年五十岁,康熙为其上谥号为“宪”。之后,康熙皇帝还特命画工精绘一张像,为康熙与福全并坐于桐荫之下,示手足同老之意,以此图寄以衷肠,表示了对福全的思念之情。

顺治为什么选择玄烨继位,而不是福全?

顺治帝,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也是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他的母亲是人尽皆知的孝庄皇太后。

顺治六岁登基,在位十八年,政治经济都得到了稳固,除了东南沿海外,全国的领土基本上也得到了统一。但是顺治帝寿命短,只活到24岁,就因染病而去世了。

在这里有人问顺治为什么要把皇位传位于三子玄烨,而不是次子福全呢?在这说一下,长子因为早夭,所以皇位只能从下选。福全和玄烨当时也才八九岁,而下面的孩子年龄就更小了,所以皇位只能从福全和玄烨之间选。

其实顺治帝是比较偏爱次子福全的,但是最后却选择了三子玄烨,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 玄烨的母亲家族势力大

玄烨的母亲是佟佳氏,本姓佟,是汉军正蓝旗。虽然她并不受顺治的重视和喜爱,但是并不代表她出身低微啊。可以说在清朝的统治前期,佟家的势力可是非常的大。

她的爷爷是努尔哈赤的元妃佟春秀的堂弟,而她爷爷自己本身也对清朝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是清朝的开国元勋。

佟佳氏的父亲佟图赖官至都统,也因功封一等公,后来受到康熙帝的抬旗,抬为了满洲镶黄旗。

而且当时佟家很多人也都在朝中做官,有不少还身居要职呢,所以在当时传有“佟半朝”的说法。

而当时顺治帝的孩子也都很年幼,如果顺治帝一旦撒手人寰,年幼的皇子继位,怕是压不住大局。

顺治考虑怕别有用心的人趁机作乱,所以他认为还是选母家势力强大的皇子继位比较好。

这样如果有趁势作乱的,继承的皇子也可以凭借母家势力来震慑那些趁势作乱的人。

刚好玄烨的母亲佟佳氏,她的家族势力非常强大。而福全的母亲董鄂氏(并不是顺治最喜欢的那个董鄂氏)。她的父亲是个长史,她的家世也还算拿得出手,但还是和佟佳氏的家族势力有差距的。

所以顺治帝还是选中了佟妃,而且佟妃为人低调,也没有什么政治才能,更不会有政治野心。

选择她的儿子,顺治帝也不会担心后宫专权的问题。所以最后花就落在了三子玄烨的头上了。

二、 选择玄烨也是孝庄皇太后的意思

顺治有偏爱福全的意向,这一点孝庄皇太后是看在眼里的。但是孝庄皇太后也有自己的想法。

玄烨的性格从小就和其他兄弟们不一样,他勇敢、善良、孝顺,非常的懂事,这些都让孝庄很是喜欢。

而且玄烨聪明过人,就是顺治查看玄烨所写的文章,并让他背诵时,玄烨都能一字不差的背下来。

孝庄当时已经五十多了,她在后宫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识人的本领还是有的。她非常看中玄烨,虽然福全和玄烨自己都带过,但是她还是认为玄烨的聪明比起福全更胜一筹,而且玄烨的性格也适合做帝王。

福全有眼疾,这对未来发展都会有影响的,综合考虑,所以孝庄还是非常力挺玄烨的。

不仅如此,还因为福全是董鄂氏的儿子,虽然不是那个让顺治帝看破红尘的董鄂氏,但是孝庄皇太后还是对董鄂氏的家族非常的痛恨。因为那个董鄂氏,让自己的儿子顺治什么都不管不顾,于是孝庄皇太后就把这个迁怒到了整个董鄂氏家族。因此福全也是受这个连累,而影响了孝庄对他的看法。

总之是孝庄力挺玄烨当继承人,她认为玄烨在综合方面都是个不错的好苗子,是个能做大事的人。

孝庄的话还是有分量的,顺治帝也是不得不参考的,毕竟孝庄的地位在那摆着呢。所以这也推动了玄烨当上继承人的步伐。

三、 因为玄烨得过天花

就在顺治帝左右为难的时候,一个人点醒了顺治,他就是汤若望。汤若望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顺治帝是十分地敬重他。

汤若望建议顺治帝找一个得过天花的皇子继承皇位,为什么要找一个得过天花的皇子呢?因为天花在清朝算是一种很严重的传染病,凡是染上天花病毒的人基本上都是九死一生。

这点顺治是很清楚的,因为他也得过天花,他知道这种病不仅会传染,而且在当时还没有药可救。可以说天花是造成清朝皇子和公主早夭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得过天花的人,他的免疫系统就高,而且会终身免疫这种病毒。

汤若望建议顺治选择出过天花的皇子,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他怕选的皇子不知在将来的什么时候,万一因为天花夭折了,那就麻烦了,所以才出此建议。顺治帝听后也是觉得非常的有道理,所以他就从皇子中选得过天花的人。

而出过天花的皇子中,也就玄烨一个人,所以顺理成章顺治就选中了玄烨。玄烨可以说也是非常幸运的,他奇迹般地从天花的魔掌中挣脱了出来,这就说他以后可以免受天花之灾了。

所以说玄烨也是有福之人,他的大难不死更证明了他自身的福分,同时也让孝庄格外地宠爱。

这就是为什么因玄烨出过天花,而让他当继承人的原因。无非就是希望自己的继承人能够健康,能够在位时间长一些,更好地治理国家。

顺治最后综合孝庄皇太后的意见和汤若望的意见,确实觉得玄烨是个最佳候选人。他聪明、勇敢、善良,孝顺,是个可以承担天下的人。

而且玄烨还得过天花,让他产生了自身免疫力,今后可以免得天花,从而不会早夭。

最为关键的是,玄烨还有一个强大的母系势力,这无疑也能给他的皇位加固,关键时候可以捍卫自己的皇位。

顺治是对的,康熙没有辜负他的厚望,他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而且他在位时兢兢业业,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他被后来人称为“千古一帝”。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