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买了不合适的还可以全额退保吗?(消费者退保的原因与风险:代理误导、超支消费、高额服务费)
消费者退保的原因与风险:代理误导、超支消费、高额服务费
一、消费者想退保的原因
1.产品更新换代
保险产品的更新迭代,不少消费者发现自己买的保单“过时了”,之前的产品保障太单一,而且性价比不高,消费者就有了“退旧换新”的想法。
2.背了“人情单”的锅
国内保险最初的模式就是代理人模式,有亲戚或朋友在做代理人,秉着熟人肯定不会骗人的想法,二话不说就买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对保险了解越来越多之后,发现之前的保险买错了,所以想退保。
3.销售误导的祸
由于最初的保险市场,大家对保险的了解甚少,部分代理人胡吹乱侃,直接误导消费者进行购买,比如某代理人告诉消费者“这款产品除了头发丝和指甲盖不保,其他的都保”、“这款产品收益超高,以后可以翻几倍”等诸如此类的误导销售,等消费者明白事实并不如此,自然想退保。
4.超支消费后悔了
有的消费者在选择保险的时候,没有根据自己家庭的经济情况,一头热的“买买买”,买的时候一时爽,结果后面交保费的时候两行泪,由于囊中羞涩,无法承担后期的保费开支,不得以只能选择退保。
退保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违约,如果想退,就要有承担一定损失的准备。不同时期退保,退回来的钱是大大的不同,主要分两种:
1、犹豫期内退保:
买完产品后一般会有10-20天不等的犹豫期,相当于在这期间可以“无理由退货”,在这个时期退保的损失不大,一般就是扣除工本费后退还所交保费。
2、犹豫期外退保
过了犹豫期再想退保,只能退现金价值了。而一般保险产品前几年的现金价值非常低,退回来的钱跟所交保费相比,就没剩多少了。
过了犹豫期后退保都是有损失的,网上所谓的可代理全额退保,千万是不可信的。
以“专业团队、专业服务,司法维权,一对一指导全国退保,不限地区和保险公司”等宣传方式“揽客”,并且是声称退不到钱,他们是不收费用的,承诺“正规司法维权”有的甚至还有营业执照,看似专业正规,实际耐人寻味。
既然是专业的,那肯定都是有流程和模板的,通常是以下操作流程:
1.诱导宣传
第一步就是他们的“获客”,他们是怎么样有业务做的,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冒充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者退保;二是直接告诉消费者所购买的产品不行,怂恿其退保。
2.索取消费者资料信息
自称可帮助消费者“全额退保”,然后让消费者签署他们早就拟定好的代理服务协议,并让消费者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保单,电话号码等个人隐私信息,有的还会要求消费者交押金,或者抵押身份证或银行卡等。
3.钓鱼取证
何为钓鱼取证,首先这些机构有一套“话术”模板,然后告诉消费者去故意引导保险代理人说出一些不利的话,以此作为退保的“证据”,通常以录音、微信截屏和拍照的方式取证。
4.恶意投诉
拿着所谓的证据,通过投诉信或者电话方式向监管部门投诉,投诉的内容专业,合理合法,最后监管部门向保险公司施压,保险公司妥协退钱。
【保险法】第116条规定,如果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在销售保险产品过程中,存在严重误导消费者的情况,消费者可以向监管部门投诉申请全额退保。
这些机构把退保成功的案例作为再次宣传的素材,然后吸取更多的消费者去退保;这就是他们一整套的操作手法流程。
这种看似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的做法,消费者实际真获益了吗?还真没想象的那么简单,其中隐藏的风险还不少。
1.损失高额服务费
这些机构不是免费服务,退保成功是需要收取一定费用的,很多人觉得只要能全额退保,收费是能接受的。
但是他们的收费可是很高的,一般是退保金额的30%—60%作为服务费。
假如A先生退保的金额是5万,那么他们的服务费就是1万5至3万这个区间,所以其实全额退保,消费者最后真正拿到手的,并非全额。
2.再次踩“坑”
一般这种代理退保不仅收高额服务费牟利,还会诱导消费者“退旧换新”,购买他们宣传的“高收益”产品,或者推荐其他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再次赚取佣金。
消费者刚从一个坑爬出来,又跳进了另一个更大的坑,导致消费者的经济损失更严重。
3.信用危机
恶意退保的事件增多,保险公司也做出了防范,将投保人纳入行业黑名单,保险公司风控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行业黑名单,以后想再投保时很难的,因为被风控的概率很大。
就算可以重新买保险,等待期重新计算,有了保障空窗期,而且随着年龄和健康状况的变化,保费上涨或者拒保的风险也是存在的。那以后如果真的发生风险,只能靠自己家庭承担。
4.信息泄露风险
因为向那些机构提供了自己的个人隐私信息,比如身份证、联系电话、银行卡号、家庭住址等,这些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他们将这些个人信息非法买卖或泄露,垃圾短信或者骚扰电话是最常见的,银行卡里的钱不翼而飞,莫名收到信用卡高额透支,或者入室抢劫、诈骗等麻烦接踵而来。
1.充分考虑,谨慎退保
保险主要的作用是保障,投保需充分考虑不跟风,退保需思量谨慎不盲目。
