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俗语:“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穷”,啥意思?

喜欢给别人借钱的人,大多有一副乐善好施的热心肠,这些品质本身没有错,但是,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当一个人出于好心把自己的血汗钱借给他人,他人后来做了老赖,导致自己的钱有去无回,这是多么的憋屈和苦恼。毕竟,每个人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不管理好自己的钱财,最终受苦的只能是自己。

因此,向别人借钱时要长心眼,什么人能借,哪些人不能借,一定要心中有数,否则,借钱时大爷,要债时可能会变成孙子,如果要债要得紧了,还有可能反目成仇,连朋友都没得做。

“借三不借二”实际上是指遇到三种情况可以给借钱帮忙,遇到两种人坚决不能借。

可以给借钱的三种情况。

第一种,遇到亲朋好友突发急事时,应该给借钱。

生活总不是一帆风顺,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比如,生了一场大病,遇到车祸,遭受自然灾害,当出现这些情况,对当事人来说,是巨大的生活打击,都需要拿钱来抹平。这时,作为亲朋好友,如果有能力,就应当伸出援助之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助落难者实质上也是在为自己积德。

连佛家也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作为普通人,我们更应该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

第二种,遇到亲朋好友办喜事缺钱时,应当给借。

结婚是人生大事之一,在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的今天,结婚娶媳妇的花费逐年水涨船高,许多人为了完成心愿都会借债办婚事。遇到这种情况,就应当借钱帮助人家,人家顺利办完婚事,对你来说,就是做了一件成人之美的好事。

人们常说“好人一生平安”,做好事的人终究会得到好报。

第三种,遇到亲朋好友好丧事缺钱时,应当给借钱。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一个人出生时可以平淡,但死亡时一定要光荣,死亡是一个人跟世界做最后的告别,民间非常讲究入土为安、死者为大,让死者体体面面、风风光光地离开,是生者对死者最后的敬意。

遇到办丧事的人家缺钱时,要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帮助人家,因为给吊丧者借钱,同时也是在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精神。百善孝为先,孝道精神是维系社会关系的基础纽带。

不能给随便借钱的两种人。

第一种,身上沾染上恶习的人不能给借钱。

当一个人沾染上赌博、吸毒、酗酒、嫖娼这些恶习时,他的品质与人格已经被这些恶习所腐化和毒化,给这类人借钱,就像把钱丢进了无底洞,永远也填不满。

因此,在生活中远离这类人方为上策。

第二种,言而无信,人品有问题的人不能给借钱。

人品有问题的人,大多好逸恶劳、好吃懒做,根本体会不到别人挣钱的辛苦,把钱借给他,往往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救急不救穷”实际上是对前句“借三不借二”的细化。

人活在世上都是互惠互利的,遇到他人有急事需要借钱时,如果自己手头宽裕,应该给借。他渡过难关后会心存感激,记住你的好,给他借钱等于给自己铺平了后路,万一以后自己遇到困难,他就不会袖手旁观。

别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如果一个人长期受穷,那肯定是自身原因。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不断给穷人借钱,只会助长穷人的依赖性,当你某天不给他借了,他还会反过来怨恨你。

因此,面对穷人,要懂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教会他挣钱的方法比给他借钱更能帮助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