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一开始就知道宋江和自己不是一路人,为什么还要投入梁山

《水浒传》一路写来,宋江、武松从初识到大聚义,期间确实经历过“不是一路人”这个阶段,兄弟二人一度分手,甚至各奔前程,差一点形同陌路。

从武松、宋江的故事中看,武松与宋江的关系,仅次于晁盖与宋江,是强化《水浒传》主题,隐伏梁山好汉英雄故事的另一条重要情节线索。因而,讲清楚武松与宋江是不是“一路人”这个问题,是正确解读《水浒传》的一道门径。

武松与宋江情深义重

施耐庵在开篇故事中就明确了武松、宋江的关系,“一开始”他们就是一路人。而从伏魔大殿地窖中逃脱之后,便各奔东西。武松来到了山东阳谷县邻郡的清河县,宋江则现身于山东济州府郓城县。嘉佑三年的六十二年后,武松、宋江与所有“妖魔”一道,开始活跃于江湖绿林,隐身于朝廷官府,开始了“一朝皇帝,夜眠不稳,昼食忘餐。直使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儿洼内聚神蛟。”聚义造反生涯。按照施耐庵的文本设计,每一个“妖魔”最终都将聚集在一起,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因而,武松与宋江的结交,是必定会发生的。

却说宋江杀了阎婆惜,躲在了家中佛堂三世佛供床下的地窨子里。这处细节写得很有意思,“地窨子”对应着伏魔大殿的地窖,原本就是宋江的藏身之处。而这一回,地窨子却是在三世佛的供床之下,施耐庵在“道”之上安放了“佛”。

朱仝义释宋公明,宋江便与弟弟宋清投奔沧州柴大官人。宋江从地窨子出来,便引出了武松的故事,这大概是武松变成了行者,最终做了一个佛教徒的绝佳铺垫,更是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所推崇的“佛道合一”思想的重要一笔。也就是说,武松、宋江与晁盖、宋江一样,隐含着着佛、道亲如兄弟,携手“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水浒传》主题思想。

因而,在柴大官人庄上,宋江一见到武松就格外喜欢。书中写道:“宋江在灯下看了武松这表人物,心中甚喜”。武松也早就对宋江仰慕有加,得知跐了火鍁柄,泼了自己一脸碳灰之人就是“及时雨”宋公明时,武二爷纳头便拜,惊奇道:“我不是梦里么?与兄长相见!”

宋江与武松相识,这便是《水浒传》文本中的“一开始”,此时的武松恐怕不会知道宋江与他是不是一路人。

自此之后,宋江对武松格外关心,给他做新衣裳,赠予银两,结拜为兄弟。武松自小没了父母,是哥哥武大将他养大。在柴大官人庄上不受待见,却得到了宋江兄长般的关爱,武松难道会认为宋江与自己不是一路人?宋江的情义打动了武松,一贯爱喝酒撒疯打人的毛病也渐渐改掉,“前病都不发了”。

也有人会说了,宋江这是在笼络人心,收买武松。此时的武松不过是一个有杀人嫌疑的逃犯,宋江收买他干什么?难道宋江未卜先知,知道自己日后要上梁山造反,便开始收买江湖好汉了?

宋江、武松情深义重,这一点,金圣叹都没话可说。不顾文本而下死手“恶宋江”的金圣叹也不得不在书中留下了这样一段批注:“ 只是由三字,去了罢三字,便活衬出宋江恩爱来。”

当时,宋江要去清风寨,武松要去二龙山,宋江不舍武松,便要武松与自己通行。武松因为杀人太多,不愿意连累宋江,便对宋江说:“只是由兄弟投二龙山去了罢。”武松这一句话感动了金圣叹,少见的表扬了一回宋江,且以“恩爱”两字赞叹宋江对武松的情义,有恩也有爱。

武松与宋江是这样的情感,怎么会不是一路人呢?

武松首先提出了招安

题主说武松早一开始就知道宋江与自己不是一路人,大概是受了续书“菊花之会”这个故事的影响,因为宋江要招安,武松坚决反对招安。绿野老道曾经以《全宋词》佐证,“菊花之会”这段故事应当是1940年之后塞进去的伪故事,不能作为评判武松与宋江关系的文本依据,更不能以此断定武松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与宋江不是一路人。

除了《全宋词》这条依据外,《水浒传》的版本也说明,七十回书之后都不是施耐庵的作品,续书反转了《水浒传》,因而,也反转了武松与宋江的关系、立场。续书是由几个人写的,前后矛盾,相互打脸。即便是“菊花之会”讲得有道理,那么,武松、鲁智深等反对招安的好汉就应当脱离宋江,为何又要跟着去招安,并且战斗到了最后呢?武松是不是如题主所言,真的有点傻啊?