现在的保险市场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代理人不专业,销售误导等现象和行为,所以消费者需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去选择适合的保险。
了解清楚保险产品的保障责任,根据自身的家庭经济情况和需求,以及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的变化,如果说身体已经出现了某些问题,想退保还得考虑目前的身体情况,会不会影响再次投保,或者说能不能再投。
2.保护个人信息,谨防泄露
大家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保护好个人隐私信息,不要将银行卡、身份证等重要信息转交他人,以免被非法使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3.通过正规渠道依法合理维权
如果真的对自己买的保险产品有疑问,或者发现之前买的时候被误导了,可以通过保险公司官网的维权热线投诉反映,或者向银保监会直接投诉。
作为消费者,不要相信那些“全额退保”的套路,认清这些骗局,防止上当受骗,要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
作为监管部门,支持消费者正当的维护自己的权利,毕竟市面上误导销售的现象依旧存在,但是坚决遏制那些打着“帮助维权”幌子的非法行为。
如果真的要防范“代理退保”,还得从根源抓起,我们都希望,销售人员的专业性和职业素养能提高,真正做到根据消费者的家庭经济情况、实际需求以及身体健康状况,去帮消费者筛选推荐适合的保险产品。
全额退保的时间节点和注意事项
全额退保这个事情要看你处在什么时间节点。如果是在犹豫期内发现买的保险不适合,是可以直接全额退保的。如果已经超过了犹豫期,你就要权衡利弊了,因为退保是贬值的。
动了退保的心思,并非坏事。至少说明,你已经觉醒了。作为整个家庭的风险把关人,醒着总比睡着了强。
需要注意的是,保险是有犹豫期的。在这个期间退保是会全额退保的。
犹豫期,是指投保人在收到保险合同签收回执后10天或者15天之内。不管签收纸质的回执还是电子版的微信回执都算。
如果已经超过了犹豫期,那就得看你投保的险种是否确定不合适自己,确实是不合适自己,确实投错保险那就得考虑退保问题了。
意外险退保越早退款越多。医疗险也是一样。重疾险退保最好是等到自己重新投保的保单生效后再退保,这个一年以内退保是一样的退款。
理财险最好等一年,第二年再退,没准儿第一年的时候会有分红或者固定返还,当然,目前市面上最早返还的险种也是在第五年。
如果是必要的保险最好还是不要退保的好,起码或多或少只要你有保险就会有一点保障。
犹豫期之后的退保都会亏钱,除非有一种情况——你能证明你当初买这份保险是被骗的、被忽悠的,然后走法律程序,可以做到全额退保。
但是如果你决意要退还是有一些小技巧:
减保:就是你原来买了50万的保额,发现全部退保损失大,可以申请把保额减少到10万,以降低保费支出。但你之前多缴纳的钱,保险公司不退你。
减额缴清:用你保单里面的现金价值,把后面的保费一次性缴清。然后根据你现金价值的多少,重新确定这份保单的保额(保额不能低于5000元)。不过,并非所有合同都提供减额缴清功能。
年金转换:就是用你这份保单的现金价值,再在这家保险公司继续买一个“垃圾产品”,再被“坑”一次。
保单贷款:就是你继续填这个坑,继续填10年或者20年。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用你自己的钱(现金价值)给你自己贷款,然后给保险公司交利息。
解决好了退保问题,我们再来说说为什么会“买了不适合的保险”。最常见原因是:销售误导。个别保险代理人或者银行理财经理,为了业绩和佣金,滥用客户对自己的信任,夸大保险责任、夸大预期收益,把期交保单,说成是一次性缴费等等销售误导行为。这种销售误导侵害了课客户的权益,严重损害了保险行业的形象。保监会(现为中国银行保险监管委员会)和保险行业协会一致在致力于打击销售误导,出台了一系列整治措施。2017年出台了《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暂行办法》,通过对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对长期保险销售过程实施“双录”全程录音录像。
记录和保存保险销售过程关键环节,实现销售行为可回放、重要信息可查询、问题责任可确认。既保障消费者维权,同时,又将为保监会追责提供证据。如果消费者发现销售过程存在销售过程中存在销售误导行为,可以打保监会投诉热线:12378。申请合同无效,要求全额退保。当然“双录”也是一把双刃剑,全面完整记录保险公司如实告知的过程,客户也不能随意抵赖,可以保证保险公司的权益。
犹豫期退保,根据保监会规定:一年期以上保险,投保人收到保险合同后10天(银行保险渠道为15天)内,如不同意保险合同内容,可将合同退还保险人并申请撤消,保险公司将无条件退回全部保费。这就是俗称的犹豫期全额退保。投保人应该利用好犹豫期,拿到保险合同后,认真阅读相关条款,尤其是保险责任、除外责任、缴费方式等;如有不明白的可以询问保险代理人,或者咨询可以信赖的第三方顾问。确保你买到的保险合同是自己想要的保险,不能把保单随便一丢听之任之。
以上是两种全额退保的方法,消费者也应当养成谨慎交易的习惯,对自己的财富负责任,严守契约精神,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保险公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