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业余选手中的违规长胶现象?(长胶在乒乓球比赛中的优势和原因的探讨)

长胶在乒乓球比赛中的优势和原因的探讨

通常我们总是觉得长胶之所以在业余中具有一定优势是由于其反旋转(回球旋转方向与平常反胶相反)以及球飘的一些特性,让接触较少的人感到不适应而具有一定优势,但我觉得可能球龄比较长的球友能感觉到恐怕不是那么简单,特别是基于业余长胶选手赢专业选手的概率远大于业余反胶这个事实(专业选手接触的各种各样怪打法是要多于一般人的,而不是我们想当然的只接触正规打法),我觉得大家就更容易发现其中必定隐藏着其他原因。 经过长时间体会,我觉得有个规律很明显,并且这很可能是长胶难打的真正原因,这个规律是,长胶最突出的特性,最主要是卸力和低摩擦,这种特性比防弧套胶与光板来的更为极端,而不是通常认为的球怪。或者说,只要具有相同特质的胶皮都会有和长胶相似的性质,而不仅限于颗粒朝外。

那么这种效应是如何造成长胶在业余比赛中更容易赢球的呢?形象一点的说法我觉得可以类比排球中的持球动作,同样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同样是利用额外的界面效应去化解对方的进攻。学术一点的讲我觉得这就可以以一个量子跃迁的过程来比喻,如果把球落在台内比成将其限定在一个阱里面,那么球最后下网或出界就可以看成是其迁跃到了阱外,中间无非是要突破一个势垒。两个人的比赛就像是在比在谁那里,这个量子会先跃迁出去,那么由于长胶的先天优势,在长胶的那边这个阱会比对手那里深一些(甚至是很多),那无疑这对于对手是不公平的。 说到这很多人肯定会疑问的是,这样的说法有什么依据么?我只能说,我没有十分准确的统计,更多是凭经验,也许这种说法不全面,但我想指出一个极限情况,也是一个最常见的情况,就是防对手弧圈球这个环节。试想一下,用反胶将一个暴冲过来的球卸的不出台是什么概念,我想这种球即使在专业里,大家也就是看刘国梁、马琳这种选手玩出来过那么有限的几次吧?但是相对长胶而言,这无疑要容易很多。虽然这种情况也有弧圈球质量、对手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但长胶在这种情况下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进一步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是这样,长胶的球始终就是要比反胶的短,那么到了一定力量以上它不就反而吃亏了么?这就是问题的所在——这个力量要多大? 这就需要我们分几种情况讨论一下。对于一个慢速的球,比方说搓球、摆球,长胶的控制或许会更准一些,但是如果反胶选手足够好,应该也能精确控球回球落点,卸力、加力应该也都不是难事。 但是对于速度比较快的上旋球,一块卸力好的长胶,能够选择的回球范围可以是网根到案端,如果按百分比来算可能是10%-100%这么一个大致范围,而对于手感非常好的反胶选手,恐怕这一范围也仅能做到40%-100%,在这一环节上,长胶、反胶孰优孰劣高下立判了。能够回球比反胶多出这么大的选择空间,那么反胶选手想找准位置回击下一板的难度可想而知。

但到了退开台的环节上,初步划分以拉透胶皮为界,这种情况下无疑反胶无论在控制能力上、增加旋转的能力上还是给球增加速度的能力上,都远大于长胶了,问题就是,要能发挥出胶皮的这种优势,需要什么水平的选手呢?那基本是在前三板内(至少是不等到掉球)就能把胶皮拉透的(或许至少也是60%-70%吧)选手了,有这个功力的反胶选手,我见过的基本也是2000分起了。这也基本符合了很多怪胶手轻松过2000这个现象了。 当然由此我觉得并不能就说这种胶皮存在绝对的不公平,不单单指长胶,包括防弧或其它类似特点的胶皮。因为长胶的特性已经决定了其到了一定水平之后打不上去(如果利用这些特性还能打上去,就不存在整个乒乓球器材以及技术的革新过程了,因为当初羊皮拍无疑会更接近现在的长胶感觉一些。)但是就像说我们规定了乒乓球拍木材含量不能大于85%(否则一律换用碳纤维底板,长胶一类胶皮还有多大生存空间还不得而知)与胶皮摩擦不得小于多少一样,既然选择了同台竞技,我们最后还是需要一套人为制定的规则对器材的变化尺度有一个大概范围的限定,这样一项运动才更能体现出参加者本身的技术水平差异而不是以改造器材能力的差异。

最后我想说,就像人们都不会反感砂纸乒乓(我想平常的乒乓高手也未必上来就能在砂纸乒乓上取得应有的成绩)一样,如果有着明确的划分与更加细化的规则,很多手段是可以丰富乒乓球这一运动的多样性的,而不是限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