武松不傻,所有的梁山好汉都不傻,续书污蔑宋江,同样也污蔑了武松等梁山好汉。因为,宋江上梁山之后,是坚定的造反派,绝对不是招安投降派。《水浒传》中第一个提出招安的人绝对不是宋江,而是被续书诬为反对招安的武松。

上文讲到,金圣叹少有的表扬过一回宋江,说宋江对武松有恩有爱。武松是广大读者普遍赞赏的好汉,宋江对武松有如此情义,难道宋江是个阴谋家,专门欺诈梁山好汉的人吗?

却说宋江从柴大官人家出发,按照当初对朱仝说的话,来到了徒弟孔明孔亮的孔家庄。武松因杀死张都监一家十五口而流亡江湖,再次经过十字坡时,被张青、孙二娘夫妇将他打扮成行者,前往二龙山找鲁智深入伙。武松途经孔家庄,再次与宋江相逢。

两人在孔家庄住了一段时间,便各自说了自己的前途打算。宋江劝说武松与自己一道去花荣那儿,武松感于宋江的恩义,婉拒了哥哥的好意,说了这样一番令金圣叹动容的话:

哥哥怕不是好情分,带携兄弟投那里去住几时;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发心,只是投二龙山落草避难。……只是由兄弟投二龙山去了罢。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武松是《水浒传》中第一个提出招安的人,金圣叹却在此处反诬宋江有心提招安,自己不好说出口,便以一番令武松感激的话,让武松说出了宋江心中想说的话。施耐庵的文本绝对没有这么写,武松有招安的想法,肯定不是宋江引诱的。金圣叹的这一处批注,实在是蛮不讲理。

武松第一个提出招安,难道施耐庵要把武松写成一个无赖,最后又反对招安吗?“菊花之会”想污蔑宋江,却没想到让顶天立地的武松躺枪。假如武松真是这样的人,那就不用质疑武松是不是傻,简直可以直接判定武松是真傻,傻得连自己说过的话都要吃回去。

武松差点与宋江分道扬镳

武松、宋江都是道家“妖魔”,这是施耐庵写梁山好汉总的框架。按照文本来理解,梁山好汉最终大排名依据的是道家神话“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次序,梁山好汉的故事都是围绕星煞的含义来展开的。施耐庵先让每一个好汉贴上星煞标签,然后在大排名时对号入座。

武松是“天伤星”,说的是他早期杀人过多,伤及无辜,但凡招惹武松的,无论恶霸地痞、官府恶吏,还是山中猛虎,都要伤了性命。至于续书把“天伤星”理解为武松伤损一臂,是没有多少道理的,梁山好汉中受伤者不少,难道都可以上应“天伤星”?

然而,奇怪的是,施耐庵却让武松入了佛门,做了行者。施耐庵虽然认为佛、道一家亲,但毕竟是两个教派,各自都拥有独立性。宋江是道家的天魁星,一百单八个“妖魔”聚义的总召集人。武松与宋江亲如兄弟,却入了佛教,恐怕就不是一路人了。正因为此,施耐庵才写到武松不愿意与宋江一道去清风山,而是投奔了同在青州境内的二龙山。兄弟二人在孔家庄分路,各走各道,肯定不是一路人。

书中还有一处地方写得很奇怪,读来颇感费解。宋江在清风山、清风寨遭遇了很多凶险,此时,武松就在清风山附近,为何不来探望宋江呢?黄信是“镇三山”,这三座山头说的就是二龙山、清风山、桃花山,黄信要去镇他们,必定有文书告示,三山很容易知道相互间的情况。且武松知道宋江就在清风寨,为何施耐庵在清风寨的故事中只字未提武松呢?

此处,需要稍微讲一讲二龙山。首先,“二龙”对应的是九天玄女庙“二龙相戏”、“二龙戏水”,隐喻的是宋徽宗、宋钦宗这对父子皇帝,以及靖康之难后二圣被拘五国城坐井观天这段历史。

施耐庵在前七十回书中,以鲁智深的故事严厉抨击宋徽宗,说赵佶是个假“道君”,此假道君下革佛诏禁佛毁佛,从而引发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鲁智深从东京大相国寺来到青州,单打二龙山不下,遭遇挫折后,巧遇青面兽杨志。于是,鲁智深与杨志联手,打死邓龙,夺了二龙山。施耐庵把这回书的回目叫做“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二龙山因为隐喻了假道君,应当是有“道”的符码,而宝珠寺明显就是“佛”的所在了。施耐庵奇思妙构,让佛门弟子打下被假道君霸占的二龙山,而道家“妖魔”杨志则是夺取了宝珠寺,鲁智深因此做了一回草头方丈,体验了智真长老预言的“汝等皆不及他”的正果。刚刚被佛道联手劫了生辰纲的杨志,在二龙山与鲁智深也上演了一场佛道联手的好戏。武松当时已经是行者,自然是要去“宝珠寺”入伙的。

