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每天都在崩溃自杀的边缘却从不给自杀干预中心打咨询电话?

每次看到这个话题,都觉得心情很不好,都会下意识的想要换个问题来回答。但是,我们的生活中,这种现象是经常发生的。

由于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匹配,我们当下所处的环境发生的剧烈的变化,给社会上各阶层的人,都带来了压力,尤其是精神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冲突很难最终得到解决,让很多人掉入绝望的泥淖,难以自拔。

虽然社会亦已对一些处于绝望境地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可能会有用的帮助,比如各种热线等等,曾经为一个名叫深夜倾听热线的组织做过一些事,在那里,所有人都知道,打过热线电话的,仅仅是出现危机状况人数的冰山一角。有更多的人,处于人生的边缘。

对于身处于每天都在崩溃自杀的边缘的人,最需要的是心理干预和社会合作,但是,从本质来说,要一个已习得绝望本能的人来配合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

一个常识就是:崩溃自杀的念头,产生的根源是当事人对于做回自己的绝望。这就是告诉我们,当事人的这种绝望,不是对外部事物,某些人或事物的绝望,而是对自己的绝望。

这种绝望状态,使得当事人对于一切别人看起来颇有建设性的方法,不会产生任何信心。是的,他们对于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都基本上不会产生信心。

在有些心理医生的职业生涯中,这些绝望可能被传染,因为这种情绪或称为思想行为方式独特而且看上去颇具理性,长期接触者很容易被影响。

由于绝望本身,当事人本身会采取一些比如高度离群,过度任性,突出牺牲价值,更加疯狂的追求完美自我等各种毫无价值、无任何建树的行动。最后,他们会总结说:这些无可救药了,我已经无药可救了。

正是因为绝望,他们才不会主动给心理干预中心打电话。

因为给心理干预中心打电话本身,就是一种自身与社会的连接,是一种合作态度的表现。当事人对于自己要打电话这个决定,对于打电话的后果,其实对于接电话那边的尚未接触过的人,都不抱期望,甚至连怀疑都略过,基于此前长期的自我挣扎的精神折磨经验,他们直接就能给出结论:这是无用的。更何况,这些行动直指事情本身,令他陷入更多的不确定,给他带来了更多的恐惧。

如果他克服了这些恐惧,接受了电话,那么,无论是他在电话中言语粗鲁还是表现得更加谦卑,都是证明他在努力合作。当然,碰壁的机会会有很多,多数人会正确理解合作中的不快,但由于追求完美,他们很难理解可能出现的不合作:比如没有人及时接电话,就会诱发情绪起伏。

显然,这个过程中,更需要身边亲友的帮助与耐心。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譬如朝露,广阔的宇宙中,世界如微尘。看似不完美的自己,其实正如觉者所言:善哉善哉,一切有情众生,皆具如来圆觉妙性。

因此,我们可能一时达不到心目那个高度完美的自己,当我们领悟到这一点时,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接受当下的自己,做回自己,包括接受周边不够完美的一切,去参与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去参与,去合作,去接受风雨,从小事做起,莫忘初心,终能成就自我与他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