施耐庵的宗教倾向是“佛道合一”,但在书中却不断写到“佛道之争”。宋徽宗“崇道抑佛”是佛道之争最大的历史背景,由此而呈现在文本中的故事便有很多,比如,鲁智深火烧瓦罐寺,杀了不僧不道的崔道成。武松夜走蜈蚣岭,杀了飞天蜈蚣王道人,等等。

书中更大的佛道之争,便是以晁盖为总代言人的佛家主张招安,以宋江为总代表的道家坚决造反。

武松来到二龙山,此时正是北宋崇道抑佛历史走向终结,佛教重新确立地位的过渡时期。因而,入了佛门的武松与道家天魁星就分开了这么一段时间。以此而言,武松、宋江在这个时期就不是一路人。

----------------------

殊途同归,佛道合一

呼延灼带兵攻打梁山,在这期间,晁天王指示彭玘劝降凌振,在梁山上首次提出“招安”。晁盖是佛教四大护法天王之一,与武松形成照应关系,分别在江湖上和梁山上提出了招安。但是,晁盖的招安是以“替天行道”为前提的,武松的招安只是为了得到朝廷宽宥,与宋江团聚。

当初,武松对宋江说出招安愿望时,宋江劝道:

兄弟,你只顾自己前程万里,早早的到了彼处。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宋江此时尚不打算造反,也就不会有招安的想法。劝说武松这段话,是告诫他不要只顾兄弟情分,而要为自己的前程打算,投降招安后,去边境杀敌立功。这段话的含义实际上说的就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这个意思,后来,九天玄女点明了主题,“替天行道”正式出现在《水浒传》中。

绿野老道认为,晁盖、宋江的“替天行道”主张都没有错,这是《水浒传》中佛、道两家共同的一致目标。但是,晁盖、武松是以招安为途径,实现“替天行道”的愿望,宋江所代表的道家则是以造反为手段,壮大梁山队伍,然后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青史留名的前程。

从宋江劝说武松的这段话中,还可以看出,宋江只是要武松撺掇鲁智深投降,而没有提到同在二龙山落草的杨志。这是因为杨志原本就是没有入佛门的道家“妖魔”,按照施耐庵的设计,青面兽与宋江一样,走的是道家造反的道路。杨志曾经在卖刀杀牛二之前就曾打算去边上博取功名,不辱没祖先英名。所以,宋江劝说的都是佛家弟子。

招安、造反,这是《水浒传》主题思想在梁山的体现,说的就是佛道之争。

《水浒传》中有很多这样的符码,佛、道如影随形,相互救援,也相互劝诫。比如,吴用、李逵在沧州杀小衙内,其背景就隐藏着佛、道符码。这一点,读者不妨细读文本,书中的地藏王菩萨、盂兰盆大斋之日、中元节(鬼节)等,都是在劝诫道家“妖魔”的妖魔行径。

即便是佛家要招安,道家要造反,但二者都主张“替天行道”。因而,因为呼延灼而引发了打青州的故事。施耐庵以“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心归水泊”为回目,写了武松上梁山与宋江重聚,也就是题主说的,武松巴巴的投入梁山。其实,武松入伙梁山,是“同心归水泊”,那就说明武松与宋江此时又是一路人了。

武松上了梁山,事迹并不如在江湖上精彩。但是,从书中可以读到武松确实又是“前病都不发”了。武松再度出场时,已是一个遵守清规戒律的行者,书中再也没有写到武松大碗喝酒,也没有写到他无端伤人性命。这都是宋江劝诫的结果,也能证明武松愿意与宋江做一路人。

梁山有佛道之争,但施耐庵更是写了梁山的“佛道合一”,最终都在“替天行道,保境安民”这样的主张下作了一路人。

武松上梁山之后,最精彩的故事就是对曾头市一战。鲁智深、武松负责攻打曾头市正东大寨,杨志则率兵攻打正北大寨。“正北”就是段景住盗马的北地,与金国人的曾头市形成对应关系,意味着梁山好汉抗金。

梁山总攻开始后,曾头市顿时土崩瓦解,副教师苏定从正东大寨仓皇逃窜。苏定逃跑,鲁智深、武松紧追不舍,一直追到杨志的正北大寨,乱箭射死了苏定——二龙山两个都要去边上博取功名的好汉在正北会师——佛、道殊途同归。

梁山大聚义,排定座次后,宋江带领所有好汉对天盟誓,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无论佛道,在“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路上,继续演绎英雄故事。武松、宋江此时更是一路人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